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九一八事件94年紀:英美戰略誤判、“史汀生主義”、日本人摁響了原子彈倒計時

(2025-10-05 08:49:03) 下一個

2025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整整九十四年。

九一八事變是深重影響中國曆史走向的大事件,總會引起人們回望、深思。

當然,回望曆史,並非為了簡單去抒情、去傷懷、去憤怒、去仇恨。

在俄烏戰爭、全球空前撕裂及頻繁突發大事件的時代,回望九一八事件,從事件本身對遠東及全球格局的曆史性重大影響,延續對比當下國際局勢,確實有著極為豐富的曆史借鑒意義。

事情,就從1931年9月18日說起。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策劃、炸毀了南滿鐵路柳條湖段鐵軌,誣指為中國東北軍破壞,就此向沈陽發動進攻。

次日,日軍占領沈陽。 

日本關東軍突發侵略,南京國民政府即在9月21日,召開了軍政高層會議商議應變對策,最後決定“主張以日本侵占東省事實,先行提出國際聯盟與簽約非戰公約諸國”。

民國政府如此決策,原因有二:

一是敵強我弱,向國際社會訴諸公理,將東北問題及矛盾國際化,尋求列強幹涉,外交解決事變。

順延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脈絡來看,當時日蘇為遠東主要競爭對手,競爭標的即為所謂“滿蒙懸案”及中東路問題,自然將東北及蒙古地區視作“禁胬”。

“滿蒙懸案”及中東路問題,是清朝晚期遺留的曆史問題,成為長期的中國東北的國防安全的“漏洞”。

此後進入民國,受東北軍閥割據影響,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都無法修補這個國防安全的“漏洞”。

就此,蘇聯尋跡“漏洞”發起中東路戰爭,成功攫取中國東北及蒙古地區利益。

日本眼紅,緊接其後,有樣學樣尋跡“漏洞”發起九一八事變,同樣旨在攫取更多中國東北及蒙古地區利益。

綜上所述,可見當時中國要完全解決“滿蒙懸案”及中東路問題,隻有兩個辦法,或者憑借自己力量解決問題,或者適時將問題國際化,使用國際大國力量化解為題。

就此而言,九一八事變既是危機,也是將“滿蒙懸案”及中東路問題推向國際化的契機。

然而,東北並非完全就是日本和蘇聯的“禁胬”,也是英法美德等國在遠東地區的主要市場。

其中,1929年,美國對東北地區貿易總額連連上升,已經超過3580萬關銀,占美國對華貿易一成以上。

可以想象,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必然嚴重衝撞歐美列強在華利益,使得英美等國對日本厭惡情緒油然而生。

這是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的國際現實。

此外,日本為《非戰公約》《九國公約》簽約國,為英法等國主導的國聯成員國,應該遵守國際法和承擔“各國處理對外事務時不使用武力”等國際責任。

在日強我弱的情況下,南京方麵如此決策應變,確有其現實與理論的原因。並非後人一味指責的“無能、退讓、軟弱”。

二是爭取緩衝時間,安內攘外,整合全國軍事資源,共赴國難。

1931年9月的中國剛剛結束了中原大戰,僅是名義上完成了統一,全國軍閥林立、山頭眾多,諸多政府、軍隊、軍令、政令、財稅等等散亂不堪,國家狀態就是一盤散沙。

如此態勢,陡遇強敵入侵,唯一理性的選擇,就隻能是從長計議及整合全國軍事資源,準備武裝抵抗。

當天,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即接受南京命令,向國聯提出申訴,要求國聯保障中國權益,阻止日本入侵,恢複原狀,予以“中國應得賠償”等等。

次日,國聯高效回複,要求中日政府“停止一切使事變擴大或足以妨礙和平解決爭端的一切行動”,同時國聯與中日會商撤兵事項,保全事變地區兩國“人民生命和財產”。

那時,美國沒有加入國聯,國聯老大為英國和法國,也就將本次事件會議記錄相關文件通知了美國,同時邀請美國參與國聯對遠東危機的談判及善後。

就此,中國向國際社會訴諸公理,正式將東北問題國際化。

現在縱觀九一八事件至後來中國較為完整地收回東北國土及遼東半島主權這段曆史,即可發現,當年無論問題如何解決,東北問題國際化策略都為徹底打碎日本和蘇聯“關門瓜分東北及蒙古地區”戰略,埋下了重要前因。

然而,東北問題國際化並非可以一蹴而就解決的“靈丹妙藥”。

首先,英國經過一戰重創,喪失幾乎一代精英人口,失去傳統海軍“霸權”優勢,軍力國力無法保障武力幹涉遠東危機。

其次,雖然美國國力強勁,經濟發達,但是美國胡佛政府本身就以“孤立主義者”、“重商主義”著稱,趨向中立與防禦性外交,故而九一八事變嚴重影響美國利益,但是美國還是側重外交解決遠東危機。

當然,胡佛政府對侵略的基礎政策還是遠比特朗普政府顯得睿智、強硬。

再次,美國、英國對日本侵華戰略出現嚴重誤判。

九一八事變爆發,英美政客主流趨向認為,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政府決策,主要戰略意圖就是以局部衝突配合外交,鞏固和擴展日本局限於“南滿鐵路”及周邊的權益。並非要對中國東北全境實施侵略。

