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笑人如笑己!新華社記者曾發文:日本稱50年要拿30個諾獎是“口出狂言”

(2025-10-12 07:55:51) 下一個

這兩天,諾獎喜報,接連頒發,但從目前來看,中國人估計今年很難上榜了。

不過,有關諾獎的熱議與爭論,卻在我們的互聯網上不斷發酵。

特別是我們的近鄰日本,其學者連續獲得兩項諾貝爾獎,這已是日本在2001年3月,出台“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時,聲稱“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的宏偉目標後,現已獲得的第22個諾獎——看來,在未來的25年裏,日本要達至這一設想,應該是問題不大了。

可是,像新華社第一時間發出的快訊中,無論是標題和內容中,關於“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兩位美國人、一位日本人的國籍與姓名,卻都未予提及,這也引發一些人的疑問:如此操作,是幾個意思?

知名教育專家熊丙奇甚至發文質疑,我們媒體的這種做法,似乎不太正常吧?

而當年日本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獎”時,新華社記者林小春於2002年1月6日,曾寫下題為《日本政府“口出狂言”: 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文章,現在也被扒出來在網上瘋傳——不少網友認為:這位記者顯然正在被打臉中……

與此同時,還有一篇十多年前的國內報道,也在互聯網上熱傳——其題目為《中科院院士黃維:十年後,國人獲諾獎成家常便飯》。

而事實上,在我們大陸學者中,除了莫言和屠呦呦之外,這十餘年來再無一人獲諾獎,黃維的“家常便飯”之說,顯然成了一句空談與笑話——這就不由令人想到一句俗話:“笑人不如笑己”。

難道,是我們中國人不夠聰明嗎?——但這與世人的認知,顯然差距極大。因為,早就有國外的調研顯示:中國人排在全球人類智商的第一名啊!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也已有11位華人榮膺諾貝爾獎,這也說明我們華人並不笨嘛!

而我們中國人對於諾獎的態度,似乎是“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既有著非常關注的態勢,希望能有更多中國人上榜,比如,像莫言和屠呦呦獲獎時,曾出現過對於諾獎的追捧熱潮。

但同時,因為我們很少有人獲獎,在中國的輿論聲音中,也有著看扁諾獎的極大聲音與深厚認知——主要觀點就是“西方打壓中國,不可能讓中國人輕易獲獎”雲雲。

這種說法,或許並非毫無道理,但有一點卻不得不承認,即如果我們中國科學家如能像屠呦呦那樣,有了創新性、革命性的發明創造,相信諾獎也不可能視而不見地裝瞎,因此自貶身價吧?

其實,去掉有色眼鏡看世界,才是我們應有的一種眼界與心胸!

比如,對於近鄰的日本,我們如果不承認人家在基礎科學方麵的成功經驗,那就是選擇性裝瞎了。

比如,像正牌名社的記者當年曾經的嘲諷,而到了如今,卻又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意味;還有像一個中專生出身的網紅——“項中專”,為了收割流量和“韭菜”,竟稱“諾獎沒有用”雲雲,那都更會令我們在國際社會貽笑大方!

“項中專”所言的“諾獎沒用”,折射出不少中國人過於“實用主義”的目光短淺性——這也是為何,我們的基礎科學差距更大的原因,而諾獎的獲得,顯然要有多年的基礎科學研究之積累才行,而無法隻用眼前的實用性轉化才能做到。

因此,諾貝爾獎所獎勵的方向,正是基於人類知識“從0到1”突破性的原始創新,而這絕非短期化、功利性的投入所能很快企及。

我們不能隻是跟在世界科技的後麵,總是進行“複製粘貼”,即使我們利用全球科學成果的轉化上,確實功績非凡,但要想真正獨領風騷,真正為人類科學做出重大貢獻,顯然要在創新性、獨創性上真正下功夫。

有一篇文章,介紹日本人為何能如此密集地獲得諾獎:

有日本多位諾獎得主的回憶,不約而同地指向一點:“親近自然、自由閱讀、家庭熏陶”——在這方麵,浸淫於應試教育多年而不能自拔的我們,是不是真正應好好反思呢?

另外,無論是哪國的什麽人獲得諾獎,其實,都是可喜可賀的事情,我們人類的科技與生活進步,不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個不同領域的發明創造所推動嗎?——“科學無國界”,才能服務全世界,方能推動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

當然,一說“反思”二字,就會有一些網民稱:看,你又要當“反思怪”了!——可是,如果你無視差距,卻連最起碼的反思都沒有,則人家20餘年來獲得20餘諾獎,而我們仍然是兩手空空,那還有什麽可奇怪的呢?

 

 

作者: 瑜說還休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