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自由行(2)東京大學
在我心目中,東京大學一直是一個神秘的所在:這是一片什麽樣的土壤,能夠培育出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6位首相,數十個文學大師和無數的日本社會各界精英?總想著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東大校園逛逛,接接那裏的地氣,感受一下那裏的氛圍,於是到了東京便選擇東大作為我在東京獨自出行的第一個目的地。
從小餘家到東京大學乘坐地鐵隻需轉一次車,共4站路,很近很方便。下了地鐵到東京大學走路隻需七八分鍾,但我卻是幾過其門而不入,因為大門口沒有醒目的標識,不敢擅自闖入,直到向路人打聽,才知我麵前的銀淺灰色大鐵門正是東大的正門。大門建於1912年,由伊東忠太設計,門上沒有校牌,大氣卻不張揚。有評論說東京大學這所世界一流日本第一的優秀學校崇尚的是低調,一切都用“質量”證明。正如它的校訓內容:“以質取勝,以質取量,培養國家領導人和各階層中堅力量”。
東大的正門如此不起眼,不少遊客把距離正門才300米左右的赤門當作是正門了。赤門最早建於1827年,比東京大學的建造還早了半個世紀左右,原為加賀藩前田家族的禦守殿門,朱紅色的日式漆門非常醒目,靜默地佇立著的赤門現在已成為地標性建築之一,它是一個印記,一個抽象的符號,甚至成為東大的代稱。看見赤門,東大的尊嚴與威儀便不言自明了。
由正門步入校園,迎接我的是主幹道旁一排排金黃的銀杏樹。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在秋日陽光照射下,金燦燦的樹葉將東大的這條被稱為“銀杏並木通”的校園大道化為金色的隧道,漫步其中,一步一景,處處驚豔。銀杏是東京大學校園內栽植最為廣泛的樹種,沿街而立,每逢秋季黃葉遍地、蓋滿整個校園。除主幹道外,縱橫整齊交錯著的支路旁布滿著的銀杏將偌大的校園裝點成金色的世界。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工學部樓前的那棵最大的銀杏,枝繁葉茂,一片金黃,可謂是東大的校樹了。據說東京大學並沒有正式意義上的所謂“校徽”,而是用昭和23年6月的校理事會上星野昌一教授繪製的一黃一青兩枚互相交疊的銀杏葉圖案作為標識,因此金黃的銀杏葉寓意東大最美麗的一麵;而另一片銀杏葉的顏色則源於東大傳統的代表色—淡青。看來如果有選擇,秋末來到東大,應該是最美的季節了。
網絡圖片
來到東大,最值得看的是它的建築。東大校園占地大學科豐富,歐式的建築風格讓這座學府散發著古樸的風格。以並木道為中軸,兩側的校舍是東大內曆史最悠久的一批建築群。黃色麵磚的洋風建築配以歌德式色彩裝飾,加上大量的銳角,尖拱,以及往上延伸的細長線條,使建築樓群充滿了藝術感。其實東大在創校之初大多是英式的紅磚建築,但是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受到了嚴重的損害。東大現存的老建築大多是震災後由當時的建築科教授,後來成為校長的內田祥三建築師主導重建。我對建築學缺乏研究,僅從視覺來感受眼前這一幢幢建築的寧靜、厚重和獨特,便自然地將它們與學術相關聯,在這裏,人們是可以潛下心來認真做學問的。
?
東大校園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位於銀杏並木道盡頭的“安田講堂”。這座講堂由安田財閥的創始人安田善次郎出資,並由東大建築學科的著名教授內田祥三以及得意門生岸田日出刀共同設計完成,堪稱東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這座建築的立麵有如層層相接的山巒,以突出的高塔為中心,彷佛是東大在日本的權威地位的突現。建築的背後則是一個承襲自希臘劇場的扇形空間,可以容納超過一千名以上的聽眾。現在安田講堂成為了東大畢業典禮以及學位授予儀式舉行的地點,並於1996年正式登錄成為日本國家物質文化遺產。
在安田講堂邊的小道上,遇見一隊由老師帶隊參觀的小學生,日本人可能也懂得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道理,希望孩子早日染一點名校靈氣,樹立起遠大理想吧。
安田講堂前是一大片廣場,大樹下有長椅供人休憩,在廣場的前端一個毫不起眼的角落,立著一塊標記:中央食堂,箭頭指向往下的窄窄的石頭階梯。早就聽說食堂建在地下亦是東大一景,正逢午飯時間,正好實地體驗一下。下了階梯來到了寬敞的雙層歺廳內,點歺用歺,全然沒有在地下的感覺。中央食堂的飯菜很便宜,點歺也很方便,隻要先看當日擺出的食物模型,再向窗口說明自己想要點的餐點。若不會日語的話,告知對方數字即可。拿到了收據跟餐券之後,再前往各個食物種類處將歺劵給予工作人員,即可領取到餐點。我選擇在自助歺的玻璃櫃前取了一份套餐,去帳台付了帳,找一安靜角落,慢慢享用。
