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其文,其畫,其人(下)
我喜歡豐子愷的畫作,由於知道得晚,大約十年前才有緣欣賞。
那時候每次回上海,總有三個必去之處,一是去黃埔江邊走路健行,享受那種神清氣爽;二是去第一食品公司買一大堆吃食,飽飽口福;三是去福州路上海書城逛上一整天,補充一些精神食糧。2012年秋天回滬,去書城的七樓藝術書籍專櫃,看到新書櫃台上放著一本豐子愷的《護生畫集》,翻了幾頁,便很喜歡,隨即買回家中細讀,回美時雖然覺得有點兒重,卻仍然裝箱遠渡重洋,回來後放入書架,也未冷落了它,不時取下翻閱,每次翻上幾頁,時間久了,就對書中的故事熟悉起來。
《護生畫集》是豐子愷先生漫畫風格的代表作品。畫集緣起於一九二八年。當年,豐子愷為祝賀恩師李叔同50壽辰,寄去了自己精心繪製的50幅《護生畫集》,李叔同非常高興,很快為畫集配上了文字,並回信囑咐豐子愷,希望他能將此畫集續下去,在自己60~100歲大壽時,能夠分別再收到畫集第2—6集,每集分別畫60幅至100幅漫畫。豐子愷隨即回信,向恩師承諾:世壽所許,定當遵囑。
此後,豐子愷謹記李叔同的囑託,為報師恩而發奮而作。1929年~1965年,豐子愷分別完成《護生畫集》第2、3、4集。在1966 年開始的文革期間,豐子愷受盡折磨,遭受著非人般的不公虐待,但從不敢忘記對恩師的那句承諾,隻要一有機會,就會想方設法繼續《擴生畫集》的繪畫,並完成了第5集的90幅畫。
再後來,豐子愷又被下放到上海郊區,從事田間勞動,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仍然堅持作畫,後因生病返家,受著病痛折磨的豐子愷仍然全身心地撲到繪畫上去,他每天淩晨4點就起床,把所有心思都沉浸在《擴生畫集》的第6集的畫作中,《羔跪受乳》、《首尾就烹》等名畫就是這個時候完成的。1973年底,豐子愷終於完成了恩師的重囑,畫完了《護生畫集》的最後一集的100幅畫,這與他送給恩師第一集《護生畫集》時,整整相隔了45年。兩年後,老人與世長辭。
《護生畫集》共450幅作品,由豐子愷先生作畫,弘一法師,葉恭綽,朱幼蘭,虞愚,馬一浮及夏丏尊等名家撰寫詩文及序言。是佛教界、文藝界諸位先賢、大師們
絕世合作的結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藝術文化精品,其意義早已超出佛學,在詩、文、書、畫等方麵都有其特殊的藝術地位。如初集馬一浮先生序文中語,所謂 “護生”,實際是在“護心”,要“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世”,書中所講愛護生靈與心靈,不止是保留物種與人共生,更是培養一種憐惜所有生命的心靈,正如在第六集的序言中,廣洽法師對護生畫作的總結中所說,這本畫集倡導的愛生敬養的思想,既使在今日時代,"益覺其需要與迫切。雖曰爝火微光,然亦足以照千年之暗室,呼聲綿邈,冀可喚回人類蘇醒之覺性。"
《生的扶持》
一蟹失足,二蟹扶持。物知慈悲,人何不如?
