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12)安慰是需要學習的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台灣的一位乳房外科醫師鄭伃書分享了她本人得了乳腺癌後,同事與朋友們所給予的安慰和自己作為被安慰者的一些感受,她感歎地說:安慰是需要學習的。
鄭醫師發現自己的乳房腫塊時其尺寸已達到2.8公分,一開始她不想告訴別人,一大早自己去超聲室做了B超確診,然後照常上班,但是做穿刺需要同事的幫忙,檢查報告輸入電腦係統之後也會被人看到,所以生病的事還是未能瞞得住。
"2.8公分那麽大,你怎麽會摸不到?"一位同事一開口就有點責備的意思。病人原來就有點自責,這一下子心中更是懊惱。
一位朋友在聽到消息後,沒有來看她,也沒有打電話,隻是發了個短信說"聽到這個消息我很難過,有什麽事我可以做的嗎?"朋友懂她,用這種方式關心她,讓她覺得很寬慰。
還有一位同事,在她最難過的時候,過來陪她,什麽都沒說,隻是默默地握住她的手,她或許覺得,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說話,陪伴就好。
那位訪談的主持人,也分享了他本人與他生病的師父之間的互動,那是另外一種方式的安慰。他的師父病重時他去看望,他選擇的話題是師父感興趣的曆史,音樂和自然界的雜聞趣事,交談時,他能明顯感覺到師父心情的愉悅,與輕描淡寫地說一句"別擔心啦.你會好起來的"這一類誰都不信的寬慰話相比,主持人的處理方式是對師父更好的陪伴和安慰。
作家王安憶在一篇懷念好友陸星兒的文章中有一段回憶:多年前,我生病,感覺自己快要死了,星兒一邊使勁搓著我的手,一邊惱火地罵:"人哪裏那麽容易死的!"
這裏的罵,便是一種安慰,被罵者不再感到悲戚,而會默默地重複,對呀,人哪裏會那麽容易就死呢?
記得蔣勳先生曾與聽眾們分享過一次令他印象深刻的被安慰的經曆。有一次他做手術時疼痛難忍,不由得叫出聲來,醫師在他耳邊輕輕說了一句:"最痛就這麽痛了"。就這麽一句話,就如一劑止痛針,他頓時覺得不再那麽痛了,這樣子的痛都應該是可以忍受的。
由於人的個異性,每個人在遭遇不幸時,用以調適心情的方法都是不一樣的,有人想要安安靜靜地獨處,慢慢地消化壞消息,有人希望親人朋友陪伴在側,才覺得心裏踏實。所以好的安慰者先是要了解對方的需要,順意而為。在有些時候,最好的安慰便是不安慰,與對方一起去做一些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事,說一些不相幹的話,雖然通常情況下,這樣做有點難,看到親人朋友難過,總想要說些寬慰的話,但被安慰的人聽了,可能會更加難過,更加自悲自憐。我現在還記憶猶新的一段經曆是37年以前那個寒冷的冬天,父親在出差途中意外車禍突然去世,那些天我以淚洗麵,悲痛欲絕,同事們不間斷地來到我的辦公桌旁邊,不停地說著安慰的話,但我越聽越難過,越勸越想哭。後來幹脆不去辦公室,每天躲進圖書館,避開熟人,找一個角落,備課,查資料,寫文章,慢慢讓自已的心情平複下來。我和父親的感情太深,他走後我那內心深處的痛常會一觸即發,為了盡快地從痛苦心情中平複,我向在重慶召開的全國複合材料研討會投了一篇發言稿,一人獨自飛到重慶參加了七天的討論會,再與幾個新認識的同行一起坐遊輪順長江而下,????覽了長江三峽,又去了張家界。在一群陌生的同行們中間,會上談論的是專業,歸途中談的是沿路的風景,二周下來心情得到了很大的慰藉。
有了那次經曆,我體會到了當痛苦巨大,任何安慰的話都會顯得那麽地蒼白無力。我原來就不是一個善於安慰別人的人,在朋友或家人遭遇不幸感到痛苦的場合,我不善言辭,所以我寧願以其它方式表示自己的同情。十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失去了心愛的獨生女兒,悲痛欲絕,我幾次想拿起電話安慰她,卻實在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到後來,還是去了世界書局,在店員的幫助下,找到了一本關於自我療愈的書,寄給了她,這位朋友後來告訴我說,書中主人公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方法,她還是做不到,但我用這種方式去關心她讓她覺得很溫暖。
人的一生總會經曆一些磨難,家人朋友的安慰和幫助是我們走出逆境的助力,但懂得如何安慰別人並不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它與學曆無關,與專業無關,與親疏關係無關,安慰是需要學習的。
我們在出生的一二年中就學會了開口,但或許需要化一輩子的時間學習在不同的場合,麵對不同的人,要不要說話,說什麽話,以及如何說話。
沈香離開這幾個月裏,忙了很多事,一樁接著一樁,暫時出來冒泡問候大家,下月初還會去國內處理一些事,人生就是這樣,總有一個時段讓你忙得心身疲憊。沈香雖然人在城外,但依然心係城內,想念城內的朋友們。等我忙完這一陣定會回來與大家在城裏共享快樂時光。
祝兩岸姐秋安吉祥!開心快樂每一天!
一直在跟蹤你多姿多彩的退體生活散記,祝幸福的海風夏安:)
祝油翁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