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伴我終身
(轉載)
文/何嬰
我學習英語的心曆路程是從文革剛開始;因為無書可讀,就跟在弄堂裏老三屆後麵學英語。因為我發現家庭出身有教養的人,基本上都喜歡英語,或繪畫和音樂,也有一定的文學造詣,所以就跟著在他們後麵學英語,繪畫和聽音樂唱片並花了25元買了一把舊小提琴學學,也傳閱外國經典文學作品。由於我母親單位(房管所)裏有不少是49年前在洋行裏職員,基本都懂英語,他們還偶爾教我英語,有的人的英語花體寫得很漂亮(現在的西方人大部分都不會寫了,但我女兒卻是寫的一手漂亮的英語花體,很讓我欣慰)。我經常同他們混在一起,聽老上海的故事,還能吃到他們給我的巧克力,懂得如何享用西餐。在這些老洋行人影響下,在這樣的環境裏,我喜歡上了英語。我到中學畢業前夕,放棄了繪畫和學拉小提琴,唯一保持的愛好就是英語學習。再加上當年上海有廣播英語教學的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周圍認識的人學英語的很多。文革留給我的唯一遺產的就是學習英語,僅管英語初級班上的第一課是一位女工農兵學員教的: ”Long live Chairman Mao !” 。
到工廠做工人4年多,我在工餘時間就讀馬列的著作和毛選為主,卻把英語荒廢了。得知1977年底聽說高考恢複了,急忙臨時抱佛腳複習英語,但時間短促第一次高考失敗了。隨後就在1978年3月考進上海石化總廠的外訓班(考試非常簡單)。在讀書期間接觸到新概念英語 (New Concept English),就非常喜歡。也奠定了我喜歡英國英語的基礎。
其實我真正迷上英國英語是80年代初在伊拉克當英語翻譯的兩年。因為伊拉克曾經是英國殖民地。那裏的電視台和電台基本都是用英國發音,許多在巴科達的老一輩的伊拉克人也有英國人的紳士風度。我發現為數可觀的伊拉克人非常崇拜英國,以會講英語而自傲。因為我是當翻譯的,我配有一台鬆下短波收音機,沒有任務時就天天捧著它聽BBC,還有把新概念英語第三冊課文全部背誦了和默寫二次因為比較簡單;四冊的課文全部背誦和默寫了一次,因為比較難。全部習題都做了。笨鳥先飛,所以我有一套自學新概念英語的方法。我曾經推薦給國內喜歡英語的朋友,他們幾乎沒有人可以接受,因為不喜歡背課文。殊不知,我認為背誦新概念的課文就是一種享受,尤其是第四冊:提高了英語,了解了英國。因為我的英語發音略有倫敦口音,所以很受伊拉克人青睞。當時伊拉克的橋梁司的司長曾在英國留學過,對於我的英國腔的發音特別感到親切,我用我當初有限的英國文化同他聊天,他非常高興。我的領導也認為上海來的英語翻譯同北方的英語翻譯就是不一樣,對我讚賞有加。在幾個英語翻譯中,我年齡最輕,但最受領導器重。所以我自己當時有受寵若驚之感。也使我暗暗發誓要在英語上向英國英語靠攏。
既然要向英國英語靠攏,就必須要學習英國的文史哲,而且必須是原版的。回到上海後,工作之餘把BBC的短波廣播開著當音樂聽:提高了英語聽覺,增加了知識,了解了英國,不亦樂乎;並四處搜集與英國有關的英語書籍如英國的茶文化。現在有幸在澳洲生活,處處感受的英國文化的熏陶。這幾年讀澳洲的大學,發現澳洲大學的體製全部照搬英國大學的製度。老師一直囑咐我們澳洲學生寫文章一定要用英國英文,這正合我意,但海外學生可以不受英國英文限製。現在哲學課程英文版的讀物盡管難讀,但讀進去後,對英語寫作和閱讀受益匪淺。每逢讀到好的英語文章和精彩的段落會拍案叫絕,會念出聲來。再讀其它英語文章猶如小菜一碟。況且,英國又是哲學大國,對我來說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如願以償了。
這10多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我現在可以在蘋果手機裏下載BBC Sounds 的App,把我需要的節目挑選好儲存到My Sounds裏隨時可以聽,還可以bookmark 。我把電視劇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作為英國文化的教科書來看,因為是DVD,可以回放,我要聽懂每句話,搞清人物關係,了解英國各個階層的不同英語和英國風俗,對英國的理解就更深刻了。我去過英國五次(其中兩次是開車自駕遊,繞了兩圈英國除了北愛爾蘭沒有涉足過)。因為喜歡英國文化和曆史,同英國人對話都是一種語言享受,每次去都有親切感,越去越要去,今後還要多去。
BBC對於我的英語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它伴隨著我從青年,中年到老年。BBC廣播是我學習英語的課堂,獲取知識的殿堂(因為我喜歡中國曆史和文學,在BBC裏可以收聽到中國曆史和著名人物節目。BBC 為此提供了數量豐富,編輯精彩的這類英語訪談節目,至今還可以聽到,還會不斷有新節目出來,因為中國也是文明古國之一,在當代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看到世界的窗口。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初步了解英國史,我買了一套DVD紀錄片,它是由英國曆史學家/教授 Sir Simon Schama 為BBC主持的英國史 (A History of Britain ), 從遠古的英國講到1965年的英國。這有15個部分組成,長達15個小時的BBC曆史節目,他花2年時間精心準備的精彩曆史係列片:畫麵生動,內容殷實,結構緊湊,在Simon 抑揚頓挫的漂亮英語的解說下,我先後看了三遍,意猶未盡。這裏還要提到英語冠詞的嚴謹性:”A history of Britain “而不用 “The history of Britain “? 這是有講究的:我記得他曾解釋過,用不定冠詞 A是表達他個人對英國曆史的理解,而用定冠詞The就是板上釘釘的一成不變的英國曆史,他認為自己沒有這樣的權威。這說明他的謙虛,也更表明了英語詞匯的嚴謹性。幾十年聽下來,我對BBC的各檔節目如數家珍,是我每天的活動內容之一。對BBC 心懷感激。
英語學得好,發音帶BBC的口音,了解英國的文化(當然目前還做得不夠),使我感覺到無任是在澳洲,還是在印度,凡是對懂英語的外國人來講,都會受到他們的尊重,而這靠錢是買不到,隻有對英國文化的了解才能有這種滿足感。所以我把英語當藝術品來欣賞就不難理解了。
簡單而言:隻要有英文可以看,有BBC可以聽,即使我一無所有了,我不會感到生活的窘迫。我對於英國的文化,猶如“朝聞道夕死可矣“之感。隻要癡迷,才能入味,才能榮辱不驚,才能有精神幸福感。英語和BBC是我的上帝伴我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