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華經與金剛經

(2005-12-21 21:31:36) 下一個

《法 華 經》

  《妙法蓮華經》是大乘經典之王,它為佛教信徒之間協調共存提供了基礎。在每一宗派裏,人們總是執著於他們自己的方式,執著於某種形式,因而被誤解之蛇所咬傷。每逢這種時候,就需要努力去革新這個宗派,糾正錯誤,宣傳更貼近於真實教義的修行方法。第一批大乘經典想做的就是這個。為了幫助人們更貼近佛陀的原始教義,無常、無我、涅磐的觀點以一種新的方式被提出來了,以幫助人們貼近原始佛教。但是,由於他們在原有的修行團體處難以獲得聽眾,所以這些經典的作者常常使用過激的語言。比如,他們說聲聞眾修行,隻為了脫離這個苦痛的世界,而不是為了眾生的利益和幸福,他們不是真正的佛子。
  在《維摩詰經》中,對聲聞眾的抨擊就像炮火一樣無情。作為佛陀弟子中最有智慧的人、所有僧眾的大師兄 舍利弗遭到了嘲笑,而後果是,整個僧團都丟了臉。這部經的主旨在於抨擊這種傳統,即佛教隻是給出家人和那些棄世者所走的道路。《維摩詰經》麵世時,大乘佛教還隻是一種思想流派,還沒有建立起修行團體。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大乘佛教徒們采取了一種好戰的態度。直到公元二世紀時,《法華經》才為大乘佛教徒提供了一種建立真正修行團體的基礎。

  在《法華經》裏,舍利弗恢複了佛陀最鍾愛的弟子的地位。他緊挨著佛陀坐著,得到了佛陀極大的關懷。佛陀告訴他,以前之所以未講《法華經》是因為時機尚未成熟。現在弟子們已修行得相當成熟了,可以準備接受最深的教法了。

  《法華經》的兩個主要教義是:(1)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一個圓滿覺悟的佛;(2)佛遍一切時、一切處。在此以前,修行者以為他們可以成為阿羅漢,實現涅磐,熄滅欲望和煩惱之火,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也能成佛。他們以為當個阿羅漢就足夠了,因為他們隻想結束自己的痛苦。《法華經》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要打消這種錯誤的見解,教導人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一個圓滿覺悟的佛。

  《法華經》的第二個主要教義是佛陀的生命不隻限於八十歲壽命或者限於印度。你不能說佛陀誕生了或者圓寂了,他永遠在這裏。在《華嚴經》中,我們已經看到佛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他還是毗盧遮那。釋迦牟尼是道的一種,而毗盧遮那則是道本身。

  在佛教中,我們時常會提到三乘 聲聞乘(弟子們)、緣覺乘(自覺的人)和菩薩乘。聲聞的目標是使自己從這個苦痛的世界中解脫出來,實現煩惱的熄滅;緣覺是那些通過修行、契入事物互即互入之本質而開悟的人;在菩薩乘中,你要幫助所有的人開悟。《法華經》問世以前,三乘之間界限分明,各乘都批評其它乘太狹隘了,但是在《法華經》裏,我們了解到三乘原來是一家。"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一乘"(ekayana)這個詞,在《四念處經》(the Satipatthana Sutta)中已經出現過,是《法華經》的關鍵詞之一。《法華經》說,不論你屬於哪個宗派,你都是佛陀的弟子。這真是令人高興的消息!今天西方人修上座部(Theravada)、禪(Zen)、淨土(Pure Land)、金剛部(Vajrayana),以及很多其它佛教宗派,我們知道他們都是在修一佛乘。感謝《法華經》,它使修行者之間的和平協調成為了可能。

  《法華經》有二十八品,請仔細研讀第二品"方便品"。在這一品中,你將領會到這個教義:在十方一切佛土裏,諸佛所說一切三乘 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實際上都是一佛乘。佛陀之所以提出三乘,隻是為了幫助那些處於不同修行階段的眾生。一個阿羅漢如果最終不能發起菩提心,他(她)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也不是真正的阿羅漢。

