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蹤新語

追蹤記憶, 分享旅途拾零
個人資料
正文

騎行蘇門答臘 - 在島西山區公路速降

(2023-12-18 05:23:31) 下一個

騎行蘇門答臘 - 在島西山區公路速降

 

龍年首日為周一,經數月運作,第26屆年度西蘇門答臘自行車之旅,定於春節長周末三日。十五名騎手,分別來自蘇島北、蘇南、和雅加達三地北美外派人員、國際學校老師、使館職員。

 

 

 

蘇門答臘是印尼第一,全球第六大島嶼。麵積47 萬平方公裏,居民5千萬,占印尼總人口1/5,也是全球第四大人口最多的島嶼。全島呈西北—東南走向,與赤道相交,西部為巴裏散山脈,臨印度洋。北方與馬來半島隔著馬六甲海峽,東部遍布沼澤和湖泊,毗鄰婆羅洲,西南與爪哇島隔海相望。 巴裏散山脈90座火山縱貫全島,景色迷人。蘇門答臘島位於歐亞地震帶,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發海嘯,10米高的海浪席捲蘇門答臘西部沿海,超過八萬人死亡。

 

蘇門答臘出產黃金,古名金島(suvarna dvīpa),在中國文獻和馬來語中均被稱為“金洲”。 16世紀時,“金洲”之名吸引葡萄牙人跨洋來蘇門答臘尋金。蘇門答臘也是印尼最大咖啡產地, 地上地下同時產油(石油和棕櫚油)。全島曾被熱帶雨林覆蓋,是珍貴動植物的棲息地。自1985年以來,原始森林急劇減少一半, 導致蘇門答臘虎和蘇門答臘犀牛等珍稀動物瀕臨滅絕。

 

曆史上,蘇門答臘島上曾出現過室利佛逝、蘇門答臘、八昔、 亞齊、那孤兒黎代等古國。5-6世紀時有幹陀利國。7世紀中葉, 佛教王國室利佛逝取代幹陀利,雄踞現今巨港一帶兩百年,通過貿易和征服,在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婆羅洲西部傳播馬來文化。 七世紀末葉(671 年),唐代高僧義淨訪問室利佛逝國,停留六個月。904年該國改稱三佛齊,以勃林邦(今巨港)為都。 13 世紀中葉,三佛齊遠征細蘭失敗,國力漸弱。延至1397年, 為爪哇滿者伯夷國王所滅。

 

蘇門答臘國在元代稱為須文達那國,位於今日蘇門答臘島八昔(Parsei)河口,明代改稱蘇門答臘。十五世紀初明永樂三年(1406 年)蘇門答臘王蘇丹罕難阿必鎮遣使入貢,明成祖昭封為蘇門答臘國王,賜印和金幣。永樂十三年(1416 年),蘇門答臘受那孤兒國入侵和內亂,明遣三保太監鄭和幫忙平亂。1436年明宣宗昭封蘇門答臘國王。再後來蘇門答臘被亞齊酋長國所滅, 亞齊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 為荷蘭所占,蘇門答臘終成為島名。

 

話說遠了,還是回到正題。行前做了充分準備,統一印製防水個人緊急醫療信息通訊卡和蘇島各地醫院地址,製定守則和應急計劃,手機輸入緊急電話號碼, 請醫生做了急救培訓,包括骨折、複蘇、清創處理。統一攜帶飲用水運動飲料啤酒能量捧水果肉類和海鮮,及做好的午餐。每個人都分配了“職位”和相應的任務,“財長”負責租車訂飯店及財務、法國人領隊官“拿破侖”負責路線和查驗人數、四位隊員各負責一頓午餐 、拉美“歌手” 任音樂及錄像兼領冰箱官、一位自行車維修及打氣官、一位酒水官、一位語言天賦任印尼語通譯、還有公關和協調官,本人任“急救官”兼慈善品采購,十五人各司其職。

 

按計劃租用大客車、補給兼收容卡車、前導及運輸麵包車各一輛,配司機和助手五人。 將自行車裝車後,周五中午由蘇島中部出發,經八小時到達蘇門答臘島西部,與來自蘇南和雅加達的隊友匯合,入住Nuansa飯店。

 

翌日六時在飯店早餐,隊友都選用高熱量食品打底。七時出發,到達山腰小鎮Mator。卡車司機和助手已將自行車卸下,一行人先到附近小學說明來意,請老師將學生列隊,然後分發七十套書本文具糖果和體育用品。八時出發, 拉美“歌手”開啟固定在頭盔上的錄像機,開始首日騎行,前麵有一輛前導車開路,最後為補給收容車壓陣。

 

