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從公元前30年阿克蘇姆王朝,到1270年重建的所羅門王朝,中間穿插短暫的改朝換代和異族統治,持續兩千年的皇族傳繼,史上罕見。埃的史前史,可追溯到舊約中示巴女王的記載。列王記第十章有"示巴女王一切所要求的,所羅門王都送給他 …… "。埃塞俄比亞的皇帝們都宣稱自已是所羅門王和希巴女王的直係後裔、"猶太之獅"、眾王之王。
1270年,在經曆幾十年外族統治後,阿克蘇姆皇戚阿姆拉克重建所羅門王朝,一直延續到1974年。在17-20世紀初歐洲列強瓜分世界的殖民主義浪潮中,所羅門王朝圖強求生屹立未倒,卻在1974的饑荒中被曆史淹沒。
亞的斯亞貝巴一座埃塞俄比亞東方正教大教堂。埃塞俄比亞國教與其曆史一樣久遠,320年埃紮那國王受洗成為基督徒,10年後基督教成為官方宗教,是除亞美尼亞外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國家。又過了半個世紀,基督教才成為羅馬國教。經過數次宗數會議,基督教在埃演變成本地化的東方正教,即非天主教、也非新教和東正教,使用埃塞俄比亞版的聖經。
7月初是埃國陰雨淡季,遊客稀少路途泥濘。北部阿克蘇姆古城、厄立特裏亞邊境、及西部蘇丹、東部索馬裏邊境地區列為旅行安全禁區。
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飛往北部重鎮貢德爾(Gonder),海拔2300米的高原曆史古城。城中有中世紀所羅門王朝"眾王之王"的皇宮遺趾,法西利達斯要塞城堡宮殿群。17世紀,埃塞俄比亞皇帝法西利達斯(1632-65年)將國都遷到貢德爾,直到1868年。遺址於197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貢德爾是當時東非宗教和藝術中心,城內分布宮殿建築群、教堂、修道院、拱橋和塔。法西利達斯要塞城堡,城牆長900米,有六座宮殿建築,從城堡上可以一覽古城、峽穀和納塔湖。
根據埃塞俄比亞版聖經,示巴女王是埃女王,被所羅門王誘惑,生下孟尼利克一世。他長成後,到以色列留學。所羅門王贈送複製約櫃,但被他換成真的帶回。約櫃真假有待考證,埃皇族的猶太血統似有依據。
公元前1世紀的阿克蘇姆王朝,被波斯先知摩尼與羅馬波斯中國並列四大強國。公元330年立基督教為國教。國王依紮那和卡勒卜在位時,國力強大,勢力擴展到也門,與印度錫蘭和拜占庭帝國進行海上貿易。520年時,因猶太國王迫害基督徒,阿克蘇姆王卡勒卜率軍跨過紅海,進入也門罷黜猶太國王並指派總督。後來阿伯拉哈推翻總督自立為王,卡勒卜出兵征討。
法西利達斯皇帝(1632-1667)的宮殿、城堡和教堂。
法西利達斯要塞內,建於17世紀的宮殿在夕陽下金光閃耀,讓人以為來到中世紀的歐洲王庭。
阿克蘇姆王朝滅亡前百餘年,曆史資料神秘失蹤,現已無從判斷是否與旱災饑荒瘟疫和異族入侵有關。7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封鎖了帝國的海上貿易通道和與歐洲的聯係,使埃塞俄比亞退卻到遠離紅海貧瘠的高原地帶,為穆斯林世界和強悍的遊牧部落圍繞,從此與饑荒內亂如影相隨,成為與世隔絕的基督教孤島。
約翰尼斯一世(1667-1682)的圖書館、檔案館。
公元1千年前後被稱為"黑暗時代"。猶太公主朱迪,殺盡阿克蘇姆皇族,隻有一個嬰兒幸免於難,被偷送到紹阿避難。阿皋族人推翻女王繼承者,建立了劄格維王朝。
法西利達斯宮殿內部
1270年代,阿克蘇姆皇族複辟,驅逐劄格維國王,重建了所羅門王朝。所羅門的皇帝,都宣稱是所羅門王和示巴女王後裔。所羅門王朝領域,超越阿克蘇姆,極盛時期,曾奪回紅海貿易權。但教會操縱王位繼承,占有土地,掌握教育和社會生活,導致諸侯割據,內鬥不休。
當時歐洲流傳,東方有一個約翰君主統治的基督教王國。歐洲探險隊紛遝而至,來非洲尋找這個有相同信仰的理想之邦。1490年左右,葡萄牙探險家彼得羅.德科維拉姆抵達埃塞俄比亞,宣布找到了傳說中的基督教國家。1507年埃皇請求葡萄牙出兵對抗穆斯林。17年後,葡萄牙艦隊到達,隨船而來的使者團,拜訪了埃皇達維特二世。