  在第三品中,佛陀授記舍利弗將成為一位圓滿覺悟的佛。此時與會大眾都踴躍歡喜,他們把僧衣拋向空中。以前佛陀的弟子們從來沒有意識到,他們也能夠成為圓滿覺悟的佛。舍利弗被授記將成為一位圓滿覺悟的佛之後,他感到非常自信,而後其他弟子們也都得到了佛陀的授記,都將成為圓滿覺悟的佛。《法華經》的第一個教義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位圓滿覺悟的佛。

  在第十一品裏,我們發現了第二個教義 不能以時空觀來看待佛陀,而佛陀也不受時空所限。在前十品裏,我們有時空。我們可以看見尚未成佛的人正在為成佛而修行。此時,我們是在真實的"曆史層麵"。從第十一品開始,我們進入了"終極層麵"。在曆史層麵中,你降生了,你修行,你開悟了,你進入了大般涅磐(Mahaparinirvana)。在終極層麵中,你本來一直就在涅磐裏,你已經是佛,沒有什麽事可做。《法華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示真理的絕好方法。

  佛陀和他所有的弟子正坐在靈鷲山上,佛陀在宣講《法華經》。突然他們聽到"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與會大眾比丘、比丘尼、菩薩們都向上看去,他們看到一座莊嚴的寶塔矗立空中。佛陀告訴他們"多寶佛(Prabhutaratna)來了,他為我們講法作證明。"在《法華經》裏,當人們觸摸著靈鷲山的泥土時,他們是在曆史的層麵;當他們的注意力被導向天空時,他們是在尋找終極層麵。但是當他們向上看多寶佛時,卻看不見。他們還在試圖以曆史的眼光、以他們的知見概念來看終極。他們正在以色觀多寶如來,用時空概念來看佛,他們沒有體會到作為佛的真實本性。他們不能理解,或者他們理解得太多,這就是他們不能見到佛的原因。

  釋迦牟尼佛解釋說,多寶佛是一尊久遠以前證得圓覺的佛。他發誓,每當一佛出世宣講《法華經》時,他都要來讚歎"善哉、善哉!"。可是大眾怎樣才能夠見到多寶佛呢?他們能夠看到曆史的佛陀,但是他們怎樣才能看到終極的佛陀、不受時空約束的佛陀呢?釋迦牟尼佛覺察到大眾的強烈心願,他以無盡的悲憫,努力去幫助他們。

  過去久遠劫前,多寶佛發下誓願:"任何佛想開我寶塔、見我佛身,必須喚回他(她)在十方世界的所有分身。"釋迦牟尼佛說:"我當為之",然後他從前額放出強烈的光明,照亮了十方世界。即刻全體大眾看到了周圍有無數的佛土,每一佛土裏都有一位釋迦牟尼佛在對大眾宣講《法華經》。那一刻,佛陀的弟子們認識到,釋迦牟尼佛不僅僅是一個在地球上教化的佛,遠不止是一個人。他們拋棄了這種想法,即佛陀是我們的佛,在我們的星球上,是我們的導師, 是一個八十歲的人。接著佛陀端坐在靈鷲山上,微笑著把他所有的分身召回到地球上,數鈔鍾之內,就有無數的釋迦牟尼佛一起坐在靈鷲山上。開啟多寶佛塔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了。為了幫助他的弟子們去除概念知見,佛陀大施法力。接著釋迦牟尼佛打開了塔門,但是與會大眾隻有一小部分人能夠看進塔去,用他們的眼睛看見真正的多寶佛。大部分會眾坐在山腳下,什麽也看不見。他們不在同一個高度上,還不能夠自由地感受終極層麵。菩薩們能夠看進塔裏去,看到活生生的多寶如來,而下麵的聲聞眾卻不能。釋迦牟尼佛理解他們的心願,便以自己的神力把他們舉到空中,使他們與佛菩薩們處於同一高度,這樣所有的人都能看進塔裏去,看到多寶如來了。這表明借助佛的加持和幫助,我們能夠升到我們所坐的地麵(名相概念的地麵)之上,從而體驗到終極層麵。