午歺之後,繼續參觀。校園中我最喜歡的建築物除了安田講堂,就是綜合圖書館了。這座圖書館已有140年的曆史,1928年由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捐贈400萬日元建成。學生除上課外,每天都可以去圖書館學習至晚上22點30分關門時。這次到東大,很想進入各個建築物內部看看,但都未允許進入,想來是為了保證學術環境的安靜和做學問者不受幹擾吧。
來到東大,有一個必到之處,那是一個入口隱蔽,內裏卻別有洞天的湖光山色的日式園林小庭園,這就是有名的三四郎池。此處曲徑通幽,石徑環繞,竹樹茂密,影布石上,錯落掩映、俯仰生姿的草木與嶙峋的山石倒映在池水中,水中魚三三兩兩地嬉戲,從高處流下的水發出清越的聲響,池麵上不時會有漣漪層層暈開,遠處兩隻麻色鴨子撥開平靜的水麵,在身後留下一道波痕。看著如此美景,隻想在一塊石頭上坐著發呆,腿都挪不動了。
三四郎池本名育德池或心字池,是江戶時代加賀藩邸內庭園“育德園”的水池造景。校友夏目漱石以東大學生為主角撰寫小說三四郎之後,才改為三四郎池。《三四郎》是日本最早的成長小說,敘述一名出身九州鄉下的青年,到東京就讀東大後,經曆了與都市的洗禮以及初戀後所帶來的成長。這部青春物語以東大校園及周邊區域為主要舞台,而這座“三四郎池”,就是小說中主人公三四郎與女主角美禰子初遇之處。
三四郎池是校園中可以逃避喧囂,享受大自然的一個小角落。在那裏徘徊觀景,有一種身處世外桃源的寧靜,對東大學子,這裏既是晨讀,也是談情說愛的好去處。
在離開東大主校園前,特地去觀賞了位於工學部前庭大銀杏旁英國教授約書亞·孔德的銅像。這位明治初期接受政府禦雇的外國建築師以工學部教授的身份培育了一整個世代的日本建築人才,被封為“日本近代建築之父”,東大草創期的最初幾座校舍也是由他所建造。除了孔德本身以外,銅像的基座還隱藏另外一位建築師的獨特趣味。如果仔細觀察基座,就可以看到一對表情猙獰的男女,以下跪的姿勢在最底層支撐著基座,而且右邊的男性有著明顯的獠牙、尖角和長耳,應是一對妖怪無誤。這個基座的設計者伊東忠太,就是設計正門的那一位。伊東忠太師承辰野金吾,孔德算是他的師公。伊東不僅是位專精於亞洲建築史的學者,同時還是個對妖怪有著濃厚興趣的漫畫家。他常在建築作品中偷偷植入一些別具風味的妖怪、幻獸雕刻作為裝飾,孔德銅像的基座便是一例。
東大本鄉校區實則一分為二,從主校區跨過馬路,便是彌生校區。彌生校區是農學部的所在地。到過了本鄉主校區,一定要來彌生校區看看。
彌生校區大門右側的彌生講堂為知名建築師香山壽夫的作品。圓形檜木的主結構外,以大片玻璃牆麵包複整個講堂主體,陽光穿透,巧妙落在溫潤而質樸的木造麵上,人在講堂外,彷若聞得檜木香氣。透過玻璃、木材對比性的建材,反而襯托出一股歐洲簡約的柔和風格。有著金黃或綠意的????點,更讓彌生講堂在絕大多數的古老石破建築體的東大校園中,充滿新生氣息。而香山壽夫也因而獲得 2002 年日本建築學會作品選獎。
2008年六月,彌生講堂增建的由建築師河野泰治與東京大學木質材料學研究室合力打造的彌生講堂Annex正式完工。依著大門左側高大且排列整齊的樟樹群,彌生講堂Annex乍看象是一間間排列整齊的山中的小木屋,以木為柱,讓陽光順著屋簷下玻璃立麵窗傾瀉而下,而厚實木門又巧妙地緩和過度的穿透及冷冽感,讓建築曲線優美而立。而最特別的在於幾乎垂落至底部的屋頂,其以木柱拚接後,深褐色係的皺摺銅片猶若扇般向天空拋舞,順著雙曲拋物線的屋頂結構接合,再自空中作勢收合,優美而立體感的建築線條,把室內室外的景物融合在其中。傍晚,初燈亮起,溫和的光束自內向屋戶輕輕揮灑,頓時,象是來到北歐童話王國,傾聽著流傳已久的溫馨傳說。
這排新增的建築體以獨特的造型,顛複了校園。深秋的東大,銀杏不單單是銀杏,它飄落了一地的柔黃,營造了校園中的溫暖意境,而Annex,象是後花園裏的秘密小屋,收藏著美、也散發著令人著迷的神秘的氣息。
到彌生校區遊覽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新的忠犬八公與教授主人團聚的雕像了。忠犬八公著名的故事為人所知,尤其澀穀站的八公像已經成為著名的地標。在八公與主人分離九十年之後,終於主人與狗在東京大學的校園內重逢。
東京大學令人驚豔的是深秋的銀杏,精雕細刻極具質感的建築,而最吸引人的,還是它後麵所隱藏的故事。在東京大學的校友中,不乏文學大師和小說家,在他們的作品中,見到的是更加豐富更加精彩更加生動的東大文化。在日本近期比較有名的作家,陪跑了諾貝爾文學獎多次的村上春樹列出的日本十位國民作家中,東大校友就占了六席:夏目漱石,芥川、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太宰治、森鷗外。其中夏目漱石居首。找出了夏目漱石的"三四郎"來讀,在夏目君的小說中,東大是一首詩,是一幅畫。原來,在政治家眼中,在建築師眼中,在哲學家眼中,在文學家眼中,東大是不一樣的東大,東大,就是如此的豐富而神奇。
*****
附:
https://5165.org/wenxue/sansi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