1528-40年間,穆斯林軍隊入侵,使埃皇再度求援。1541年2月達·伽馬的葡萄牙艦隊由印度抵達,400名火槍手深入內陸,埃葡聯軍最終驅逐穆斯林勢力。葡萄牙人趁機要求皇帝皈依羅馬,遭到拒絕。
法西拉達斯浴場(Fasiladas),是盛夏時節貴族聚集之地。
每年主顯節之際(1月19-21日),人們將浴場注滿水,正教的牧師們帶領信徒用仿製的約櫃來此舉行儀式。
18至19世紀,所羅門王朝皇權旁落,地方貴族相互征伐,扶植傀儡皇帝。特沃德羅斯二世以靠討伐統一國家,開啟埃現代史。1867年,英國入侵埃塞俄比亞,國王戰敗自殺。
1888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占領了厄立特裏亞地區。次年孟尼利克二世稱帝統一全國,建都亞的斯亞貝巴。1895年第一次意埃戰爭爆發。次年3月1-2日,兩軍決戰阿杜瓦。結果意大利慘敗,簽定和約承認埃獨立,廢《烏西阿利條約》,賠款1000萬裏拉。阿杜瓦之戰,是19世紀非洲抗擊歐洲殖民勢力中,唯一的一次徹底勝利。
貢德爾44座教堂中,最為華麗的德布雷·貝爾漢·塞拉西教堂。教堂中布滿了色彩豔麗、以描述聖經故事為主題的壁畫以及祭服、鼓和其它金銀製品的祭祀用品,由法西利達斯國王孫子於17世紀修建。
從貢德爾到阿克蘇姆之間,沿途分布著非洲幾座海撥4000米以上的山峰(蓋什山、洛裏山、安巴拉斯山)。最高的達善峰,海拔4620米。
塞米恩(Simien)山脈國家公園,1978年被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是徒步者天堂。在大本營的山間,有大群高原獅尾狒狒和珍稀植物半邊蓮。
塞米恩山區曾是貝塔以色列人(埃塞俄比亞猶太人)避居之地,他們自認為孟尼利克一世的以色列支係後裔。1984年埃國大饑荒開始,以色列開展"摩西行動",營救他們去以色列。後經曝光,引發阿拉伯國家抗議,被迫中斷。
1991年埃反對派攻陷首都,埃全國陷入混亂。以政府和私人再度展開營救,於5月24日執行"所羅門行動"。36小時內,34駕以色列民航和軍方飛機,拆除座椅,以最大限度,將1萬4千貝塔以色列人運回他們三千年前祖先的土地。
進山的遊客,由公園指定帶槍警衛隨行。
塞米恩國家公園所在的比西尼亞高原,及周圍群山,被稱為非洲屋脊。
攝影師的追求
霧鎖山巔
警衛和導遊在查看貓科動物的瓜印。返回亞的斯亞貝巴後,到國家動物和自然博物館查詢,確定為獵豹的腳印。
高原獅尾狒也稱吉拉德狒狒
獅尾狒胸部長著紅色斑點,屬於東非珍稀動物。
高原獅尾狒王總是走在狒群之首,確定濃霧中出現的是幾個無害的人科動物後,隨後率大群狒狒穿過山路。
靦腆的小販
將紀念品擺放地麵,不在意遊客取舍誰家。
從貢德爾飛往拉利貝拉(Lalibela),去體驗中世紀獨石教堂的震撼。其壯觀,不在約旦佩特拉從紅砂岩中鑿出的羅馬式建築之下。與佩特拉一麵鑿出的建築不同,獨石教堂從山頂平地上掏出一整塊巨石,再精雕細刻而成。
機場入口的卡薩.海爾.喬治斯塑像,出身落魄貴族和綠林強盜,因抗擊埃及人獲得聲譽,1855年自立為王,稱特沃德羅斯二世。屬於暴君之列,但瑕不掩瑜,1868年抗英失敗,開槍自殺。雖未列入正統的所羅門諸王之列,仍成為近代埃民族英雄,很多城市都有他的塑像。
高原天氣變化無常,七月份拉利貝拉的冰雹。
國食英吉拉發酵酸餅(Injela)。 第一次嚐試,能讓人酸得哆嗦。味道與豆汁相似。唯豆汁可一口咽下,酸餅奇酸無比難以下咽。豪華版的套餐,佐以羊肉、雞蛋、蔬菜、辣醬、咖喱 ……
從山頂的拉利貝拉小城,俯瞰峽穀和盆地。
晨霧和夜幕中的峽穀
騰雲駕霧的農夫為生計而奔波
長途車在晨霧中上路,消失在雲山之間。
獨石教堂的來曆,是紮格維王朝(1137-1270)國王拉利貝拉,希望再建一個"耶路撒冷",這樣就不必冒險穿過沿海蘇丹的領地,橫渡被阿拉伯人封鎖的紅海,而曆盡艱辛地前往聖地朝聖。國王征集2萬工匠,曆時近24載,鑿出12座教堂。
貝塔-麥德漢尼-阿勒姆教堂
"加布裏埃爾-拉斐爾天使之家"教堂
清晨時分,前往獨石教堂禱告的當地婦女。
做完晨間禱告,準備穿鞋離去。