  我們每一個人都同時既在曆史層麵裏,又在終極層麵裏,但是我們還沒有學會去體會終極層麵。我們隻是沉浸在曆史層麵裏。為了使自己升上來,為了放棄我們對曆史層麵的執著,為了悟入無生無滅、無上無下、非一非多之實相,我們需要修行。從曆史層麵上來看,多寶佛已經涅磐了,所以他怎麽能坐在那裏講話呢?但是從終極層麵來看,他永遠在那裏,讚歎:"善哉!善哉!"。當每一個人被提升到相同高度的時候,他們都能看見示現人的形象的多寶佛,非常生動、非常莊嚴。這是一位不受時空限製的佛,一位永生的佛。然後多寶佛 終極層麵的佛,把他的獅子座分出半座,邀請釋迦牟尼佛 曆史層麵的佛,來與他坐在一起,每個人都能看見這兩尊佛 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並排坐在獅子座上,終極層麵和曆史層麵合而為一。是釋迦牟尼佛 曆史層麵的佛,幫助我們看到了終極層麵的佛。我們不能說佛有始或有終。他已經成佛很長時間了,而且還要作很長時間的佛。這是《法華經》的第二個主要教義。

  坐在靈鷲山上,我們仍然處在曆史層麵上。突然間我們聽到"善哉!善哉!"。此時終極觸摸到了我們。我們抬起頭來,看見了多寶佛這位不朽之佛的寶塔,我們抬眼看他,這是我們對終級的第一瞥。我們非常想打開塔門,直接看到終級之佛,但這中間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需要我們導師的幫助。門關著,阻止我們看見終極真實。這道門是什麽?它就是我們的無知、概念、分別和知見。這道塔門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試圖幫助我們,他說,"為了開啟這道門,我需要召回我的遍滿宇宙一切處的所有化身。當他們回到靈鷲峰時,我就能打開塔門。"於是他放出大毫光,照亮了十方,我們看到很多佛土,每一佛土裏都有一位釋迦牟尼佛在說法。現在我們能夠放下釋迦牟尼是一個人的想法了。所有這些佛都是釋迦牟尼,他們都坐在蓮花座上,講著《妙法蓮華經》。門現在打開了,但是使我們能夠看見多寶佛的條件仍然不成熟。佛菩薩們能夠通過那道門看見他,可是我們不能,因為我們坐在另一個國土上。佛知道我們的願望,於是他用心力把我們慢慢地舉到空中。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超越曆史層麵,與身處浩渺之太空的終極層麵的佛菩薩們處於同一個高度,然後才能看進寶塔裏去,見到多寶如來。

  如果我們仍然有這種觀念,即多寶佛和釋迦牟尼佛屬於兩個世界,終極層麵之佛和曆史層麵之佛是二非一,那麽這個觀念就在我們突然看見了多寶佛分半座給釋迦牟尼、讓他與自己並排坐的時候被打消了。佛還能夠采取什麽其它方式來幫助我們明白這一點呢?《法華經》和《華嚴經》是古典詩作中的最好的兩部。就詩歌想象所涉及的範圍,沒有人能超過印度人的心靈。印度人用他們的想象力表達了最深刻的覺悟。單是多寶佛及其佛塔的比喻,就已說明了很多道理。在那時的印度,像摩訶波羅多(Mahabharata)這樣的戲劇很受歡迎,它們影響了表達法義的方式。這是《法華經》、《維摩詰經》以及其它經典被以戲劇化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原因之一。請你們通過這些比喻、詩歌和對話體驗佛陀的教義吧。

