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機場的三叉路,右手前往納米布沙漠,左轉進入海濱小城納米比。
海濱小城納米比。
次晨,四輛"陸地巡洋艦"準備就緒。三輛載客、一輛補給車,裝著17人四天的水和食用物品,由北向南進入沙漠。
納米布沙漠由納米比亞南部,向北覆蓋沿海上千公裏海岸,再延伸至安哥拉境內近兩百公裏,止步於海濱小城納米比。
沙漠中沒有道路。被海水浸濕的沙灘,形成天然的車道,越野車時速竟能開到60公裏。
沙灘通道被沙丘阻斷,越野車趁低潮涉海水而過。
納米布沿海被稱做骷髏海岸。沙漠死亡之海、大西洋的濃霧、加上納米布沿海平緩的淺灘,造就了這個死亡之岸。
17世紀時,歐洲的商船在濃霧中擱淺於海灘。船員跌跌撞撞爬上岸,登上沙丘,才發現等著他們的是另一個死亡之海。
擱淺的拖網漁船,已經漸漸被沙灘掩蓋。
衛星照片上顯示的同一擱淺拖網漁船。
西非海岸在潮汐洋流作用下外延,把昔日的海難犧牲者慢慢變成沙漠枯骨。
又是一處擱淺船隻,被沙灘覆蓋得隻剩桅杆。
沿著海灘向南行進,每隔一兩哩,就能看到擱淺的海洋生物,有已死的海豹、掀翻的海龜和大型魚類。納米布沙灘平緩水淺,一到退潮,體型巨大的海洋生物, 很容易被沙灘困住。
海鳥在沙灘上尋找幼龜和擱淺的海洋生物。
死亡和生機並存。大量的海鳥在骷髏海岸以海洋生物為生。
瀉湖中的生機。
沿著骷髏海岸行進,眼尖的司機,發現一條擱淺的海魚,正被大群海鳥分食。司機們停車,趕走海鳥,搬走魚屍。感覺我們像是一群非洲草原上搶走其它動物獵物的食腐鬣狗。
割下的魚尾,仍有30磅重。準備帶走,供應第二天的餐桌。
沙漠和海之間出現了一片礁石,因為人煙罕至,礁石上密布生蠔和貝類。
在沙漠裏大啖海鮮? 主意不錯。於是大家停車采集了幾箱生蠔和貝類。
船隻為什麽會擱淺? 原來骷髏海岸時常霧氣彌漫,來自南大西洋的冷空氣和納米布沙漠上空的熱流在骷髏海岸上空相遇,形成濃霧。
到了晚上,海岸沙丘天水一色,缺少植物、樹木和岩石的海岸,很難與海水分辯。上兩個世紀沿著海岸行駛的船隻,經常在不知不覺中擱淺於沙灘,造成失事。
最有名的一艘遇險船隻,來自法國,於19世紀未,運送設計師埃菲爾的鐵製宮殿部件一套,準備繞過好望角到馬達加斯加。葡萄牙殖民者將其撈起,安裝於羅安達,稱為鐵宮,一直矗立至今。
午餐時間。
戈壁灘上的公路,帶著國獸長角黑馬羚的標誌,指向納米比亞和安哥拉的界河。
沙漠植物。
植物靠著河流夾帶來的泥土頑強生存。
在沙漠深處,終於發現瀕危植物百歲蘭(千歲蘭),安哥拉國花。安哥拉人相信這種植物的根係,可以深入沙下200米尋找水源。
由奧地利植物學家維爾維車於1859年9月在安南部發現。除位列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外,還有長長一串頭銜: 植物界活化石、世上唯一永不落葉的植物、隻存在於納米比亞和安哥拉的骷髏海岸地帶、在自然界沒有近親、與恐龍同時代、壽命300-1000年 ……。已發現壽命最長的百歲蘭,用碳14測定已存世2000年。
安哥拉國父內圖醫生的紀念館,就是按這一高度設計。象征安人爭取民族獨立的頑強精神。
紀念館頂部,也襄有百歲蘭圖案。內圖的早逝,成就了他的晚節。
