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世紀時,阿拉伯商人到達東非沿岸,占據海島港灣。到九世紀已建有多個定居點。阿拉伯的文件,記載讚比西河至索法拉的商業城邦國家Bilad aI Sufala,也提到莫桑比克島蘇丹。《明史》有"國曰比剌,曰孫剌。鄭和亦嚐裔敕往賜,以去中華絕遠,二國貢使競不至"。指的就是鄭和最遠到達過的莫桑比克島(Bilad,比剌)和索法拉(Sofala,孫剌)。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時(1413-15年),船隊曾到達該島和五百公裏外的索法拉港。又過了84年,達.伽瑪的探險船才駛達。
2019年3月底,莫桑比克中部經曆颶風洪水,北部不時有極端組織襲擊旅遊區、在公路上攔截車輛。主要客源國發布警告,訂製旅行停運。裹足首都馬普托,眼看假期將盡,猶豫再三,決定送走家人,混入當地人中,輕裝搭乘本地車輛,輾轉前往北部。以一睹鄭和航跡所及、阿拉伯和葡萄牙東非殖民故都莫桑比克島。
莫桑比克位於東非沿岸,中間夾著近千公裏寬的海峽,與馬達加斯加隔海相望。號稱"地球傷疤"的東非大裂穀的南端,即是今天的海峽。斷裂始於1.65億年前中新世,馬達加斯加被撕裂,至今已向東北漂移了近千公裏。
馬普托殖民時代的建築,由法國人埃菲爾設計(本尊從未踏足過東非),名列世界七大著名火車站之一。自十九世紀未,葡總督府搬來馬普托,莫桑比克島喪失葡屬東非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
馬普托著名的鐵路博物館。銅像是獨立運動領導人薩莫拉,1986年死於有問題的飛機失事。
馬普托聖女像天主教堂內的窗戶。教堂位於市政廳、獨立宮和葡萄牙總督府所在的獨立廣場。總督府也稱為鐵宮,是19世紀未法國建築師埃菲爾的作品。
從首都馬普托,搭乘隻有七架飛機的莫航班機,途經海港索法拉,到達北部重鎮奔巴(Pemba)。
從飛機上俯瞰奔巴,遠處是沿海的國家公園和Quirimbas Archipelago島群。
入住奔巴郊區的一處海邊別墅,主人是一對葡裔夫婦。在他們海景房傍搭建了三個獨立客房,院裏除了看門人, 還有一個持槍的警衛。
客棧已經很久沒有客人,老板娘介紹情況,不久前奔巴市內遭遇過襲擊,這裏是郊外安全之地,後麵是海灘,村口海邊有彼薩店,……
出後門,繞過礁石就是海灘,馬達加斯加海峽正籠罩在晚霞餘暉之中。礁石上的客棧,宛如城堡。泛遊在海水中,仍能遙望到警衛在“城堡"上持槍戒備。夜幕降臨前,返回礁盤。葡裔夫婦正在餘霞中晚餐。丈夫走過來打招呼,順便聊了起來。從莫桑比克政治到殖民時期生活,又談到近期莫北極端分子襲擊,歎息遊客止步、主意難做。
沿著村裏士路走到Peter's PIace彼薩店,這裏風景絕佳。諾大的餐館,燈火通明卻沒有一位客人,在落日海潮中品嚐本地啤酒Dois(葡語"2")。老板也是葡人後裔,走過來聊天,直到夥計送來烤魚配土豆。晚上回到客棧,老板娘已在小桌上堆滿早餐-香蕉蜂蜜幹果麥片酸奶和咖啡。
莫北長途汽車通常在淩晨四、五時出發。天還未亮,出租車司機已按約提前趕到,警衛拉開大門。趕到長途"車站",時間到了,司機並不著急出發,繼續沿街搜索乘客。