  在《法華經》第十五品裏,發生了一件精彩的事情。很多國土的菩薩們都雲集在靈鷲峰,他們問候釋迦牟尼佛,並對他說:"世尊,我們幫您教化來了,因為這兒太需要了。"佛陀回答說:"謝謝你們,不過,在這個佛土裏,我們已經有足夠多的菩薩了,你們可以回到自己的佛土 ,在那裏度生。"在這裏,佛陀表示了他對自己這個佛土上的弟子們的信任,而這之中也包括你們。接著他放出更強烈的光芒,大地震動,無數菩薩從地湧出,他們的出現和言談都是非常莊嚴優美的。他們走向佛陀,接足作禮,說:"世尊,我們能夠照顧好這個佛土,我們不需要別的菩薩。他們可以在自己的佛土教化。"佛陀回答說:"是的,你們說得對,這裏已經有足夠的老師來照顧這個佛土了。"然後,謝過了那些從他方佛土趕來的菩薩們,他說:"你們可以回去了,你們自己的佛土需要你們。"這個情景非常像我們今天的情形。很多菩薩老師正在西方湧現。每當我們在梅村舉行傳燈法座、認可某個人可以講法時,那是一個令人快樂的時刻,它表明菩薩老師們正在這個國土湧現。我們必須支持這些菩薩們。每當一個菩薩"從地湧現",我都很高興,大家都深受鼓舞。在梅村,每逢三月,就會有一大片成百上千株水仙開放在上哈姆雷特(Upper Hamlet)的一座小山的山坡上。我第一次看到這麽多美麗的黃水仙燦爛地從地湧出來的時候,我想到了《法華經》裏的這個意象,於是我們把那個山坡稱為"法身之寶"。

  這時彌勒菩薩問佛陀:"世尊,您是三十五歲開悟的,行化才不過四十五年,您怎麽會有這麽多出色的學生呢?有這麽多從全宇宙趕來的菩薩?這就像一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卻有七八十歲的孩子。"佛陀說:"你不明白,因為你隻是從曆史層麵來看我。當你從終極層麵來看我時,你就會明白我是怎樣擁有成千上億的學生的。他們不但能夠照顧好此國土,還能照顧好很多其它國土。"

  在《法華經》第二十三品中,我們進入了第三個層麵,我們可以稱之為"行的層麵"。佛菩薩們為了行動,為了濟世度人,為了做需要做的事情,從終極層麵來到了曆史層麵。在這個層麵上,我們看到的第一位菩薩叫"藥王"。他的修行是,應以何身幫助眾生,即現何身。若需現政治家、警察、男人或女人身,便一一現之。我們每個人都有多種身,藥王菩薩教我們如何在相應情形下使用最需要的那種身,以便得到最佳的療救效果。藥王之道就是獻身、信任和慈悲,他不遺棄任何人、任何東西。

  在第二十四品中,我們遇到妙音菩薩。他已得種種三昧,其中包括"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當眾生以有相的語言說話時,他也以有相的語言說話;當眾生以心理語言說話時,他也以心理語言說話;當眾生以"性"或"毒品"的語言說話時,為了度他們,他也以"性"或"毒品"的語言說話。在他過去生中,妙音菩薩曾以音樂供養佛。他從終極層麵來到我們這個世界,為了建立起真正的交流,他講一切語言,並使用音樂作為手段。接下來我們遇到了觀世音菩薩。他是大地之子,代表著我們這個世界最需要的行為慈悲。如果你很慈悲,為了給別人提供幫助,你會隨時現身。佛陀說:"任何聽到觀世音菩薩名字的人,將能夠度過一切災難。"觀世音菩薩以觀音法門來教化眾生。如果你修習觀音法門,你將能滅除很多痛苦和煩惱。當你身處地獄、被嗔怒和憎恨所吞噬時,如果你用心去體會觀世音菩薩,地獄之火將化為清涼的甘露。當你身陷苦難之海,麵對無數狂風巨浪、妖魔鬼怪時,如果你呼喚觀世音菩薩的名字,你的苦難將會有轉機,你將得到拯救。當你被鎖鏈所捆縛時,如果你念觀世音菩薩,你將得到解脫。當你察覺別人想用毒藥害你時,如果你念觀世音菩薩,你將不會受到傷害。不管你在哪裏,因為觀音菩薩有"尋聲救苦"的特性,隻要你祈喚他,就會得到感應。

