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賓對甲骨學的貢獻
(2006-02-19 19:37:42)
下一個
董作賓1922年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從師王國維,1928年受命調查殷墟,並於同年主持第一次殷墟發掘工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殷墟科學發掘工作停止,董作賓隨前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輾轉長沙,桂林,昆明,四川等地,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著述不輟。1949年1月去了台灣,兼台灣大學文學院教授,1950年任史語所所長,1963年病逝於台灣。
正是董作賓1928年親赴河南安陽殷墟調查甲骨文出土情況,得出"甲骨文挖掘之確猶未盡"的結論,才促成了前中央研究院曆時十年之久的大規模殷墟科學發掘工作,這結束了甲骨文的盜掘時期,而開始了有組織的甲骨文科學發掘時期。董作賓是殷墟曆次科學發掘工作的主持者(或重要成員)之一,親自發掘和整理了大批甲骨。董作賓將殷墟科學發掘所得的甲骨文輯為<<殷墟文字甲編>>和<<殷墟文字乙編>>出版。
董作賓是我國甲骨學和考古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對甲骨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麵:
一、發現了「貞人」,建立了斷代的基礎:殷商甲骨卜辭中,卜下貞上的一個字,在甲骨學早期研究者(劉鐵雲至郭沫若)都不知其意義。大四版出土,董先生精研其文例,發現了「貞人」,解決了這個謎團。董先生自己稱:言此為「甲骨文研究的一個新葉的起頭。」使甲骨學跨進了另一個階段。甲「貞人」的係聯,進而發現「貞人集團」,殷代主管占卜機構因而呈現,揭露了殷商時期的占卜製度。
二、甲骨斷代方法的建立:殷墟甲骨包含的時代,武丁之前一直到紂王歿,二百七十年(董先生說),共十君王。如此長的時期龐大的甲骨材料,如果沒有方法加以分期斷代,對這些的材料的研究運用必然會產生時間上依附的困難。董先生因其才華過人、巧遇機緣,親自參予殷墟考古工作,因而創獲了甲骨十個斷代標準──世係、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至今這十個標準仍舊是今日甲骨學者用以斷代的主要方法。
三、分期分派的研究:由十個斷代標準,董先將甲骨材料分為五期,它們分別是: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第二期,祖庚、甲; 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五期之分,學者至今大體沿用。分派是董先生研究甲骨文字,發現殷商的政治,體鄅上有新舊兩派之爭,這種見解是董先生自認對甲骨學的新貢獻,也提供給甲骨學者思索的新方向。
四、殷曆譜:這是董先生積十年之力而完成的書。也是董先生重建商史最重要的工作。殷商甲骨卜辭基本上刻有幹支和卜問的事類,在出土時這些時間和事類並不一定相聯,換之,這些甲骨出土時,是打散的。若不明瞭其事類發生的正確時間,一切史實,就沒有附的根據。為使甲骨材料不虛懸,故董先生才有殷曆譜的撰寫。重建殷曆,董先生提出「點」「線」「段」的聯係原則。其步驟是:為了確定一個時代的「段」,譬如:「周年」「商年」,就必須推演這一段期間合於天象的曆譜,即是「線」,而合於天象的曆譜線,又必須有科學根據的「點」為基礎。殷曆譜的點,譬如:武丁二十九年十二月庚申的骨食及帝辛十祀九月的置閏即是。根據這些真實現象,才能推演出客觀的科學曆譜。先生曾言:「近廿年來,對於古史年曆的研究,耗費了我的一大部分時間。為了解決甲骨文中所涵殷代曆法的問題,不能不考定共和以前的年代,為了考年,又不能不先解決太初以前曆法旳問題, 於是有古史年曆譜的推算。。。。。。 先建立一部合天的曆書,然後以甲骨金文銘刻,史籍載記,考定年代,這裏麵推求真朔;推求節氣,用儒略曆互相對照,更換算格列高尺度,對照幹支紀年,以儒略周日的長尺度,對照幹支紀。日這是純粹的以天文科學做基礎而獨立推算的結果。有此絕對客觀的曆譜然後考之載記,定其年代,方不至落於空疏。」 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再分四卷,下編為十卷。內容精實,極具開創性,為學界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