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徳哥爾摩,從此不再陌生(4)沉船博物館
斯德哥爾摩是一座文化名城,市內有50多座博物館,分門別類,各有千秋。我選擇了瓦薩(VASA)沉船博物館作為參觀的第一優先,這是因為它獨一無二。
“瓦薩沉船博物館”坐落在動物園島,梅拉倫湖畔,緊鄰北歐博物館。博物館的外形並不宏偉,但造型獨特而別致,一個側麵看上去如年代久遠的古建築,另一麵卻看似一艘古老的帆船。
我參加的北歐三國遊七天的行程中原計劃包括了參觀沉船博物館,所以我開始二天的斯德歌爾摩自由行便沒有安排這項內容,卻不料旅行團到了那天改變計劃,將參觀沉船博物館改為參觀皇宮,我隻能臨時決定在他們參觀皇宮(我已去過)的時間段自行前往沉船博物館。路上耽擱了不少時間,到那裏時離關門僅剩40分鍾時間,我問門衛5:00是停止進入還是閉館時間?他說是後者。雖然參觀的時間有點倉促,但來也來了,不想無功而返,急忙買了票進場。
為了遮光和保持室內的濕度,經過多道門方可進入寬闊幽暗的展廳。一進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艘69米長、11.7米寬、50多米高的巨型戰艦,船體寬闊渾厚,造型極為雄偉健碩,在柔和的射燈環繞下,盤踞在巨大的船塢中,莊嚴而威凜,猶如一頭雄獅,全然不像從海裏打撈出來的沉船,倒像是隨時要出航的軍艦。
這就是名為“瓦薩號”的古戰艦,根據維基百科和博物館官網的介紹,瓦薩號(“Vasa” )是瑞典國王"北方雄獅",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大帝於1626年到1628年間下令建造的一艘軍艦。1628年,VASA戰船在斯德哥爾摩悲劇性地沉沒。在海底沉寂了333年後,從港中幾乎完整地被打撈起,在斯德哥爾摩的瓦薩沉船博物館中展出。瓦薩號是全世界唯一保護完好的來自17世紀的古戰船。
這艘設計有64個炮眼的巨大戰船,在當時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是當時波羅的海地區所建造的最強大的戰船。引起眾多的關注。在經過多次延遲、彈藥供給麻煩、船長更換等漫長過程後,瓦薩終於在1628年8月10日迎來了處女航,下水儀式隆重舉行,一陣禮炮過後,在萬眾矚目中,瓦薩號揚帆起航,耀武揚威地駛出了斯德哥爾摩港口,然而,它的悲劇比泰坦尼克號來等更讓人始料不及。在離開港口駛出僅僅約1300米的距離,船體便發生意外,大量的海水迅速地湧入船艙內。驚慌的人們甚至來不及逃命,就被海水永遠地吞沒了。隻有很少一部分人得以生還。
在隨後的300多年曆史中,VASA一直默默地沉睡在海底。直到1954至1955年夏天,瑞典海軍燃料工程師Anders Franzén,同時也是業餘考古學者,懷著一直對VASA曆史的巨大興趣,開始了對沉船的搜尋,二年後終於找到了沉船,再經過四年與瑞典考古部門共同合作努力,1961 年 4 月 24 日,瓦薩號龐大的軀體被幾乎完整地打撈起來,瓦薩號浮出了水麵,與之同時出水的還有超過 14000 件脫落的木質部件。船隻和脫落的部件被單獨保存,然後工人們像玩巨型拚圖一樣將這些部件還原到船體上。
在展館內,沿著戰艦巡視一周,就被這艘沉睡海底 3 個多世紀戰艦的氣勢所震撼,亦被它做工之精良所折服。雖是木製帆船,但紫銅色的船身紋理清晰,筋骨累累,有如鋼鐵鑄成的一般。船頭、船尾、門窗和艙壁都鑲著鍍金人物和動物木雕,雕像原來都有亮麗的烤漆. 雖然顏色已經不見了, 但是博物館的一麵牆給大家看原本猜測的樣子。
瑞典人在這座博物館的設計上別具一格,展品的種類浩瀚,展覽的分類也非常用心。博物館總共有七層展示區,下麵三層是在地麵以下,每一層都結合船體,把打撈的物品,利用實物、圖片、雕塑和3D技術細致入微地展現出來,讓你全方位、全過程地感受沉船和有關他的一切。一些區域還原介紹了瓦薩號的建造及船體的結構、武器裝備、各艙體的功能等,以及那個時期的地理、軍事、生活、曆史等知識。整個博物館都有許多關於當時航海的資訊以及這艘軍艦是如何打撈起來以及保存的細節。這種對展品做深入地背景挖掘和細致地內涵展示的會展理念,讓這些文物能夠給人留下更加深刻印象。
VASA 號展示區分布示意圖
仿造當時建造瓦薩號以及生活的場景