《羔跪受乳》
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春秋繁露》)
《首尾就烹》
學士周豫家,嚐烹鱔。見有鞠身向上,以首尾就烹者。訝而剖之,腹中累累有子。物類之甘心忍痛,而護惜其子如此。(《傷心錄》)
"在他之前,沒有人畫過,之後也沒有人畫過。"後人這樣評價豐子愷獨特的漫畫。他的畫很便宜,人人能買得起,且人人都能看得懂,無論你是貧民百姓、小商小販,還是文盲,大老粗,他用淡雅常見的線條,寥寥數筆勾畫出高尚的人格和深遠的思想,簡單樸素中畫出悲憫和仁愛之情,堪稱中國一代漫畫大師,而其中最為知名的便是這6集《護生畫集》的450幅畫作。
************
豐子愷走上漫畫創作道路,有陰差陽錯的偶然性。豐子愷的漫畫並非天生,他創作的主要營養,是受日本著名漫畫家竹久夢二,以及與他同齡的工筆漫畫家蕗穀虹兒的影響,尤其是竹久夢二,幾乎影響了他的一生。假如沒有1921年的日本之行,與竹久夢二的畫作邂逅,或許就沒有後來的“子愷漫畫”。
豐子愷原本是為了學西洋油畫,實現畫家夢而去日本的。孰料一到東京,這個夢就破滅了。到了東京窺見了些西洋美術的麵影,發現自已與西洋油畫這種技術苦重、完成度極高的藝術品種並不相宜,正如他日後表白的那樣:“我以為造型美術中的個性,生氣,靈感的表現,工筆不及速寫的明顯。工筆的美術品中,個性生氣靈感隱藏在裏麵,一時不易看出。速寫的藝術品中,個性生氣靈感赤裸裸地顯出,一見就覺得生趣洋溢。所以我不歡喜油漆工作似的西洋畫,而喜歡潑墨揮毫的中國畫。”
於是豐子愷調整了留學方式,專業的畫室訓練變成了廣聞博見的遊學采風。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竹久夢二進入他的視野。那是在東京的一家舊書店裏,一次隨意的翻閱,攪動了他的藝術慧根,使他欣喜若狂。十多年以後,他這樣回憶:“回想過去的所見的繪畫,給我印象最深而使我不能忘懷的,是一種小小的毛筆畫。記得二十餘歲時,我在東京的舊書攤上碰到一冊《夢二畫集·春之卷》。隨手拿起來,從尾至首倒翻過去,看見裏麵都是寥寥數筆的毛筆sketch(速寫)。書頁的邊上沒有切齊,翻到題目《Classmate》的一頁上自然地停止了。”
這幅題名《同學》的畫,描寫兩名成年婦女道上偶然相遇,一個坐在人力車上,衣著豪華,手裏拿著大包裝潢精美的物品;另一個讓在路邊,蓬頭垢麵,背著一個光頭嬰兒,麵色局促不安。當年平等親密的同學,如今一個變成貴婦人,另一個淪為貧家之妻。豐子愷被深深打動了,內心感到悲哀,感到痛楚,情不自禁對不平等的人類社會組織發出詛咒,最後讚歎道:“這寥寥數筆的一幅畫,不僅以造型的美感動我的眼,又以詩的意味感動我的心。” 豐子愷認為,這樣的畫作簡直就是「無聲的詩」。從竹久夢二的作品中,豐子愷找到了日後美求的途徑。1922年12月開始漫畫創作。
同班同學
乍一看,“子愷漫畫”脫胎於竹久夢二的漫畫,其實隻是一個觸機。所謂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夢二的漫畫,好比一把強勁的東風。在此之前,豐子愷的中西繪畫修養(書法與素描)各行其道,一時找不到自己的藝術方向。與夢二漫畫邂逅,豐子愷如得神啟,其收獲有三:其一,以毛筆抒發的“寥寥數筆”;其二,令人咀嚼的“詩的意味”;其三,融化東西的“造型之美”,後來成為豐子愷漫畫創作的三大藝術要素。
在後來豐子愷的漫畫中,許多作品與竹久夢二異曲同工,甚至在創作手法上和堅勁的線條上都是如出一轍。比如,在畫人物時都喜歡不畫眼睛,甚至沒有耳朵、鼻子、嘴巴。他們同樣都以意為主,惜墨如金,惜筆如金。豐子愷在論述自己的畫中也說道:如果意已經到了,筆再到,筆就沒有意義了。
豐子愷的漫畫風格簡易樸實,意境雋永含蓄,是溝通文學與繪畫的一座橋梁。其作品往往是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意境。其特色可說是一種近乎傳統國畫的抒情漫畫:古代文人畫常借景抒懷,他是用漫畫表現的。豐子愷的漫畫以其強烈的藝術魅力震撼讀者心靈,朱自清稱它是“帶核兒的小詩”;俞平伯則認為如“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的漫畫被冠名《子愷漫畫》,並為世人熟知那是1924 年的事了,朱自清與俞平伯合辦刊物《我們的七月》,他們向豐子愷要了張畫,刊登在1924年的期刊上。那幅圖畫題目為《人散後,一勾新月天如水》,幾個茶杯,一卷簾櫳,一彎新月,便是十分心情,留給你想象的餘地。這幅畫引起在上海辦《文學周報》的鄭振鐸的注意。1925年,《文學周報》開始連續刊載豐子愷的畫作,鄭振鐸給這些畫定了"子愷漫畫"的標題。