中途停車方便,男士在車前,女士在車後,沿公路一字排開。一眼沒看見,小夥子鑽進鏡頭,擺了個很酷的造型。
在三叉路的納米阿羅下車,長途大巴向西駛往省城楠晉拉。在小鎮裏尋找前往穆那晉(Monapo),在當地稱Chapa的小巴。好像街上每一個人都知道你要去哪裏。彷徨之間,Chapa風馳電掣般駛來,街上眾人用手勢引導著司機。小巴卻不急著上路,繼續在鎮子上穿街走巷。在莫旅行,不用擔心找不到車。
小巴車內層巒疊嶂,司機座後也擺上木板加座,終於坐滿23人出發。逢村過鎮,仍每站必停,招手上車。
賣水果的男孩。每當Chapa停下,村裏小孩頭頂各種食物圍過來,諸如水果熟雞旦腰果油炸小吃。還有一種綠色植物根莖沾糖漿,味道像涼粉。村童售賣的貨物五花八門。最顯眼的是活雞,被束縛雙腿,倒提在手裏。
車裏這時共有29人。一路有上有下,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到了穆那晉終點站。餘下的路,隻有搭乘敝蓬小卡車。
找到前往莫島方向的"客車",莫大部分短程交通,由這種小卡車組成,客運兩用。既沒安全帶、也沒扶手,完全靠雙手抓住坐下的車幫。正思量著如何在顛簸中不致掉下來,司機招手讓坐進駕駛室。
讀了孤星,才發現莫國70年代是世界最大腰果生產國,怪不得街邊小販到處叫賣。
還粘著紅土和沙粒,是在自家門前涼曬的。
據人類學家考證,南部非洲的早期居民是桑人(Sao),證據是遍布這一地區的桑人岩畫。三幹年前,中部的班圖人,由尼日爾河流域,跨過剛果盆地向南遷移。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到達莫桑比克沿岸。鐵匠班圖人將石匠桑人趕盡殺絕,尤如智人對待尼安德特人一般。桑人退居南非山區,班圖人逐漸形成王國Karange 和Monomotapa。
八世紀阿拉伯商人到達東非海岸,占據海島和港灣,與本地人通婚貿易。逐漸形成斯瓦希裏語和族群。九世紀時,已建有多個定居點。公元十一世紀波斯人到來,旋又被阿人奪回。早期東非沿海部落,將戰爭俘虜,出售給阿拉伯商人。做為奴隸,再被賣到中東城市和種植園。
十四世紀初,葡萄牙人奪得阿拉伯東非商業和軍事利益。莫島和中部海港索法拉成為葡海上航線的停靠港。
路的盡頭,是通往莫島的跨海長橋,海島與大陸相隔三公裏。由於街道狹窄,不允許外部車輛進入,需改搭兩輪摩托。島長3公裏、寬400-600米。葡萄牙人在北部建了一座歐式石頭城,南部低窪地為當地人的稻草城。短短幾裏之路,摩托掉鏈子熄火,還是靠雙腳走完最後一程。
教科文組織公布莫桑比克島為世界遺產,包括石頭城和要塞。石頭城中心區,有一條靠近碼頭的商業街。百年前繁忙的街區,今天隻剩下形單影綽的客旅。
入住商業街客棧,客棧晚上兼做酒吧。房間在樓上,由一排陡峭的石梯通往。推開厚重的木窗,天井裏的花草,正在溫和的海風中搖熠。
葡萄牙探險家達.伽瑪銅像,背景是聖保羅宮、1898年前的總督府,後改為博物館。2006年起,中國展室開放,展示曆屆總督擁有的中國瓷器。
石頭城從16世紀初起,為葡屬東非首府。19世紀未,總督府遷往大陸,在千裏之遙的馬普托。步行穿過石頭城,聖塞巴蒂昂要塞矗立在島北盡頭。
聖塞巴蒂昂要塞周邊海灘是火成岩地貌。
要塞於1538年始建,曆時五十載才完工。由於缺乏建築材料,當時來往於東非的葡萄牙貨船,返回裏斯本卸貨後,都要滿載花崗角礫岩,運來莫島。幾個世紀以來,要塞都是南部非洲最龐大的建築,雖被多次圍困,從未陷落過。
