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關注收藏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正文

18 世紀的歐洲“中國風”續

(2021-02-16 09:05:06) 下一個

上篇提到,中國風(Chinoiserie) 是歐洲人對中國和其他東亞藝術傳統的各種裝飾藝術、園林設計、建築、文學、戲劇甚至音樂方麵的詮釋和模仿。

漆器 (Lacquered wares), 也是一類經常可見的具有中國風的器物。中國漆器,據說已有7000年的曆史。所使用的“漆”,為采自漆樹的天然液汁,故被稱之為生漆。從新石器時代起,中國人就認識了生漆的性能並用以製器。曆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就一直在不斷發展,分別在數個曆史時期分別達到鼎盛階段,如先秦、漢唐、宋元,以及明清,均創造了不同階段的新水平和新工藝。這些在中國的各大博物館裏,從各個時期考古出來的各類漆器均有展示。直至今日,生漆依然有開采和在使用

隨著中國風在歐洲的興起,歐洲人也開始製作漆器,並繪製中國風的圖案。但因為沒有生漆資源,故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合成的油漆被開發和使用了。

下麵照片所示是本人收藏的兩件製作於19世紀英國的紅色漆盤,帶扇貝邊框, 本人認為它們比較明顯的帶有中國宋代時期的作品風格。其中一件帶手把和扁平邊緣,如畚箕形狀,另一件呈橢圓形,帶扇貝邊緣。所繪的圖案均鍍金,並在紅地上采取堆塑裝飾人物。因年代久遠,其圖案均有一些破缺。這個中國風圖案應該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場景。根據圖案,其中那個橢圓形漆盤似乎是女性官員為主,看服飾和場景,本人推測應該是中國唐代的場景,很有可能是有關武則天的(在此也請各位看官不吝賜教,提出新解。謝謝)。

經對漆麵的破損處進行觀察,發現這兩個英國產的漆盤質地為用紡織品加固的紙漿板(Papier Mache),故所形成的漆器感覺很輕便和強固。不知在那個時期,這也是否是屬於歐洲工業革命產物的一部分。

謝謝光臨,歡迎指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哦,謝謝覺曉分享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我們疫情前,還特別去我們這邊的安省皇家博物館看明清漆器。流落海外的漆器頗多啊。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安福莊園' 的評論 : 是的,西方的大批量生產的圖案,包括willow pattern都是印花(transfer)的,這是他們工業革命的產物;而中國學習使用印花Transfer技術在民國初年才開始。這兩件托盤圖案確實是手繪,但應該還是歐洲的中國風模仿之作,因為質地不是中國傳統的苧麻脫胎漆器,而是紙漿板。我認為這應該也是歐洲工業革命所生成的技術。
安福莊園 回複 悄悄話
十八,十九世紀福建出產從廣州出口了不少此類脫胎漆器用品。當時都是由歐洲買家設計定製,國內鮮見。此款托盤用於party 或午茶裝點心小吃。尤其在室外露營,馬會活動中方便使用不易損壞。
脫胎漆器最終還是日本的為最上品。
版主上一篇文章所展露的willow盤 是歐洲印花生產。和中國的手工繪畫區別巨大。
這兩件托盤是手描圖案。應該是來自於遙遠的東方。
一點小看法供商榷。
版主是用什麽相機拍攝的? 畫麵立體好好看。
我就用IPad 拍照。效果就差好多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