人散後,一勾新月天如水
“子愷漫畫” 的功夫在畫外。從中國現代漫畫史的角度看,“子愷漫畫”的誕生頗有橫空出世的意味。這並不是說此前中國沒有漫畫,事實上早在“子愷漫畫”之前,漫畫界已是人才輩出,隻是沒有“漫畫”這個詞而已,“漫畫”一詞的流行,是“子愷漫畫”登場之後的事。更重要的是,“子愷漫畫”的藝術風格,與當時流行的漫畫不一樣。"子愷漫畫”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具有傳統“文人畫”的味道。其熔化東西洋畫法於一爐,其構圖的西方的,畫趣是東方的,形體是西方的,筆法是東方的,這就使"寥寥數筆”與“詩的意味”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名正言順跨入“現代”的門檻。
“子愷漫畫”的誕生,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的一件妙事。它以不可複製的個人化的方式,實現了傳統“文人畫”的現代轉型,創化出一種雅俗共賞的“新文人畫”,妙趣橫生而法相莊嚴。自20世紀20年代誕生以來,風靡中國已將近一個世紀,滋養溫暖了無數人的心靈。那乘興落筆,俄頃成章,意在筆先,意到筆不到的“寥寥數筆”,是畫家深厚的書法功底、相當的素描基礎、文人的情思、哲人的胸懷、禪家的定力,加上不變的赤子之心,化合而成。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是不足為奇的。
**********
豐子愷在他的畫作中很多都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膾炙人口,富有童趣,幽默、睿智,反映社會現象,充滿了濃鬱的溫情和豐富的趣味。其中漫畫以“曲高和眾”的藝術主張和“小中能見大,弦外有餘音”的藝術特色備受世人青睞。豐子愷有七個子女,兒女成群繞膝,畫家並不十分厭煩他們的爭吵不止和哭笑不得,而是找準機會就盡情地享受不可重複的天倫之樂。
***********
豐子愷一生結二緣——佛緣與藝緣。豐子愷的佛緣,是建立在知性的基礎上,哲思的基礎上,絕無信男善女的狂熱和非理性。與之相反,豐子愷的藝緣,是感性的,趣味的,不可理喻的,也是不可救藥的。關於這一點,豐子愷說得很徹底:“趣味,在我是生活一種重要的養料,其重要幾近於麵包。”豐子愷的趣味,體現為一種藝術化的生活方式。正如《塘棲》中描寫的那樣:從石門灣到杭州,坐火輪、換火車隻需兩小時,非常方便,豐子愷卻不喜歡這種現代交通工具,經常雇一隻客船,順著運河,優哉遊哉地走上兩三天,沿途閑眺兩岸景色,或揮毫寫生,或上岸小酌,其間的種種樂趣,真是妙不可言。
藝術與宗教的糾葛,伴隨豐子愷一生,隨著歲月推移,人生閱曆增長,兩者越來越趨於圓融。有一次在解釋恩師為何“遁入空門”時,豐子愷給出深思熟慮的解釋:人生分三層: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靈魂生活,相對於衣食、藝術、宗教;“人生欲”超強、腳力不凡的弘一法師李叔同,由藝術升華為宗教,是理所當然的。相比之下,豐子愷自愧一直彷徨於藝術與宗教的十字街頭,並感歎自己“腳力不夠”,隻能住在二層,對三層心向往之。
豐子愷的人生三層說比喻機智,且有中國文化特色。但在眾人看來,豐子愷盡管形式上沒有出家,一直停留在人生的二層,在精神實質上,豐子愷其實早已登上三層。與恩師李叔同的不同在於,登堂入室之後,豐子愷也沒有忘記二層。他在二三層之間,上上下下,自由進出。唯其如此,他的藝術創作迥出時輩,沒有那個時代常有的亢奮、偏激和粗鄙。事實上,豐子愷對中國現代文化的貢獻,並不亞於弘一法師。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受人敬仰的漫畫家,散文家,他的繪畫和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一貫保持雍容恬靜,風趣幽默的風格,而這種風格正是我最最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