1607年3月,挾脫離西班牙獲獨立餘威(歐洲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荷蘭東印度公司組成艦隊,準備奪占葡屬東非據點。艦隊由8-10艘風帆戰艦、一艘快艇和1500名士兵水手組成,由荷蘭保羅.範.卡登(Paulus van Caerden)海軍上將率領。
莫島當時隻有60名葡兵駐守,外加少量土著士兵。海灣裏除了三艘武裝貨船,沒有一艘戰艦。要塞設計成陵形,麵向海峽,沒有射擊死角,十二門大炮呈雁式排列。3月29日,荷艦擺成一字形駛過要塞,用舷炮轟擊。但葡軍的陸基炮占據上風,多次擊中荷艦,荷方記載死亡25人、傷7、80人。
荷艦隊在莫島和三公裏外的非洲大陸間下錨,以切斷守軍的淡水供應。沒想到葡萄牙人未雨先綢,建築要塞之初已預先設計雨水收集渠道和巨大的室內蓄水庫。危機時刻,守軍連夜將貨船上的貨物卸入要塞。並將兩艘船鑿沉坐灘,當成固定炮台。
次日荷軍突襲港灣,奪取一艘貨船。4月1日,荷軍陸戰隊登陸,占領市區,近抵要塞,並將艦炮搬來,平射要塞。炮擊8天,命中2000發,要塞仍巍然屹立堅如磐石。
荷使勸說守軍投降,告來自本土的葡援軍遙無時日,提出願購買要塞和莫島,均被守軍拒絕。
延到4月29日,處於劣勢的守軍,竟然派出25名敢死隊,冒著大雨摸進荷軍陣地,以佩劍長矛近戰。荷蘭人倉促應戰,在雨中無法使用火繩槍,被殺傷多人。敢死隊安全退回要塞。
要塞外聖母教堂(Chapel of Nossa Senhora de Baluarte),建於1522年。是歐洲在南半球最早的建築。
試圖封鎖要塞的荷蘭人,自已也遭遇土人封鎖。前往大陸購買糧食尋找淡水的士兵,遭到與葡人結盟部族襲擊。5月7日荷軍撤回船上,放火燒了部族的村莊。
5月16日荷軍總攻,趁漲潮之時,各艦衝入港灣,守軍將另一麵的大炮搬來,近距離射傷荷艦。一艘荷艦擱淺,荷人將其燒毀。損失慘重的荷艦隊無力再戰,撤到島南端,修補破損船身,然後駛往荷屬科摩羅群島補充給養。
這支荷蘭艦隊,繼續航行到東方。保羅命運多舛,在與西班牙人對抗時被俘,押送到馬尼拉,被迫當一名苦力建築堡壘。後來在荷蘭聯省共和國派人到馬尼拉迎救期間去世,得年46歲。
莫桑比克島後來又在1608年和1630年多次遭到荷蘭人圍困。少數守軍都成功堅守住要塞,石頭城被燒毀數次。
石頭城前的港灣,是當年葡商人的卸貨碼頭。
客棧酒吧準備的晚餐,是東西合璧的典範。
酒吧夥計告晚上樓上有樂隊和演唱。原來是他們自已下班後,帶著酒和樂器,在天台上自得其樂。
教堂廣場前的棧橋、煤油路燈和馬賽克圖案。正對著總督府和殖民時代的海關建築。1607年荷蘭人第一次圍攻莫島時,把石頭城付之一炬。
總督府前廣場西北側的花園和遊樂場,女神和戰神高舉路燈。時間好像停留在1898年,總督正在搬運家擋,準備從這裏遷往千裏之遙的馬普托。
探險家達.伽瑪。他率領四艘風帆戰艦於1498年,到達莫島。比鄭和下西洋船隊,晚了84年。
時值淡季又加風災人禍,遊客稀少。客棧介紹了一位船主Eddy,願跨海灣去半島上的總督舊址,談好方案和日程。第二天他一早來到客棧,自兼導遊,帶著兩名水手和女朋友,一行五人。
搭載遊客的三角帆船,9世記來自阿拉伯人。