一路上下坡,隊形拉開,於十公裏處再匯合,繼續前行。先後攀登十餘座小山,從海拔一千米山頂,一路速降到達海平麵(海濱沙灘)。下坡時,山地車時速40至50公裏。這一段山區柏油路麵,路況複雜多變,經常突然變成碎石道;當地的車輛從被樹林遮蔽的彎曲山路後突然出現;以及路麵上的裂縫和坑洞,都讓人措手不及。更令人目不暇接的,是火山地貌的景色。清晨遠處的火山群, 雲霧繚繞。山間梯田密布,綠蔭重重,帶飛簷的農舍隱匿在棕櫚林中。到處有山間小溪,亂石遍布和水流湍急的河流。

 

中午時分,遇到一隊隊身著校服的小學生放學,站在路邊打招呼、揮手。 山村裏的小孩,從路邊房子的窗後, 高喊 ”Hello, Mr”。大膽的,就跑到街上,試著與隊員擊掌。隊員都和善的打招呼,唯有領隊“拿破侖”凶神惡煞似的喝退他們,罵出髒話。大家提醒“拿破侖”,小心明年他們用同樣的話“問候”我們。

 

首日出師不利,一人車輪卡進木板橋縫,一人下坡衝進礫石路側摔掛彩。最後10公裏處,一位國際學校老師在跟騎(利用前車衝破空氣阻力產生的湍流,需要緊跟前車)中,以時速40公裏摔倒,摔裂左臂骨,被迫退出行程。

 

GPS記錄首日騎行97公裏,高程變化+798 / -1834米,最高到達海拔1055米,均速21公裏/小時,最大時速48公裏/小時,全程六小時,體能消耗4200大卡。兩位使用超輕強化碳纖維山地車的隊員,投資獲得回報(用於戰鬥機機身的碳纖維材料,每磅2千美元)隻消耗了3千5百大卡。一月是旱季,因在赤道,中午溫度超過30度,中間幾次休息補充水分。

 

 

清晨時分籠罩在雲霧之中的火山群。為了輕裝,隻在胸前佩戴一枚小型行車記錄儀,像素很低。

 

首日行程由Matur到海濱共97公裏(左圖)和高程變化2千6百米(右圖)。

 

向當地學校捐贈文具(左),蘇島中部巴東人服飾(右)。

 

Tiku沙灘上曬網的漁夫和帶穩定翼的漁船。

 

Tiku海灘公園(左)。現做的德州式大蝦加土豆玉米和南韓啤酒(右),正餐還在後麵。

 

第二天是大年三十,九時由Lubuk Selasih 出發,先是一個三十公裏的大上坡,高程900米。因海拔較高,空氣涼爽,隻用了兩個多小時到達山頂、一個俯瞰火山湖的小公園Alahan Panjang。 山頂很冷,大家擠進小賣店老板娘休息用的小棚裏,吃店裏賣的桶裝方便麵, 補充鹽分。

 

真正危險的路段從下坡開始,10-20度的路麵,急拐彎,路況的突變,路麵的坑洞,突然出現的車輛,對高速下衝的山地車騎士都很致命。 更危險的是穿過斜坡上的小村時,街上亂跑的小狗,看熱鬧的小孩,村民放置的減 速物,和破損路麵。斜坡上的緊急製動,讓人感覺到一股巨大的動量,把身體從自行車上吸起,向前拋出。幾段超過20度的陡坡,上下坡都極具挑戰。下坡時前後閘需全力製動,仍難阻像脫韁野馬般狂奔的山地車。

 

進入平原地區,開始逆風,體驗到逆水行舟的滋味。下午二時到達辛卡拉克湖(Singkarak),湖中有印尼海軍快艇在遊弋,看上去更像遊艇。時逢假日,本地人也來的不少。在湖濱搭起野餐桌椅, 與當地人一起午餐。 隨後補給卡車拉走自行車, 隊員乘大客車去下一站、山腳下的小城Bukittinggi。遠望餘輝照耀下的火山Singgalang,被大家戲稱為“sing alone”。

 

下午入住山城武吉丁宜 Bukittinggi 的山頂飯店,因是年夜,大廳掛起巨幅中文春聯,前台左右貼滿福字, 看來沒有人知道倒貼的含意。 90年代末到印尼出差,被告知隨身行李不可攜帶任何帶中文的印刷品,海關會嚴查。到了新加坡轉乘印尼鷹航,讓人吃驚的是印尼空姐直接遞上中文報紙。到了2002年,印尼政府將農曆新年定為法定假期。

 

市中心白塔和夜市隻在幾步之遙,周圍夜市熱鬧非凡。 步行到峽穀邊,觀看當年日軍關押盟軍戰俘的巷道。日軍 1942年占領蘇門答臘,趕走荷蘭人,奪取石油橡膠資源;離荷蘭人攻破亞齊王國,奪取全島,還不到40年;日本人在這裏也隻待了三年。 回溯曆史,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到訪蘇門答臘。明初南海人梁道明,於1397年在三佛齊(今蘇門答臘巨港)稱王(舊港王),1405年被明帝招安。又有廣東人陳祖義,入馬六甲為海盜,聚眾萬人,戰船百艘。曾劫船萬艘、攻陷沿海城鎮50座。後來他投奔三佛齊的勃林邦國。國王死後,自立為王。1407年, 陳祖義與鄭和在舊港外海戰被擒,押回京城,被明帝斬首。話又說遠了,回到小城 Bukittinggi年夜,全隊在飯店一邊聽鞭炮喝著杜鬆子酒,一邊吃年夜飯。

