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Monticello
參觀弗吉尼亞大學的時候,校園導遊對我說,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故居離學校不遠,但她也說不清有多遠,旁邊有位來自波士頓的遊客悄悄地對我說:真的不遠,隻有5英裏。
參觀完大學後,直奔托馬斯·傑斐遜的家--蒙蒂塞洛(Monticello),沒想到吃了個閉門羹,不過,門口有塊牌子上寫著:明天早上我們8點半開門,歡迎歡迎。盡管從所住民居往返蒙蒂塞洛需要三個小時,但還是決定第二天再驅車拜訪。
記得大學時代最愛的一本雜誌叫《英語世界》,不知道現在這本雜誌還存在嗎?《英語世界》裏有一期介紹美國開國元勳托馬斯·傑斐遜,其中提到了他還是一名建築師,以及園藝師,自己設計建造了自己的家園。記得當時感覺特別震驚,《獨立宣言》的起草人居然還能自己蓋房種地。要是有機會親眼去看看,該多好呀!
一眨眼,三十年過去了,我終於站在托馬斯·傑斐遜的家門口,還進去逛了逛。
在遊客服務中心購票時,一位上了年紀的售票員跟我們解釋了幾種遊覽方法,我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最貴的那種,95美元一張票,由專業人士帶領進行近兩個小時的“深度”遊覽。
售票員還提供換兩美元紙幣的服務。兩美元紙幣上的人物就是托馬斯·傑斐遜,背麵是約翰·特朗布爾(John Trumbull)的畫作《獨立宣言》,站在C位的就是托馬斯·傑斐遜,兩美元在流通市麵上不常見;5美分硬幣(nickel)上人物也是托馬斯·傑斐遜,背麵的建築物就是他的家--蒙蒂塞洛。蒙蒂塞洛是意大利語,意思為小山,傑斐遜的家就在小山頭上,俯瞰著周圍的景色,山雖不高,但想起中國古人有句話很有道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作為美國第三任總統和弗吉尼亞大學的創辦人,傑斐遜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其中包括他的家。他設計了蒙蒂塞洛的每個環節,在40年期間不斷建造和修改蒙蒂塞洛的建築物和景觀,使其成為一建築地標和世界遺產。這座古老的建築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博物館,裏麵陳列著傑斐遜的許多個人物品,以及一些曆史文物。
從遠處看,這座莊園仿佛一座夢幻般的城堡,令人心馳神往。
圖片來源:Monticello
走近蒙蒂塞洛的主建築,並沒有特別恢宏的感覺,相信很多現代家庭的建築都比它奢華,不過,想到它建於兩百多年前,不得不佩服傑斐遜的匠心獨具,尤其是那廣闊肥沃的土地上,各式花木菜蔬茁壯成長,讓人感受到此處真乃為世外桃源。
穿過庭院,我們進入故居內部。一進門,就看到了一個寬敞的大廳,布置很有古典氣息,讓人仿佛回到了18世紀。室內還采用了大量的自然光線和明亮的色彩,注重營造輕鬆愉悅的氛圍,讓人感到舒適和自在。
傑斐遜擔任總統期間的傑出成就包括購買路易斯安那州以及路易斯和克拉克遠征。在故居裏看到了遠征的戰利品,值得炫耀。不可思議的是,大廳的半身像中,竟然有傑斐遜的死對頭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看來這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
圖片來源:Monticello
傑斐遜酷愛讀書,盡管大多數的藏書後來低價賣給國會圖書館,在莊園裏還有小部分是傑斐遜的珍藏。
一樓傑斐遜的書房
在傑斐遜的書房旁看到了他的床,不像是高個子的床,安睡的地方更像是一個衣帽間。故居的工作人員介紹:為了節約空間, 亦注重養生,傑斐遜不喜歡躺平睡,上身用枕頭墊高,這樣可以保持肺部呼吸順暢。在他的床邊,有一個洗腳盆,據說,傑斐遜喜歡一起床就先用冷水洗腳。
這是一間客房,麥德遜總統夫婦常來串門,有時候一住就是幾個星期甚至一個多月。