  觀世音菩薩成就了五種觀:(1)真觀。即契入實相,擺脫虛妄觀念和名相,進入了真如。(2)清淨觀。當觀念和矛盾消溶之後,我們就擁有了清淨無妄的心境。(3)廣大智慧觀。即般若波羅蜜,體證到"空"和"互即互入"的本性。(4)悲觀。即了知眾生的痛苦,並尋求使眾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方法。(5)慈觀。深入觀察眾生,知道做什麽能夠給眾生帶來幸福,就去做什麽。觀世音菩薩永遠與眾生同在。無論何時,隻要我們需要他,我們就可以通過修習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來與他相感應。我們可以通過三個門進入《法華經》。第一個門是通過曆史的層麵,即色相和現象的層麵。第二個門是通過終極層麵,即實體、本性和本體(noumena)的層麵。第三個門是通過行動的層麵。在這個層麵上,我們努力為眾生服務,得到眾多值得效法的菩薩們的指導。如果你有機會研讀和實修這部妙經,我知道你將會發現那是一種快樂。

《金 剛 經》

《金剛經》裏,佛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是我們仍然執著於相,而失去了佛法"互攝互入"、"無相"和"空"的精髓。被相所縛,我們忘記了實相是既非"我"我們在此時此地就可以感知她的存在。當你在"金剛三摩地"中感受一朵花的時候,你就感受到了太陽和整個宇宙!如果你契入了花的互即互入的本性的時候,你就能感受到一切事物。你不必問:"後來怎麽樣了",因為就在你的眼前,你看到了一切永恒。隻要你深入地感觸一樣事物,所有的東西就都在那兒。如果你在僧團裏也像這樣修行,深入地生活、深入地體察事物,修行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如果你不明白,你也不要著急,就讓法雨繼續滋潤你藏識的土壤吧。盡管法是用名相概念來表述的,但是不被名相概念所縛而真正地理解它仍然是可能的。
  當我們眺望大海時,我們會看到有很多波浪。我們也許會把它們描述成或高或矮、或大或小、或有氣勢或不那麽有氣勢,但是這些詞卻不適用於水。站在波浪的立場上來看,有生有滅,但這些隻不過是表象。波浪同時又是水。如果波浪隻看到自己作為波浪的一麵,它就會怕死。為了覺悟到它自己同時又是水,波浪必須深刻地反觀自己。如果我們把水取走,波浪就不存在了;如果我們把波浪取走,水就不存在了。波浪就是水,水就是波浪。它們屬於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層麵。我們無法將這兩者作比較。形容波浪的言詞名相不適用於形容水。

  實相不能用語言概念來描述。涅磐首先是概念的泯滅。在華藏世界裏,我們不去尋找釋迦牟尼佛的色身。我們尋找的是毗盧遮那佛(Vairochana Buddha),它是釋迦牟尼和所有一切過去、現在、未來佛的本體,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己的本體,因為我們都是佛。在華藏世界裏,空間同時也是時間。過去在看著未來微笑,未來也在看著過去微笑,而兩者都存在於現在,可以在現在被感受到。

  當你走入華藏世界時,你就是佛。你不必說自己是未來佛,因為過去、現在、未來在這裏成為了一體。當你去感受水的時候,這種感覺是很好的,但這不意味著波浪消失了。波浪永遠是水。如果你隻想感受波浪而不想感受水,你將會因恐懼生死和很多其它煩惱而痛苦。但是如果你深刻地反觀自身,覺悟到你就是水,所有的恐懼和煩惱都會消失的。當你進入華嚴王國、感受毗盧遮那佛時,你同時也是看到了坐在菩提樹下的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和釋迦牟尼佛是一體的,就像水和波浪。

  既然毗盧遮那佛的實相不能用語言名相來描述,那麽用語言名相來談論它也可能是危險的。涅磐是描述毗盧遮那佛的一個安全的方式,因為涅磐意味著所有觀念和名相的泯滅。在某些宗派那裏,人們慣於使用"父親"這個詞,但是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麽是父親而不是母親?任何能使人想起它的反義詞的詞都是有問題的。聖母是一個能衝淡我們對於聖父的觀念的很好的詞。

  這首描寫大麗花的詩是越南的一位年輕詩人寫的。他的名字叫郭克泰(Quach Thoai):

