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蹤新語

追蹤記憶, 分享旅途拾零
個人資料
正文

試試你能考多少分?- 最後一科鄉試(1)

(2021-02-23 19:54:58) 下一個
試試你能考多少分?- 最後一科鄉試(1) 中國科考史上最後一次鄉試,也稱光緒恩科,癸卯科江南鄉試,於1903928日至30日在江南貢院舉辦(南京夫子廟學宮東側)。趕來參加的江蘇、安徽考生達兩萬餘人,考取舉人約 150 名,主考官是內閣大學士楊佩璋。這科鄉試是清朝最後一次科考,共三篇考 題,28日至30日每天考一題。清朝麽期科考題已經開始體現現代國家管理題材,不再拘泥於八股文,希望借此識別人才。舉人在清朝可以入仕,但參加癸卯科江南鄉試的舉人,沒等入京參加會試,科舉製度就於1904年被取消。斷了仕途的舊式讀書人流落社會,為生存而掙紮。光緒癸卯科江南鄉試科考論文第一篇題目:“漢武帝時徴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聖之術者縣次續食令與計偕論”(附注:計偕:舉人赴京會試,縣次續食:沿途州縣提供食物)以下為入選第128名舉人王守誠先生答卷譯文(原文見文後附圖):試論漢武帝時徴召官吏令沿途州縣為明了國事的人才進京應試提供交通食宿的便利

王守誠(光緒癸卯科舉人,字介卿,江蘇上元縣人),1903928日於江南貢院

西漢(前 202-公元 年)人才薈萃的盛世,當在漢武帝(前 156-前 87,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時 代。後世認為武帝隻是表麵上推崇儒學(儒家學說),未落到實處。如對名家董仲舒(西漢大儒、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武帝隻向其問策,而未予重用。雖然數次徴聘他,但都名不符實,加上朝廷內 文人相輕,竟然不能讓他入朝輔佐。因而在朝廷中雜亂的入選者中,儒學無法獲得有用的人才。 後世評論家認為,武帝應以此為憾。

而我不這麽認為。在我看來,武帝雖求才心切,但下麵的人並不熱情,使當事者無所適從,有負 於明主的盛意,而非武帝遇賢不用;甚或了解到其才能後棄之不用。 使有真才實學的人抱憾,而 不學無術者加以責備。

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 130 年),徴聘人才為官吏,認為民間有識之士也有服務國家的義務,又令沿 途州縣為民間有識之士及儒學人才進京應徴提供食宿。武帝望天下大治的殷切之心,婦幼皆知。 豈是不學無術者可以加以責備的。

官員等級的末端是吏,道德的底端在庶民。幸而武帝是位細心謹慎的人,大概有鑒與此,天意使 他的期盼部分得以實現。武帝本人負有雄才大略、並擁有英武絕世的經曆,能被他聘任的朝廷官 員,也必是天下英雄。比起芸芸大眾,不及齒及;若吏若民者,不在高掌遠蹠(指規模巨大,氣魄雄偉 的經營)的武帝所需考慮的範圍,這也是在意料中的事。

皇帝頒布有利國家的政策,不按常規,破格錄取人才,不以其身份的低微,而輕視他的才能。其 殷勤懇摯之意,無以複加。另外,唯恐人才賢者低調推辭,又因考慮他們有家庭負擔,會影響其 進京應徴者,而令過往州縣負責他們進京的交通食宿。甚至下令官員陪同進京。除了束帛加壁(古時聘請和探視時奉送的貴重禮品)之儀、安車蒲輪(以蒲葉包裹車輪、可以安全搭乘的馬車,供高官告老還鄉或征召有威 望的人之用)之禮外,唯恐照顧不周,還沿途懸釜(提供餐食)以待,以便他們能快速到達,身上還帶 著仆仆風塵。這樣待人是誠意,這樣接物是厚道,以武帝尊貴的身份,禮賢下士廣納人才,何必 要表麵上推崇儒學哪?