博物館中有一個半圓形的地球,標注著17世紀瑞典人航海的足跡。還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地形圖,讓你了解瑞典的地理定位。它告訴你波羅的海的含鹽量及意義,從哥德堡周邊海域相同時期的一塊木板的腐朽狀況,讓你了解大西洋與波羅的海含鹽量不同形成的不同後果。它用櫥窗雕塑讓你了解從伐木到船體安裝艱苦複雜的建造曆程。用三組精致的模型向您展示四年多一步一步的打撈過程。它在展示300年前船員的骷髏的同時用電子技術進行人像複原,讓你看到當時一個活生生的麵孔。並用現代的科技, 來揣摩出那個時代的人民生活方式以及健康。它把船帆精心地鋪展開讓你感歎他的精美,對當時的色彩進行複原讓你欣賞它的富麗堂皇。它有立體的剖麵圖,展示船的結構和船上士兵們生活的狀況。用現代科技的手段來展示古代留存的遺跡,這是VASA 博物館的獨到之處。由於已接近閉館時間,對於其中的細節來不及一一細觀。
瓦薩號的沉沒是瑞典曆史上駭人聽聞的慘劇,但令人稱道的是瑞典人創造了奇跡,打撈了沉船,將其恢複原樣,並且長久保存下來,把這艘當今世界上保存下來的最美觀的 17 世紀船隻變成為永存世間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安置到博物館內,提供給人們學習北歐的曆史、自然、地理以及造船工業發展的生動課程。事實上,瓦薩號已經成為了人們了解瑞典曆史及文化的一個重要媒介。
這次的參觀,時間比較匆促而未能盡興,既沒有能夠用到館中的導覽資源,展館中的很多文字說明也未及細讀,有點遺憾。閉館時與管理人員商量,後麵幾天中我能否再來參觀一次?帥小夥打電話給門口售票收票處後回答說,可以,他要我去售票處領一張一次性的免費入場券,下次再來不用買票,憑這張入場券就可進館。我又一次被他們的慷慨而暖心,這不是第一次接受瑞典人的好意,善良和大氣已溶入這個民族的血液裏。
後麵幾天在斯德哥爾摩停留期間,未能抽出時間再去參觀一次,有點兒可惜,好在現在資訊發達,很多信息可以上網查找補足,現在有了AI搜索引擎,隻要提出問題,一般都能有答案。
從一開始聽到瓦薩沉航的故事以後,我最感興趣,最想了解的便是:這條船為什麽會沉?
從可以搜尋到的資料來看,對於瓦薩號的沉沒原因,還是沒有權威性的結論。瓦薩號的沉沒可謂是聞名世界,它被打撈出水之後,各領域專家就立即對其進行研究,曆史上有很多說法,很顯然,這次的船難與世界曆史上曾經發生過多起著名的沉船事件不同,它不是意外,而是由船體建造上的某種結構缺陷所致。然而具體到技術層麵,至今並沒有一個公認的解釋。有一組專家在查找相關資料時,一段記載引起了他們的注意。資料中稱,當時的瑞典與丹麥及芬蘭是對立國,三方都想在波羅的海稱霸。當時瑞典國王阿道夫斯二世準備建造一批新的戰艦,以此來顯示瓦薩王朝的權威。阿道夫斯二世是一位窮兵黷武且好大喜功的君王,他要求戰艦的規格必須華麗且具有強大的戰鬥力,他親自監督瓦薩號的建造,而且在過程中提出各種意見。正是在瓦薩號即將修建完畢之時,阿道夫斯二世得到丹麥已經修到了雙層炮艦的消息,故此他非常著急,於是完全不顧船體結構的合理性,命令造船工匠們立即將單層炮艦瓦薩號改成雙層,並又加上了一層重炮。工程師們都知道,當一樣東西要浮在水麵的話, 接觸水麵的麵積一定要相當,可是當時軍艦的底部都已經建造好了, 寬度無法改變,導致瓦薩號由單層修改為雙層後,船身平衡嚴重缺失。雖然船底放滿了120公噸的大石頭,做為穩固船身平衡的壓艙物,但還是無法避免船頭重腳輕的情況,再加上軍艦的重量增加,底部麵積不變,船的水位比之前更低,當瓦薩號首航的時候, 下麵的砲台窗口下麵 1.5 公尺就是海麵,結果兩陣強風一吹造成船身側翻,水就從砲台窗口湧入。當水入船的時候, 整個船的重量開始增加,使下沉速度更快,在萬眾矚目之下的首次航行中,無可奈何的傾複於海底,從啟航到整艘船完全顛複隻花了不到二十分鍾。
考古專家們秉承著嚴謹的科學態度,並未將各種推測作為結論,他們還是相信以實驗作為依據。為了探究瓦薩號沉沒的秘密,考古專家們根據瓦薩號戰艦殘骸的出水狀態,對其進行了相同材料的等比例縮小複製。在將模型放入水中後,開始於水池中模擬海上風浪的衝擊力度,以此來觀察瓦薩號的行駛能力。不出專家們的預料,小型瓦薩號果然未能經受住風浪的考驗,下水之後隨著風浪的逐漸增大,旋即沉沒於水底之中。在觀察小型瓦薩號沉沒的過程中,專家發現它的沉沒原因:就是因為船體重心太高,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頭重腳輕”。這個實驗結論究竟正確與否?專家們認為還是需要更多一手考察數據的支持。
依我想來,不管瓦薩號的設計者要對沉船事故承擔多少責任,阿道夫斯當年的一意孤行與妄自尊大,應該是主因。船舶的結構力學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船體結構的改動要由設計者仔細計祘,反複實驗後才可實行,不能由皇帝瞎指揮。
哲學家羅素有一句名言:這個世界的問題在於,聰明人充滿疑惑,而傻子卻堅信不疑。一個人無知又固執會很可笑,若再加上有權,那就變成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