Eddy自兼船長和導遊,他開了家旅行社,擁有兩條三角帆船。兩名船員,左邊這位操帆,右邊的掌舵。
舵手在享受輕拂的海風。
單帆船操作簡便,一個人就能解決問題。十五年前,曾在波斯灣參加竟夜風帆比賽,七個船員操作三麵滿帆,船長發號撐舵,三麵帆要同時轉向。船長在大浪中吼叫術語、眾人手忙腳亂、快帆艇在風中掙紮轉向…
跨過海灣,來到大陸一側伸向海峽的半島。當時葡屬東非總督住膩了石頭城,決定將官邸建在半島能望見莫島的地方。
半島上沒有泊船碼頭,遊人要在當地向導指引下涉水跨過大片灘塗和沼澤。
船長帶著舵手和女朋友,一路講解。
1974年葡萄牙發生四月革命。次年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國成立。政權移交之日,新政府驅逐25萬葡裔居民。限24小時離境,每人隻允許攜帶10公斤行李。土生葡裔居民頓時傾家蕩產,為四百年殖民統治付出最後代價。隨著專業人員離去和工業國有化,基礎設施崩潰、並發生大範圍饑荒,殖民地時代的"輝煌"漸漸遠去。
獨立30年後,昔日的別墅已破敗不堪。數年前,村民以二千美元將這幢房子出售給一個意大利人。
總督官址前院。整個建築已經荒廢了多年,村民拆去門窗、木梁。總督的客廳長出參天大樹。
總督府陽台和景觀。
繞過總督府,在荒野裏跋涉。
殖民時期的學校,獨立後繼續使用,數年前被徹底荒廢,課桌椅尚存,被堆在角落裏。
教堂、墓地、和住宅散落在耶子林中。
總督府附近保留下來的教堂,帶有摩爾人在伊裏利亞半島伊斯蘭建築的半圓特征。建築保留完好,工人正在維修之中。
返回海灣,尋找正等侯的三角帆船。
船長用指哨召喚船員,眾人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過去,爬上船舷。
捕魚圍欄和漁夫的避雨草屋。三角帆順風駛向半島伸向海峽的盡頭。那裏有一個葡萄牙要塞遺址和曆史遺跡,還有一個小漁村。
正值中午,提議嚐試本地人的午餐。一行人進村,找到一家兩間房的飯館,裏麵即沒餐桌也沒菜單。
主食是木薯搗成泥狀蒸成的發糕,味道還不錯。配菜是一小段魚,加半個酸芒果幹。看著兩個村裏男孩席地而坐,吃得津津有味,不覺也食指大動。
不一會,就引來村裏小孩圍觀。飯畢,向大廚道謝,誇讚他的手藝,然後繼續向目的地前進。
穆薩.本.比克(Moz Ben Bik)墓地,一位阿拉伯商人。莫桑比克國名源自莫桑比克島,而島名源自穆薩(莫桑)本人,據阿拉伯人記載,他曾是莫島蘇丹(穆斯林統治者)。
晚期的一處阿拉伯將軍墓葬。阿拉伯人8世紀到達東非海岸,與本地人通婚貿易,形成斯瓦希裏語和族群。
1498年達.迦瑪到來。7年後葡驅逐島上阿拉伯人,奪得阿拉伯的商業軍事利益。莫島成為葡海上航線停靠港,大陸部分則有索法拉港。
1530年,葡商人和探礦者接踵而至,設立駐軍和貿易點。到了17世紀初,葡已從穆斯林商人手中奪走大部分東非沿海貿易。
海邊廢棄的殖民時代建築。
島南孤礁上的炮台聖洛托索堡,始建於1588年,與附近教堂堡壘組成島南端的防禦體係。
昔日葡人的墓地。
穿過南部稻草城,一群小孩攔住去路,拍下此照留念。
來個酷造形,引來夥伴們訕笑。
莫島第二處要塞,在島東南側的聖安東尼奧教堂與堡壘混合式建築。
末日昔陽,海峽深處正在雷雨之中,一眼望不到馬達加斯加。
客棧版的芒果幹咖喱燒海鮮。
黑暗到來前的最後一抹夕陽。
孤帆一片,駛向何方?