 

第二天騎行75 公裏,曆五小時20分。高程變化2570米,最高到達海拔1640米,最低381米,均速每小時18公裏,最大時速59公裏/小時,體能消耗3千3百大卡。 

 

第二日行程(左圖)和高程變化(右圖)。

 

蘇門答臘的火山群總是籠罩在雲霧之中(左)。途徑河道上的水上養殖場,河兩岸被森林覆蓋(右)。

 

中途小歇,前導車供應冰鎮運動飲料(左),Singkarak 湖(右)。

 

湖中觀景亭(左),湖畔稻田,農舍和雲霧(右)。

 

Bukittinggi市中心(左),年三十在Bukittinggi市中心夜市(右)。

 

蘇門答臘西部火山(左),滿山遍野的茶田(右)。

 

第三天仍像前兩天一樣,七點乘大客車駛離市區,八點由郊外出發,一路風景如畫,如置身仙境一般。沿途穿村過寨,一路都有小孩在路邊打招呼。平原地帶,即曬又熱,濕度接近滿格,體內水分揮發, 三小時內連喝十瓶水。 以前曾與朋友討論何為天下最痛快淋漓的事情,一致同意,那就是酷熱難耐汗流浹背之時,口幹舌燥咽喉生煙之際,長途跋涉艱辛勞作之後,來一大杯冰鎮清涼飲料。 有前導車每十來公裏提供冰鎮飲料,人生最愉快的事,竟在幾小時內,體驗了數次!

 

長話短說,曆三小時十分,終於在十一點前抵達目的地Harau瀑布。景區內農戶都開起小店, 遊人不多。瀑布兩百米高,瀑布下有一個水潭,紅色的岩石將水映成紅色。 時逢假日,本地遊客不少,在水潭中遊泳,在岸上聚餐。蘇門答臘有幾十個民族,使用52種語言。東部普遍使用馬來語,南部和中部有Lampung語和Minangkabau語,北部山區講Batak語, 北部沿海為亞齊語。華僑多居城市,使用閩南語。

 

島上居民絕大多數信奉伊斯教,10%為基督教和天主教,2%印度教,1%佛教,少數華人遵從孔教。蘇門答臘中部的族群還保留著母係製,祖母為一家之主。東部沿海和島嶼森林中,仍有少量早期原駐民、小矮人的“獵頭”族部落。馬來人移民蘇門答臘, 至少已有4千5百年曆史。馬來人的起源,主流派的學者認為是來自雲南,經湄公河南下。主要依據之一,是馬來語和柬埔寨語的相似性,及柬埔寨人和雲南人的相關性。現代印尼語,使用拉丁字母拚音、沒有時態、性別、單複數變化,被公認是世界上最容易學習的語言。

 

印尼的現代史,充滿曲折。二戰日本投降後,印尼精英主張獨立,原宗主國荷蘭派軍幹涉,獨立戰爭爆發。盟軍命令日軍不得將武器交給印尼獨立派,獨立派即攻打日軍軍火庫,擊斃8百日軍,繳獲三萬把步槍及各式火炮,史稱“五日戰役”。戰爭持續四年,荷軍無法取勝,僅能控製爪哇和蘇門答臘兩島城鎮。最終在美國和聯合國斡旋下,49年11月2日荷蘭與印尼簽署《圓桌協定》,12月移交主權。

 

三日行程(左)和高程變化(右)。

 

 

第三日計騎行59公裏,全程曆三小時十分,高程+392米/-792米,最高海拔1034米, 最低494米,均速22.4公裏/小時,最大時速51公裏/小時,共消耗體能2400大卡。 午飯後散夥,自行車拆散打包,前導車將來自雅加達的隊友送往機場,蘇島隊友乘大巴返回駐 地。開始討論年內去巴厘島環島騎行的可能性,約好明年西蘇門答臘再見。

 

Harau瀑布下的水潭(左),補給兼收容車,負責跟蹤落在最後的隊員(右)。

 

蘇門答臘的傳統建築極具特色(左),小鎮上剛落成的民房(右)。

 

蘇島西部典型的民舍,這棟已經有些年頭(左),一座廢棄的清真寺(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萍蹤新語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威伯' 的評論 : 在蘇島西部山區公路速降挺刺激,因為永遠不知道山路轉過彎來麵對的是什麽狀況,是峭壁懸崖、是當地一輛占滿路麵的老式公共汽車、是路坑還是突然消失的柏油路 ……
威伯 回複 悄悄話 夠刺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