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試你能考多少分?- 最後一科鄉試(2)
光緒癸卯恩科科考第二天考題題目:"書籍報章持論貴乎平正若誣及朝政有礙治安者實為煽亂之根試詳論一律嚴禁之法以正人心而維風俗策"。這篇文章當時考生寫了一天,放在今天,相信大部分人能用兩小時寫出來,觀點會更加鮮明犀利,時代到底進步了。
主考官一:頭品頂戴侍郎銜、國史館總纂外務部左丞紹某
主考官二: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署兵部右侍郎楊某 (佩璋)
考生王守誠(光緒癸卯科舉人,字介卿,江蘇上元縣人),答卷譯文如下(原文見附圖):
考題題目:書籍報章應公平慎重,如誣及朝政有礙治安,則實為煽亂的根源。試詳論一律嚴禁,以正人心、維持社會安定的政策
王守誠 ,1903年9月29日於江南貢院
今日號稱改革開放的人士,都以辦報出書為輸入文明、教育大眾的手段。所謂維新的道理,如果沒有討論的途徑,則不會廣為人知;頑固的傳統思維,如果不予批評,則無法破舊立新。
於是在這種環境之下,小至民情,大到國事,早上剛發生的事,到晚上已路人皆知。一件事沒有做好,舉國知曉。不經意說的話,也傳遍全球各國。創立怵目驚心的學說,去清除那種沉溺安逸飲毒自殺的積習。這正是朝廷有能進諍言之臣,一個人能擁摯友的意義所在。
然而,一切應以事實為根據,言必由衷,不發偏激之談,不作離經叛道之說。就像仲子(1)建議的那樣,看見執政者有過失的地方,就直接告訴他。更要像諸葛先生對部下所要求的,請大家主動來批評自己的缺點(2)。何必為了忌諱疾病,就不看大夫呢。為了顧慮語言文字中的批評,就剝奪別人說話的機會。這樣隻能造成民意不暢,下意不達,使國事原來能夠加以討論的地方,竟因為禁止言論,而失去糾錯補正的餘地。
就好像一個失明的癲狂之人,發明一套邪說,不是建立在他親自觀察,實事求是,避免道聽途說的基礎之上。而是憑空捏造,隨意笑罵執政當局,詆毀政府的規章政策,不遵循倫理和傳統,不尊聖賢,無法無天,還有比這更過份的嗎?凡此種種,他們還將之稱為平權,自由,保種,愛國。卻不知這是盅惑人心,敗壞風俗。所謂口誅筆伐,猶如利劍,會傷害關心世事的大眾。這種所作所為,必須立法嚴格約束。
但是,操作的困難之處在於,事情的曲折是非,經常有外國人加以幹涉。即使有令行禁止,他們仍能為所欲為。比如,他們往往從日本購進書籍。出版報刊,則冠以外國的名義。因為權限所及,想禁則不能。
西方的法律,有誹謗公權之罪。包括傳布虛假信息,查實誹謗,散布誹謗的言論等條。其法律規定,誹謗個人,以違法論。造謠中傷,不論刊登者是否知情,都要罰款入獄,追究責任。法律還規定,所說的事情即使屬實,也不能免於追究。定罪的輕重,還要看數量情節。這類誹謗,涉及普通人的,尚且要判重罪,更何況是牽涉到政府的。涉及屬實的,尚不能免責,更別提是惡意誣陷。不知情者,都要被追究,而已著述立說者更難逃幹係。按誹謗內容多少,法律定罪輕重,則已在報刊廣為傳播的,當罪加一等。
以此與外人交涉,因彼有顧忌,而不能再繼續袒護這些人。沒有了外侮,才能專心治內。但也不是簡單的禁止和剪草除根。而應采用不加禁止的方法!這些有能力以書籍報刊攪亂時局者,並非目不識丁的平民百姓,而是才智過人的知識菁英。一時被迷惑,而陷於大逆不道的人,還是有不少的。然而,即能誘惑他們走向反麵,又何嚐不能指導他們向善呢?
君子住在沒有是非的國度,不會僅他一個人是正人君子。政府的製度如果完善,平民百姓也不會妄加議論。用先聖的德行教誨,提著耳朵加以灌輸(3),則幡然醒悟之人,不會在少數。然後時常公布政策利好,作為守法的鼓勵(4)。同時發表文章書籍,占領輿論高地,打擊反對派的囂張氣焰。使世人端正思想,規範行為。這樣才能對書籍報章的各種議論,一看就能分辨其是非曲直,識破偽裝而不為所欺。則這股胡言亂政的風氣,才能消失。
考官評語:條對詳明,籌畫精當。
本房焉批:五策事理通達,局度從容。運籌則潔領持綱,慮敵則懲前毖後。第二道議保郵權,尤為詳慎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