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關注收藏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文章分類
正文

19 世紀早中期的“廣東圖案”大瓷盤

(2021-02-03 12:35:12) 下一個

自北美Covid-19 疫情的爆發一年多來,居家休閑已然成為常規。吾等從網上"淘寶”亦成為了一種生活的情趣。而每當獲得一件老物件,既可以學到新知識,又可以去古代進行“穿越”,不亦樂乎?!

近日,有幸覓得一件本人認為應該是在19世紀中早時期中國生產和出口的畫有“廣東圖案”(Canton Pattern)的青花大瓷盤,長徑達17inch, 如下附照片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此件青花瓷盤已用鋸釘進行過一次拚接和修補,但形態基本完整。這麽一個大盤經過了將近200年,還能完整保留至今,感覺實屬不易。

也許讀者會問,根據什麽你能判斷這是一件來自清中期的瓷盤?

首先從青花圖案的畫工上說,它雖然沒有乾隆時期出口的廣東圖案畫法那麽精細和繁複,但這件Canton Pattern的畫法依然還算精細。比如,看對樹的畫法,還是比較中規中矩的,不僅僅隻是寫意的手法;同樣的,看邊框的修飾,畫法也算繁複。一般來說,越是早期出口的瓷器,其器上圖案的畫工就越是精細和認真,如雍正乾隆時期的;而越到清代後期的產品,則畫工越簡陋和粗糙。下圖就是在清晚期出口的青花盤所帶有的Canton Pattern,可以進行比較,尤其是對邊飾的簡化,一目了然。

再者,從這件瓷盤所暴露的胎體上看,所使用的瓷土還具有清三代時期所具有的“糯米胎”表象,潔白致密。另外,清三代時期出口的青花瓷器一般來說,質量上乘。而越到後期,瓷器的質量就越來越粗糙,瑕疵也越多。

最後,從青花和瓷體的發色也能進行一些判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感謝閱讀和指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