官帽椅是明式家具中非常著名的一種,它符合明式家具那種造法自然,簡約典雅的氣質,又融入了眾多的高超技法,是明式座椅中的代表之作。今天,我就來說說這種官帽椅。
據考證,官帽椅起源於魏晉,在敦煌285窟西魏時期的壁畫上就已出現這種椅子的造型。到了五代時期,南唐畫家王其翰《勘書圖》中所描繪的人物坐椅已和明式官帽椅造型基本一致。在明代以後,由於經濟的繁榮和崇尚理學,有一大批文人熱衷於玩賞、收藏,並參與了家具的設計。他們追求“簡約、神逸”和“天然、幽雅”,對各類器具的製作工藝要求一絲不苟,但反對一味地雕琢和漆繪。官帽椅優雅簡潔的造型十分符合這種思想,成了他們精神寄托的首選。明代中後期,由於南洋高級木料源源不斷地輸入,使這種框架式造型的椅子有了雄厚的原料保證,最終使官帽椅成為明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根據使用和地域,官帽椅分為了北官帽和南官帽。主要差別是是否出頭,如北官帽就是扶手和搭腦都出頭,又稱四出頭,形似明朝官員的官帽就是比較典型的北官帽椅;而南官帽則拐角圓潤,非常自然。
“北官”大方
四出頭官帽椅指椅背搭腦的兩端和兩個扶手都有出頭的造型,這種椅子的式樣和古代官員所戴的帽子相似,因此得名。四出頭官帽椅又被稱為“北官”,此種形式的椅具形成於宋元時期,較早的“北官”是大同華嚴寺所藏的金代閻德源墓出土的四出頭扶手椅,其造型說明四出頭官帽椅的雛形已經形成。
四出頭官帽椅的基本形製是椅的搭腦和扶手均出頭。早期其搭腦、扶手、聯幫棍均是直材,聯幫棍上細下粗,鵝頸稍彎,後經過發展,產生了使用彎材的官帽椅。
以一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明代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為例,此椅裝飾極簡,僅在靠板浮雕花紋一朵,由朵雲雙螭圍合而成。此椅構件細、彎度大,原本可做得相當粗碩,但在大型不變的基礎上,當時卻不惜耗費工料,把它削成纖細、柔婉的特殊效果。此款結構特點還在於,它的前後腿是一木連做,後腿直接延伸連在搭腦上,前腿支撐鵝脖。
這款四出頭官帽椅屬於典型的明式家具,造型簡練,卻法度嚴謹、比例適中。看似平淡,卻盡含機巧。工匠充分地運用造型語言,線條曲直相間,方中帶圓。如搭腦的處理,委婉柔和,不露線角,卻體麵分明;四出頭的處理,幹淨利索,盡顯其剛柔相濟。同時,這把椅子充分運用了黃花梨材質的優點,木質硬潤,顏色不靜不喧,紋理或隱或現,生動而多變。這種設計構思充分體現了中國美學中動靜相益、剛柔並濟,無勝於有的審美概念。
“南官”秀婉
南官帽椅以扶手和搭腦不出頭而向下彎扣其直交的棖子為特征。它看似樸素,其實極為考究,造型生動靈巧,清新別致。南官帽椅通常分為高背式和矮背式兩類,後者的高度一般不會超過100厘米,其中高背式者較為舒適。
南方匠師稱南官帽椅為“文椅”,它可以看作是四出頭官帽椅的一種改良,一般被認為出現在明末。它的尺寸基本和四出頭官帽椅一致,但背部搭腦被降至人的肩下部,同時扶手和椅背部兩根立柱的榫頭點上移了寸許,形成扶手後高前低之勢,更適合於坐者雙手的支放。
南官帽椅的主要特點是搭腦和扶手兩端不出頭,拐角圓潤,流露出優雅圓渾的感覺。它采用“挖煙袋鍋”式的榫卯製作工藝處理出平整、流暢的效果。此外,南官帽椅的正中靠背常用厚材開出S形板,這是根據人體脊椎曲線設計而成的,靠上去感覺非常舒服。
官帽椅造型簡潔,就椅子本身而言,點、線、肌理、色彩構成了其造型審美的基本元素。雖然其椅麵、腿等下部結構都是以直線為主,但上部椅背、搭腦、扶手乃至豎棖、鵝脖都充滿了靈動的氣息,端莊大氣、樸素清雅。不論古今,不管在廳堂還是在書房,官帽椅都能夠較好地為環境渲染出從容祥和的寧靜氛圍。
下圖所示乃為本人收藏和使用的一把“南官帽椅”,其正中靠背麵上還雕刻有竹子和博古瓶,兩側為卷雲紋,也是典型的明代文人所喜愛的紋飾。
下圖是“北官”(圖片來自網絡),可做比較。
好像朋友收藏了黃楊木的椅子和茶幾,是中國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