正好像一個求才的人,竭盡力量而唯恐不周。而應其求者,費了很多功夫,確仍無所收獲。所以 要時艱共濟,既然缺乏此類人才,就努力通曉經學,培養品學的端正,結果會益處良多。至於人 才,武帝先後得到卜式(西漢大臣,牧羊致富,以家財助邊濟貧,封侯)桑宏羊(西漢政治家、財政大臣,事武 帝、昭帝),為其理財;張湯(西漢酷吏,又為廉吏)、朱買臣(西漢大臣)為其管理刑律;衛青(西漢名將)李廣利(西漢名將),出塞以擊強虜;張騫(西漢外交家,出使西域)傅介子(西漢勇士、外交家,出 使樓蘭),出使西域以束縛遠夷。他擁有的人才,正所謂彬彬儒雅之士濟濟文學才子,又哪裏僅 隻司馬相如(西漢大辭賦家、文學家、政治家,不得誌)東方朔(西漢文學家、辭賦家,未受重用)枚皋(西漢辭 賦家、武帝文學侍從,出使匈奴)三位儒學才智之士。雖然他們在文字上馳騁,但最終與他們的仕途無 關。

申公(漢朝經學大師)說,“治國不在多言,而在努力施政”。此點不應為武帝禁忌。但他原來的意 思,並不如此。是要與了解國是的人才共同治理天下大事;與習先聖之術者的儒學之士,勸學興 禮,以為天下優先之事。這才是武帝的遠大誌向。而實際情況是,武帝的本意得不到貫徹懲治 官吏不力應用儒術效果不佳。正像一個遁入深山的白衣仙人。長途跋涉之中,太陽已近落山, 而路途仍然遙遠,心裏著急腳確使不上勁,而且在歧道上越走越遠,這有多麽可惜啊。這才是武 帝不用董仲舒的真正原因!

又如,對於武帝前後求賢而下的各種求才詔令,說那都是出於崇儒做出的樣子,這能讓武帝心服 口服嗎?何況元光五年徴召人才,望天下大治的決心,早已家喻戶曉。他做事的誠意對人的厚 道,都是大家看得見的,不容詆毀。至於出現上意不能下達雖每日都發現人才確很少能達到實 際效果以及有聖君而無賢臣的情況,讓有心人情何以堪。但最為歎息之處,還是把這些問題都 歸咎到武帝本人身上。

考官評語: 推重武帝,持論正大,次妥三不貶,謝傅語有心得,四五妥適。本房焉批: 首將漢武帝求才苦心反複推論,體裁正大,餘亦鋒發,流徐有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萍蹤新語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科考史上最後一次鄉試,也稱光緒恩科,癸卯科江南鄉試,於1903年9月28日至30日在江南貢院舉辦(南京夫子廟學宮東側)。趕來參加的江蘇、安徽考生達兩萬餘人,考取舉人約 150 名,主考官是內閣大學士楊佩璋。這科鄉試是清朝最後一次科考,共三篇考 題,28日至30日每天考一題。清朝麽期科考題已經開始體現現代國家管理題材,不再拘泥於八股文,希望借此識別人才。舉人在清朝可以入仕,但參加癸卯科江南鄉試的舉人,沒等入京參加會試,科舉製度就於1904年被取消。斷了仕途的舊式讀書人流落社會,為生存而掙紮。光緒癸卯科江南鄉試科考論文第一篇題目:“漢武帝時徴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聖之術者縣次續食令與計偕論”(附注:計偕:舉人赴京會試,縣次續食:沿途州縣提供食物)以下為入選第128名舉人王守誠先生答卷譯文(原文見文後附圖):試論漢武帝時徴召官吏、令沿途州縣為明了國事的人才進京應試提供交通食宿的便利
萍蹤新語 回複 悄悄話 第二篇考題,“書籍報章應公平慎重,如誣及朝政有礙治安,則實為煽亂的根源。試詳論一律嚴禁,以正人心、維持社會安定的政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