家人和朋友會聚集在客廳玩遊戲、聽音樂和交談,這裏是婚禮、舞會和其他重要社交活動的舉辦地。 牆上掛著傑斐遜的大部分藝術收藏,包括許多他欽佩的人的肖像。圖片來源:Monticello
在這個餐廳裏,傑斐遜和他的家人或客人一天吃兩頓飯,餐桌是折疊式的,餐畢,餐廳就可用作活動場所。他家的黑人廚師跟著他去過法國,因此,他家的餐桌上餐飲一半弗吉尼亞風格,一半法國風格,味道好且豐盛。圖片來源:Monticello
茶室是用餐時的休息區,也是傑斐遜一家的閱讀和寫作區。傑斐遜將茶室稱為他的“最尊貴的房間”,在那裏展示了拉斐特、華盛頓、富蘭克林和保羅·瓊斯等朋友和革命英雄的半身像。圖片來源:Monticello
穿過蒙蒂塞洛的一樓,走上狹窄的樓梯,探索二樓和三樓的私人區域,包括標誌性的圓頂室。一路上,領略到獨特的建築特色,並參觀重新修複的空間,這些空間揭示了蒙蒂塞洛家庭生活的複雜性,通過工作人員的詳盡解說,了解到在這座房子裏生活和工作的其他自由人和奴隸,更全麵地了解了《獨立宣言》作者周圍的複雜世界。
極其狹窄的樓梯
二樓,傑斐遜女兒“管家婆”瑪莎的房間,低矮的兩扇窗戶讓她隨時可以監視莊園裏的動靜。圖片來源:Monticello
二樓,傑斐遜外孫女兒的房間。
介於2樓和3樓的一個神秘的空間
參觀完室內建築,行走在花園中,欣賞園中各種花卉,有的在美國並不常見。傑斐遜曾出使法國,歐亞大陸的奇花異草出現在莊園裏,也就不足為奇了。
屋前的兩棵椴樹(linden tree)樹冠如蓋,想象著初夏季節繁花滿樹,花蜜四溢的情形,該有多麽的浪漫、典雅和迷人呀。
還有廣闊的菜園和果園讓人一見鍾情,春天來臨,果樹繁花似錦,新翻的土地散發著春天的氣息,地裏的莊稼長勢喜人。
傑斐遜好品酒,在法國期間曾廣遊歐洲各大產酒區,並運送佳釀回美國,還在莊園裏廣植釀酒葡萄。
站在屋前的大草坪上,看到一位穿著18世紀服裝的紳士穿過草坪向我們走來,咦,那不是托馬斯·傑斐遜嗎?
原來,這是一位特型演員,從他的服裝、舉止、言談來看,真的是栩栩如生,與想象中的區別不大。他在我們麵前站定,模仿傑斐遜的口音和姿態開始發表熱情洋溢的歡迎辭。言畢,開始回答遊客們的提問。
對眼前這位神似托馬斯·傑斐遜的演員我深感佩服,所有的刁鑽古怪的問題,他都能從傑斐遜的角度來回答,真的是一本活生生的會行走的教科書。後來我發現,這位演員酷愛傑斐遜,以前在一個商店工作的時候,因為不時沉浸在閱讀有關傑斐遜的曆史書中而丟了工作。最後,竟以化身傑斐遜謀生。
很榮幸地得到了兩次拷問“托馬斯·傑斐遜”的機會,我問:你對亞曆山大·漢密爾頓印象怎麽樣?
“托馬斯·傑斐遜”頗為尷尬地笑了一下,便侃侃而談兩人的分歧:
我認為政府應該限製權力,尊重個人自由和權利,支持農業和小型企業,而漢密爾頓則認為政府應該具有更多權力,以支持國家工商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
“托馬斯·傑斐遜”接著又說:
在治理國家方麵,我們有很大的分歧,但是,我們也有過互相妥協,有過合作...不能不否認漢密爾頓在經濟方麵的貢獻,對他的死我感到很遺憾。他是一個有榮譽感的人,而且深得很多女人的喜愛。
說到這裏,“傑斐遜”的嘴角現出一絲狡猾的微笑。接過他的女人話題,我繼續問:
傑斐遜先生,在您夫人去世後,您有過女朋友嗎?
“傑斐遜”顯得很鎮定:
作為一名紳士,我對此不予回答。
其實,曆史學家們的研究發現,托馬斯·傑斐遜在他夫人瑪莎逝世後,與他的奴隸莎莉·海明斯(Sally Hemings)一直保持著關係,並有子嗣。這是一個多年的秘密,因為傑斐遜並沒有留下明確的文字記錄。直到20世紀才逐漸被曆史學家們揭示出來,並成為了傑斐遜生平的一個重要議題。
傑斐遜的夫人瑪莎於1782 年去世,享年33 歲。他將他的婚姻描述為“十年風平浪靜的幸福”。他沒有再婚。在他們的六個孩子當中,僅有兩個孩子,即瑪莎和瑪麗活到成年。瑪麗因難產而死於 1804 年,而瑪莎則和她 11 名孩子中的大多數孩子從1809年至1826年居住在蒙蒂塞洛。
後來,曆史學家還發現,傑弗遜的夫人瑪莎與女奴莎莉·海明斯是同父異母的姊妹,也就是說,自瑪莎去世後,傑斐遜一直鍾情著小姨子。原先的猜測,現在DNA一下就明了了,扯遠了...
有遊客向“傑斐遜”提問:
聽說你有一些債務?
