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最著名的預言詩:金陵塔碑文的最後一句,就是淺水鯉魚終有難,百載繁華一夢消。
在香港,有淺水灣,有鯉魚門,都是香港的重要地標。
更重要的是,香港看起來像是想要躍過龍門,鯉魚化為龍。
在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香港的文化可以說是代表了整個中華文化圈,每個電影,電視劇問世,都是萬人空巷。
香港的武俠小說,香港的流行歌曲,更是成為那個時代的華人的精神支柱。
可惜的是,香港始終是個淺水鯉魚。從來沒有去尋找大洋的深處,尋找更深的存在意義。
無論是武俠小說,歌曲,電影,電視,都脫不出狹隘的愛國主義,簡單的情愛,簡單粗暴的黑社會文化。簡單粗暴的唯利是圖。簡單粗暴的房地產斂財術。
一句話,就是淺水鯉魚。
這個淺水鯉魚,反過來,影響中國,讓文革後的中國,本身因為傳統文化的滅亡導致的狹隘膚淺,變得更狹隘,更膚淺。
那些中國的愛國賊文化,也就是香港的愛國歌曲電視,給培養起來的。
最後,香港成為現代商鞅,這些中國的愛國賊文化,給香港的滅亡,釘上了最後的棺材釘。
一句話,香港,真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