靜靜地佇立在籬笆前
你綻開了雋永的微笑
驚異於你的美
我一時無語
我聽到你在吟唱
一首不知始於何時的歌
麵對你
我深深地彎下了腰

  大麗花是一種我們每天都能看到的普通的花。但是如果我們不注意,我們就會錯過它。那天早晨詩人完全地活在了當下,所以他能夠體會到這朵花的美。花的歌聲本來一直就在那裏回旋,隻是當詩人突然之間步入了毗盧遮那佛、法身佛的王國,才聽到了它。出於尊敬,他深深地鞠了一個躬。大麗花是佛,每時每刻都在慈悲地講法。因為我們被無明所障,聽不到它在講法,但這不意味著它沒有在講法。事實上,一切事物 青草、鮮花、綠葉、卵石,所有這些無不在一直宣講著《妙法蓮華經》。

  《華嚴經》裏有一章,講的是普賢菩薩(Samantbhadra)修行的故事。普賢菩薩坐在釋迦牟尼佛麵前,進入了"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如來藏身"即"一切諸佛的法身"。在這種三昧裏,他感受到了一切諸佛的真身,進入了華藏世界。盡管他就坐在釋迦牟尼佛前麵,可是他麵前卻出現了無數的佛,而且每尊佛前麵都有一個普賢菩薩。

  為了發現一切諸佛的法身,如果你這樣練習一個小時的坐禪或行禪,進入到華藏世界,並用那裏的方式去觀察一切事物,那麽你將感觸到過去、現在、未來的無數諸佛,並且聽到每一尊佛所講的法。當年輕的越南詩人突然進入華藏世界時,他遇到了一尊佛,叫"大麗花",他傾聽了大麗花佛所講的法,深受感動,他向大麗花佛鞠了一躬。佛一直在講法。時代在講法,國王在講法,眾生在講法。如果你有一雙專注的耳朵,你就隨時能聽到真正的法。

  未來就是過去,現在就是未來。這三世彼此注視著,以無窮的方式使這個世界覺醒。全知是沒有界限的。在華藏世界裏,空間是由時間構成的,時間是由空間構成的。一粒微塵包含了整個空間,一粒微塵包含了整個時間;一刹那包含了整個時間,一刹那包含了整個空間和整個時間。從這個練習開始,深入地觀察無常的特性,接著深入地觀察"無我"和"互即互入"的特性。隻要這樣做,一切事物將在你麵前展現出它的全體,一存在於多中,多存在於一中。

  在華藏世界裏,我們了解到一切事物都是我們的心所建造的。當我們被概念束縛時,當我們自心中有那麽多無知和煩惱時,我們就無法看到事物的本性,我們就會建造起一個充滿痛苦的世界。我們建起了監牢,我們建起了地獄,我們建起了種族歧視。我們汙染環境是因為我們對"互即互入"缺乏洞察。這個由妄心建立起來的世界是一個充滿了憎恨、痛苦和虛妄的世界。

  如果我們練習深入地觀察(即禪觀),看到了事物互攝互入的本質,我們的無明就會轉變為覺悟。讀《華嚴經》之後出去行禪,你會感到世界明亮了一點,有了更多的光明、更多的空間、更多的鮮花和更多的海洋。將會有更多的鳥兒在歌唱,而你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欣賞它們。這些其實也是心的產物。如果我們繼續一起深入觀察,我們就能夠立刻創造出華藏世界。這是減少痛苦的最好的方法。減少痛苦意味著減少無明,減少我們心中的基本煩惱。每一事物都滲透在其它所有事物當中。傷害了一個人同時就是傷害了我們自己和所有的人;給一個人帶來了鬆弛,實際上就是給每個人包括我們自己帶來了鬆弛。這種覺悟帶來了真正有益的行為,即普賢菩薩的大行。

  在華藏世界裏,時間是無窮的。在這裏,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在那裏,你有用不完的時間。你還有那麽多空間。那裏的空間是由時間構成的,時間是由空間構成的。在這裏,我們有"壽者"的觀念。我們認為自己生前死後都不存在。按照我們的"壽者"觀念,我們沒有多少時間。但是在那裏,"壽者"的觀念被清除了,那裏隻有自由。