整個教堂的構想設計和施工,即使在現代也堪稱奇跡。研究者發現,當時工匠們在開鑿出一塊巨石後,從巨石底部開挖潛洞(教堂大門),深入石內,再挖探洞到頂部,預留室內結構、立柱、裝飾後由上至下開鑿,避免了腳手架和登高做業,如同在地下施工,需要精確的測量和規劃。令人驚奇的是,整個工程沒有用到任何釘梁灰漿,也沒有在岩體上打洞使用輔助設備。
紮格維王朝的諸王,因有僭越之嫌,在得知耶路撒冷已被異數徒占領後,希望再建一個聖城取而代之,以為自已正名。一如朱棣為明太祖建碑修典(陽山碑材和永樂大典)。
獨石教堂和守門人
獨石教堂內的石柱,由中世紀的工匠自上而下開鑿出來,是建築史上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
訪問拉利貝拉城外深山中的古修道院。
在進山路口,遇到村中兩個小姑娘,自告奮勇帶路去山頂修道院。
通往修道院的石路,開鑿於峭壁懸崖。
孤獨的修道士帶訪客參觀修道院的珍藏
修道士能穿透人心的眼神
讓人體驗到信仰的巨大力量
靦腆的兄妹倆,身後是增加了保護罩的修道院。
前往參觀一處山洞教堂,路上遇到東方正教的葬禮儀式。
山洞裏的教堂
返回亞的斯亞貝巴
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米亞茲雅二七廣場,見證了埃塞俄比亞的現代史。方尖碑和碑頂的獅像象征所羅門王朝和其猶太根源,1930年為所羅門未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加冕禮而建。1936年遭入侵的意軍搗毀,以報1896年阿杜瓦戰敗之恥。五年後埃盟聯軍擊敗意軍,埃獲解放重建方尖碑,塞拉西一世特意接受意軍首領投降,上演了一場現代基督山恩仇記。
誰說曆史恩仇不會重演,類似的故事後來在未代皇帝身上再現一次。塞拉西一世提拔的年輕軍官門格斯圖上校,1974年推翻罷黜皇帝,處決皇親貴戚59人,次年又在皇宮地下室用枕頭悶死83歲末帝,下令拆除方尖碑下皇帝的浮雕。1991年門格斯圖被同宗的反對派推翻,亡命津巴布韋,2008年和同夥被埃最高法院判處死刑。塞拉西一世"恢複名譽",浮雕被重新安裝回來。
亞的斯亞貝巴的國家博物館,因收藏露西化石而聞名於世,也是了解所羅門王朝的必經之地。巧合的是,所羅門王朝滅亡的1974年,露西於同年11月24日在阿爾法河穀被人類學家唐納德發現,轟動了學術界。
國家博物館珍藏的早期油畫《阿杜瓦戰役》,1896年3月1日,孟尼利克二世的正規軍擊敗意大利軍,迫使意賠款、承認埃主權完整。在19世紀列強瓜分殖民地狂潮中,亞非拉諸國紛紛淪陷,幾近淪為殖民地的埃塞俄比亞人奮力一博,終於保住兩千年的獨立,意義非凡。俾斯麥曾經評論埃意戰爭,"意大利人有極大的胃口,卻隻有差勁的牙齒"。
孟尼利克二世和他的皇宮衛隊,三位王子也持槍在列。阿杜瓦戰役期間,皇帝指揮作戰。埃意雙方鏖戰多時,都傷亡慘重疲倦不堪,在他即將放棄準備下令撒退之際,手下諸將力勸他堅持下去,投入預備隊和衛隊,勝利女神的天平終於在最後時刻傾向埃塞俄比亞人一方。
國家博物館國藏油畫,反映1888-1892年曆史上最嚴重的一場饑荒,全國餓死三分之一人口。
所羅門王朝未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像。1973-74年的大饑荒導致海爾塞拉西皇帝被推翻,一生英名盡毀。上台的門格斯圖,政策失誤,引發1983-85的饑荒,40萬人死亡。1985年傑克遜等人發起《拯救生命》《四海一家》義演,全球140個國家轉播,15億人觀看,引發全球同情。多國政府和民間紛紛救助埃災民。
國家博物館內海爾塞拉西一世的銅像。據說83歲的老皇帝被門格斯圖上校悶死前掙紮了20分鍾,最後喊了一聲“聖靈啊”。士兵用毯子把皇帝卷起,埋到皇宮院外一個深坑中。1992年,他的遺體在王宮後院被發掘。2000年,被隆重葬於亞的斯亞貝巴至聖三一大教堂。這位自稱為所羅門王和示巴女王第255代嫡孫、"埃塞俄比亞眾王之王"的“猶太教的雄獅",埃二戰英雄,黯然謝幕, 成為所羅門王朝末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