黑馬羚是安哥拉國獸,30年內戰時期,其它野生動物被交戰雙方捕獵一空,唯有它避入沙漠,逃過一劫。它能在戈壁上,以55公裏時速,長時間與越野車平頭齊驅。奇怪的是,它們總是沿著車的方向奔跑,直到越跑越近,才突然轉向。
沙漠中心的宿營地,群山環繞的一小塊綠洲。計劃在這裏晚餐野營。
安哥拉廚師的葡式燴海鮮,在夜幕下引人入勝。
夜宿沙漠,周圍山峰環繞,沒有一絲風吹草動,夜半能聽見遠處動物的低沉叫聲和碲響。
宿營地之晨。
第二天向導聯係了當地部落族長(村長),帶隊造訪被稱為紅泥族的辛巴人。據說辛巴人部落17世紀從安哥拉高原,遷徙至納米比亞北部和納米布河流域,隻剩2萬餘人。上個世紀才由母係氏族快速轉變成父係社會。
族人用紅泥塗身,防曬避蚊。用枝條搭建的小屋也覆蓋上厚厚的泥,在沙漠的晚上擋風避寒。
紅尼族部落的羊圈,以密布的荊棘枝堆砌。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想爬過去,一定會紮一身刺。
紅泥族牧童,早上把羊群趕出圍欄,去尋找綠洲和水源。
走近羊圈旁牧童的小屋,不想騷擾了這隻躲避烈日的沙漠蜥蜴。
離開宿營的山地 。
返回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海。
車隊絕塵天際,接踵而至。
中途休息,分享昨夜的經曆,好象都聽見動物走近營地的聲音。
沙漠裏孤零零的一棵樹。
到達庫內納河,分隔安哥拉和納米比亞的國界。
這邊暗紅色的地麵與對岸的白沙曲徑分明。
又到了午餐時間,今天的菜單是炸魚排。那條骷髏海岸擱淺的不幸者,以另一種形式為其它生物做出貢獻。
座座沙包,在遠處被藍天從地上分離,像浮遊在天際一般。
又到了休息的時間。
采集朽木,用於晚上的篝火。覆蓋沙灘經年的殘木,大概從庫內納河上遊的高原地帶衝來,不知已在這裏靜靜地度過了多少人間歲月。
納米布沙漠深處奔馳的鴕鳥群。
鴕鳥奔跑時速可達65公裏。
停車少歇,前麵就是化石貝殼海灘。
貝殼海灘,眾人遠望都以為是白色的石子,臨近才發現原來是成片的鈣化貝殼。這裏人煙罕至,車輪所至,留下轍印和壓碎的貝殼。
駛進沙漠深部,攀登沙丘,要放掉輪胎一半的氣,以增加輪胎和沙表麵的接觸麵積降低單位垂直壓力、減少水平摩擦力避免陷入沙窩。放掉氣的車,在沙裏仍能飛速行駛。
有經驗的司機,可以通過沙表的顏色、形狀和風的走向,判斷沙殼較硬的方向,以避免汽車陷入沙中。
應該往哪個方向行駛,才不會陷入沙中?
開到沙丘邊緣,才發現坡度過陡,決定由人推車拽把遇險車輛拖回丘頂。
仔細觀察滑沙的四輪驅動車,是靠輪底部沙體滑坡而下。滑坡時,車身呈70度角,沙體產生共鳴,引起車內女士驚悚之聲。
試試在沙漠裏能跳多高????
在麵對大西洋的沙丘上宿營。
將帳篷鎖在一起,裏麵灌入散沙,以防被大風吹走。
天還沒亮,大家都爬起來,漫步於沙丘和海岸。
沙漠、大西洋、海岸和藍天。
給輪胎充滿氣,打道回府。
途經位於沙漠和納米比小城間的紅峽穀。
紅峽穀由空中俯瞰,尤如百足巨龍的一指。曾經的河流,將紅砂岩切割成今日的迷宮。
令人驚歎的巨形石拱,由底層鬆散的粉砂支撐。
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疑是塞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