  有人問在華藏世界裏是否能找到咖啡或可口可樂。有的,那裏有這些東西。但是那裏還有那麽多別的更令人愉快的東西,所以根本不需要可口可樂。人們不需要藥片。陽光、彩雲、香花和珍寶,是這樣地令人心曠神怡,所以你不必尋找遺忘痛苦的手段。在這裏,你或許要借助於某種事物使自己忘卻現實。當你的配偶給你帶來很多痛苦時,你或許會投入到自己的社會工作或環保工作中去。你喝酒,因為你想忘卻、想逃避。你想用藥片來逃避那令人不快樂的現實。但是在華藏世界裏,一切事物是那樣地令人快樂,所以你不需要這些東西。這並不是因為它們是被禁止的。如果你想找它們,你就能找到它們,但是你不需要它們。如果我們把彼此敵對的人帶入華藏世界,他們的行為將會像佛一樣。他們將得到光明、空間和時間的加持,將不會做他們在這裏所做的事情。

  秋季的一天,我在練習行禪。秋葉如雨飄落。我踏在一片葉子上,停下來將它拾起來,凝視著它微笑了。我覺悟到,這片葉子本來一直就在那裏。每個秋天樹葉落了,每個春天它們又再現自己。它們經曆了夏天、秋天,然後又一次飄然落地。它們在玩捉迷藏的遊戲,假裝死了,又假裝重生。但這不是真的。當我深入地觀察這片葉子時,我看到它不僅僅是一片葉子,就像佛不僅僅是一個人一樣。佛是同時遍一切處的,這是我們在《華嚴經》和《法華經》裏所了解到的。這片葉子也同樣遍一切處。我請求它喚回自己的所有的示現身,因為它擺脫了生死觀念,所以能這樣做。

  我母親去世七年以後,一天夜晚,我突然醒來,步出室外,看見皓月當空。淩晨兩、三點鍾時,月亮總是散發出一種深沉、寧靜而溫柔的光,就像母親對孩子的愛。我感到沐浴在她的愛裏,此刻我領悟到,我的母親仍然活著,並將永遠活著。幾個小時以前,我在一個夢境裏非常清晰地看見了我的母親。她年輕而又美麗,溫柔地對我說話,我也跟她說話。從那時起,我知道我的母親一直與我在一起。她假裝死了,但那不是真的。我們父母的生命在我們身上得到延續。我們的解脫就是他們的解脫,我們為我們的完善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他們的完善、為他們和我們的孩子的完善所做的一切。

  當我拾起這片秋天的落葉,端詳著它時,我微笑了,因為我看到它喚回了它在十方的無數個分身,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裏所做的一樣。然後我反觀自己,看到自己是一片葉子,在那一刻,也將自己的無數分身喚回自己身邊。隻有在清除了我們隻在此時此地存在的觀念之後,我們才能這樣做。我們同時遍一切時、一切處。

  當你觸摸這裏的土壤的時候,你便是觸摸到了那裏的土壤。當你觸摸到當下時,你也便是觸摸到了過去和將來。當你觸摸到時間時,你也便是觸摸到了空間。當你觸摸到空間時,你也便是觸摸到了時間。當你觸摸到早春的檸檬樹時,你也便是觸摸到了三、四個月後將高掛枝頭的檸檬。你可以這樣做,因為檸檬已經存在了。你可以觸摸曆史層麵上的檸檬樹,也可以觸摸終極層麵上的檸檬樹,這取決於你。《法華經》的練習就是去體會終極層麵上的你自己、樹葉及樹。

  當你感受波浪時,你同時也感受到了水。這就是我們的練習。如果你與一群朋友在一起,在行坐或飲茶時練習覺照,你將在生活在曆史層麵上的同時,能夠感受到終極層麵。當你不為波浪所限而同時能感受到水的時候,你的恐懼、焦慮和憤怒將會被輕而易舉地被轉化掉。

  安寧和快樂的世界就在我們的指端。我們隻需要去感知它就可以了。當我走進梅村廚房裏的時候,我或許會問學生:"你在幹什麽?"如果她說:"法師,我在切胡蘿卜。"我會感到有點失望。我希望她能脫離曆史層麵而觸摸到終極層麵。她隻需抬頭微笑就可以了。或者她在想別的事情,而我的問話將她帶回到當下,她可以抬頭說:"謝謝你",或"我在呼吸"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回答。你不必死後才能進入天國,事實上,你必須活著的時候就這樣做。是什麽使你活著?覺照。你周圍和你心裏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為你進入法界之門。當你練習行禪時,請求一棵樹或一朵花告訴給你華藏世界,我相信它一定會指給你入門之路的。