下一站前往省府楠晉拉,客棧聯係好司機,淩晨四時半來接。店小二也爬起來準備早飯。車上沒有放行李的地方,司機掀起後門,把行李吊掛在車外。
一路走走停停,隻要有人招手,倒車也在所不辭。在莫北旅行,完全不必擔心趕不上車。
中途不出所料,在檢查站被攔停,警察伸進頭仔細看了一圈,目光停在冒充本地者身上。眾目睽睽之下,交出護照簽證,假裝不會講葡語(其實也不會),警察嘀咕了幾句,放行。
網上讀到旅行者在莫北的駕車經曆,警察經常攔截遊客自駕車輛,以沒攜帶緊急停車標誌罰款。當然本地車輛不在此限,超速、超載、外掛都不在話下。
最多時,車上載了37人。三排乘客座位被增改成五排。車門前也站上七、八人。
到達省會楠普拉,轉搭路邊摩托,入住MiIenio,一家三星酒店。大堂經理是印裔,簡單介紹市區情況。隨後步行參觀楠普拉國家人類學博物館。
孤星所列的木雕市場,離警察局不遠,不知何時已搬走。一路打聽,競沒有一人知道。國家博物館似乎很久沒人來過,館長好不容易找出鑰匙,打開大門,將訪客留在布滿猙獰麵具的展廳走廊。參觀結束,被禮貌地要求去後院的木雕市場! 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莫北部四大景點之一是楠普拉至庫安巴的窄軌火車(其餘為莫島、群島國家公園、馬拉維湖)。每周往返三次,早上五點出發,四百公裏的路程,要行駛12小時。火車穿過形狀各異的群山,停靠無數小村莊,是體驗莫北鄉村生活的流動博物館。每當停下,村裏小孩頭頂水果雞蛋小吃蜂擁而來。近期鐵路將每周列車減成兩班,時間無法安排,隻能感歎機會屬於有備而來者。
回到明朝文獻中的莫桑比克,學者沈福偉認為"比剌"即為莫島蘇丹Mussa Bin Bique尾名(莫桑比克後兩字)。吳誌良金國平的《比剌及孫剌考》,則認為其源自阿拉伯記載的Bilad aI Sufala。意為Sufala人的土地(Bilad,比剌)。
另一位學者張治強由明茅元儀所輯《武備誌》中《外國諸番圖》(鄭和航海圖)所標地名之十二"者剌則即哈剌",考證為Shirazi設拉子(伊朗王朝)和Sofala(今索法拉,莫中部海港)兩地名之合,"即"為所字誤。全稱設拉子人的索法拉(似有牽強,假定阿拉伯人不在意波斯人,把占有之地稱為別人的土地)。不過他考證的地名之十三"門肐赤",Malgache(馬爾加什,馬達加斯加舊稱),應無異議。
莫桑比克島在明朝,被稱為“去中華絕遠”之地。鄭和訪問之前,尚有華人商船來往貿易。16世紀初,葡萄牙國王派來的船隊,任務之一,是調查來自中國商船的消息(葡文資料找到的國王信件)。國王哪裏知道,明廷和後來滿清的海禁,早已使"下西洋"成為六百年絕響。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