“傑斐遜”揚了揚眉毛:
豈止是一些,我欠了很多很多的債呢。
匪夷所思的是,出身貴族家庭的第三任美國總統,8年的總統生涯竟欠下了巨額債務,離開白宮抵達老家後,仍然入不敷出。傑弗遜將自己價值5萬美元的藏書,以23500美元的低價賣給國會,償還了將近一半的債務。
盡管手頭拮據,自1816年起,傑弗遜全身心投入籌建弗吉尼亞大學的運作之中。傑弗遜積極遊說、到處募捐用於建校。從他的故居可以看到弗吉尼亞大學的校園。據說,他常常用望遠鏡注視著遠處的大學,像一個監工一般。
從蒙蒂塞洛露台上看到遠處的弗吉尼亞大學
傑弗遜的財務狀況在他的晚年變得越來越糟糕,不得不賣掉一些財產來償還債務。逝世後,留下了一些未償還的債務,由他的家人來償還。據說,當傑弗遜經濟極其困難的消息傳開之後,美國各地還為之眾籌了16000美元,大概美國人實在忍受不了一個美國前總統竟然為債務和醫療費用而煩惱,還欠一屁股的債。
1826年7月4日,當美國人為《獨立宣言》誕生五十周年而舉行紀念活動時,傑弗遜在蒙蒂塞洛已經昏迷了好幾天,在離世前突然恢複了清醒,並說出了他的最後一句話:“Is it the Fourth?(今天是4號嗎)?”
他終於實現了最後的願望:活到了7月4日,美國的獨立日,享年83歲。幾個小時後,他多年的宿敵後來的筆友,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在麻州與世長辭,享年90歲。亞當斯的臨終遺言是:“托馬斯·傑斐遜還活著”,卻不知這位老友兼對手已於數小時前撒手人寰。
傑斐遜死後,葬在自己的莊園,詳情請參看另一文清明,走過兩塊墓地。
為了抵債,莊園出售給他人,一度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後來,有一位猶太人名叫Levy買下了整座莊園,細心恢複,最後由托馬斯·傑斐遜基金會接管。
近100年來,蒙蒂塞洛一直由托馬斯·傑斐遜基金會維護並向公眾開放,該基金會擁有傑斐遜5,000英畝種植園中的 2,500 多英畝。作為一家私營的非營利性 公司,該基金會在維持其保護和教育雙重使命方麵,沒有依靠任何聯邦、州或地方政府資金。1987年,蒙蒂塞洛和弗吉尼亞大學的學術村一起被命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蒙蒂塞洛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地方,短短一天對我來說時間還不夠。遊覽蒙蒂塞洛後的體會是,人類曆史是人寫的,有時候從故紙堆裏或是老箱子底翻出一片紙,一條證據,曆史教科書就要被改寫。
如今的美國與建國初期類似,黨派之爭情形仍然惡劣,倘若傑斐遜轉世看到如今的政壇風雲,他不會有半點陌生感的,隻是看到舞台上傑斐遜的形象,再聰明的他也是萬萬沒有料到的:這、這難道真的是我嗎?
圖片中間紫衣者為傑斐遜,音樂劇《漢密爾頓》中的演員均為有色人種。圖片來源:Monticello
還有一點感受是,人盡量要活得久一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宿怨會慢慢消除,就像傑斐遜和亞當斯一樣,如果漢密爾頓能夠像他們倆活得那麽久,也許能幫助他倆改善一些經濟處境,投資些好股票,不至於欠一屁股子的債;也許他們還會聚在一起拌拌嘴,辯論一下,例如政府的角色和職責、個人自由和權利、聯邦和州權力等等,也可能會討論一下他們對美國未來的看法和願景,以及如何保持美國的獨立和自由等等。
行走在莊園裏,胡思亂想過去、現在和未來,那本《英語世界》真的是一扇窗,欣喜的是,一次偶然的旅行將少兒時的夢想變為現實。戀戀不舍準備離開莊園時,看到好幾輛校車停在門前,看到一群群學生興致勃勃地在莊園的商店裏買紀念品,與其中一位老師聊了聊,她告訴我們這是一群五年級的學生,來自肯塔基州,孩子們能夠來此朝聖真的是一大快事。
傑斐遜堅信,受過教育的公民是民主生存下來的根本。在弗吉尼亞大學遊覽時,有學校的教授對我說,他們一直擔心哪天傑斐遜的塑像也要被推倒了。我的答複是:曆史會給出答案,即使他的塑像被少數人推倒,他在世界人民的心中也有一座豐碑,他在1776年起草的《獨立宣言》的理念--“人人生而平等” 和“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都將得到保障”--仍在鼓舞著世界各地的人們。
參考資料:
尊重原創;轉載請在後台留言。
請掃二維碼關注小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