  在《局外人》中,阿爾伯特·加繆給我們講了一個名叫莫爾薩特(Meursault)的囚犯的故事。有一天,在他的單身牢房裏,莫爾薩特感受到了生命、感受到了華藏世界。他仰麵躺著,抬起頭來,透過天花板旁邊的一小塊窗戶,他平生第一次看見了藍天。一個成年人怎麽可能是第一次看見藍天呢?事實上,很多人就是這樣活著的,他們被囚禁於憤怒、沮喪和相信幸福與安寧隻存在於未來的觀念中。莫爾薩特在被處決以前還有三天時間可活。在充滿覺照的那一刻,藍天真正地存在了,而他也感受到了它。他發現生命是有意義的,他開始專注地生活於生命留給他僅剩的那些時光。他生命中的最後三天變成了真正的生活。

  最後一天,一位牧師來敲他牢房的門,希望能聽到他最後的懺悔,但是莫爾薩特拒絕了。最後牧師失望地離開了。那時莫爾薩特把那位牧師描述成一個活死人。莫爾薩特領悟到,需要拯救的人不是他,而是那位牧師。如果我們看看周圍,我們會看到很多人像死人,像行屍走肉一樣活著。我們要盡己所能幫助他們。他們需要被某種事物所觸動,如藍天、孩子的眼睛,一片秋天的落葉等等,這樣他們就能蘇醒過來了。

  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讀到一篇小說。內容是一個法國獵人在非洲叢林裏迷了路。他覺得他要死了,因為他找不到出去的路。但是他很頑固,不肯向上帝祈禱。於是他做了件半是祈禱半是玩笑的事情:"上帝啊,如果你存在,請來救我!"幾分鍾後,一個非洲人出現了,把他帶出去了。後來他寫道:"我呼喚上帝,但是來了一個黑人。"他不知道那個非洲人就是上帝。在莫爾薩特的情形中,上帝以一塊藍天的形式來拯救了他。我們也許會被一朵花、一塊卵石、一隻鳥或一聲雷所拯救。任何事物都能為我們帶來天堂、華藏世界的消息。任何事物都能使我們清醒過來,回到生命的當時當地。我們不應該分別。

  我拾起這片葉子時,我看到它假裝在春時誕生,又假裝在秋末死去。為了幫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眾生,我們也出現了,然後又消失了。我們心中有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如果我們在覺照中過日常生活,如果我們慈悲、小心、專注地行走,我們就能夠創造奇跡,把我們的世界變成一個適合居住的奇妙的地方。慢慢地在覺照中行走,是一種解脫的藝術。你走著,擺脫了一切煩惱、焦慮、計劃和執著。這樣的一步就有使你從一切煩惱中解脫出來的力量。通過活在當下,你改變了自己,而你的慈悲也將得到證明。

  看看花,看看蝴蝶,看看樹木,看看有著一對富有同情心的眼睛的孩子。這是《法華經》教給我們的一種深刻的練習。你心中慈悲的力量將會改造生命,使它變得更美好。慈悲總是從智慧而生的,而智慧是深入觀察的結果。

在終極空間裏快樂地行走
用你的腳
而不是用你的頭腦
如果你用頭腦 你將會迷路了

在終極空間裏講法
落葉滿天飛舞
秋季的月光鋪滿了小路
法充遍十方

在終極空間裏討論法
我們彼此注視著微笑
你是我 你看見了嗎
說者與聽者是一體

在曆史空間裏享受午餐
我使所有的祖先和所有的
子孫後代 都飽足了
我們相會在一起 找到了我們的路

在曆史空間裏被觸惱
我們閉目深思
三百年後我們在何處
我們睜開眼睛擁抱了

在終極空間裏休息
以雪山為枕
美麗的紅雲為毯
什麽都不缺少

在終極空間裏坐禪
分享多寶佛的獅子座
每一秒鍾都是實現
每一個果實都成熟而甜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