為此,美國委婉推卻國聯和英國邀請,美國國務卿史汀生還是積極與日本政府接觸,“對日本外相幣原喜重郎及其對和平和正確的國際關係願望,充滿信心”,因而滿心希望通過正常外交手段解決遠東危機。

然而,歐美列強並不知道,這時的日本,已經不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

日本的軍隊與政府並立,關東軍與陸軍部並立,陸海軍矛盾和“下克上”風氣大熾等等狀況,助燃了日軍肆意和全麵侵略東北的戰火。

也就在國聯、英美等國與日本政府談判、斡旋期間,日本政府對軍隊完全失去“約束”,日本關東軍繼續向東北全域進軍。

10月8日,日軍飛機轟炸錦州,將戰火蔓延至“南滿鐵路”之外。

日本如此言而無信踩踏國際遊戲規則,使得國聯、英美等方麵顏麵盡失,惱怒震驚。

錦州事件成為九一八事件擴大化的標誌,既表示國聯、英美等國以“談判解決遠東危機”的策略的徹底失敗;同時,也標注日本以軍政撕裂的無信國家形象橫空出世。

英美等國政客看在眼裏,滿心厭惡。

其中,美國國務卿史汀生評價和譏諷日本毫無底線外交,為“日本政府沒有統治權力,時局已經完全被瘋狗掌控”。

史汀生曾經對日充滿好感,拒絕對日實施強硬政策,力主對日和談解決遠東危機,經此事件,他推動美國政府分別照會中日雙方,聲明美國對日本在九一八事變攫取中國東北利益均不予承認。

為此,史汀生講話重申,“我們不孤立,而是站在與世界其他國家一邊,共同麵對日本”。

現在看去,在1931年,史汀生之於東北,仿佛2022年,布林肯之於烏克蘭,當然也不是2025年盧比奧於烏克蘭。

這是著名的“史汀生主義”及“不承認主義”的由來。

所謂“史汀生主義”及“不承認主義”,即世界各國在一方恃強淩弱造成嚴重違反國際法的情況下,可以根據相關國際法,有權利和義務不予承認。

事實上,延至現在,“史汀生主義”及“不承認主義”也沒有過時,成為世界各國對俄烏戰爭的主流態度。

然而,史汀生與日本故事還沒有結束。

曾經“親日”的史汀生後來出任美國陸軍部長。

他為原子彈研發主要負責,在日本垂死掙紮之際,也正是因為對日本軍國憤青毫無底線的肆意妄為的“瘋狗”印象太深,因此,戰爭關鍵時刻,他一反此前溫和外交風格,轉為原子彈襲擊日本的主要建議者,投票力主推動對日本“核打擊”,成功摧毀了日本“億萬玉碎”的總決戰企圖。

“原子彈下無冤魂”,雖然絕對,但是也是事出有因。

當然,這些悲慘後果,絕非雞血上頭的日本關東軍當年可以預料。

現在,回望日本這段核爆曆史悲劇,其實早在九一八事變時期,就已經被日本人的“愛國民粹”們預埋下來了。

綜前所述,日本在九一八事變觸動了英美等列強分散全球利益,錦州事件促成了英美列強全球利益的初步捆綁。

以美國派出代表出席國聯會議為標誌,英美兩國為善後遠東危機表現了高度一致的國家價值觀,推動兩國繞開諸多外交分歧,以對日關係為核心,開始緊密合作。

1931年10月24日,國聯會議投票形成決議,明確和嚴厲要求日軍“從速撤退至鐵路區域以內” 。

然而,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取得了輝煌戰績,空前強化了日本軍部及軍人話語權,各路“愛國愛天皇”文人更是日夜鼓噪,日本民眾更是滿腦雞血沸騰,愛憎分明“棒打”各種“愛國”姿勢不對的中間分子、妥協分子、賣國分子……

就此,日本政壇更是無人說話,使得日本關東軍更是無視國聯決議,加緊軍事行動,在11月19日,占領了與相距“南滿鐵路”數百公裏的齊齊哈爾。

12月8日,日本關東軍大舉進攻錦州。

東北局勢更加危急,美國索性繞開國聯照會日本政府,稱美國對東北危機極為關切,重申九國條約保障中國領土完整,非戰公約規定不許以戰爭實現國家政策之目標等等內容,指出日軍如果占領錦州實屬“不幸事件”,嚴詞要求日本遵守國際公約和履行相關責任。

為此,日本軍政高層與日本關東軍就美國照會展開爭論,最終,日本“愛國主義”繼續上頭,還是決定南下進攻錦州,奪取東北進入華北的北大門。

12月24日,日本關東軍迫近錦州。

這時,美國政府再次照會日本政府,警告日本關東軍不要與錦州中國軍隊發生衝突。

日本軍政高層再度關門密議對策,日本關東軍隻好再次停下腳步。

12月30日晚,也就在日軍停止進軍同時,張學良無視國民政府外交談判到了最為關鍵時刻,而是為保全東北軍兵力和確保鞏固華北地盤,向錦州東北軍下達了總撤退命令。

東北軍不戰而逃,拱手相讓,將偌大東北出賣日本。

然而,即便錦州成為空城,日本軍政高層和關東軍依舊圍繞美國照會爭吵不止。

一方急切擴大和升級戰爭,一方急切止戰和“落袋為安”。

於是,有著官方背景的日本媒體率先“奉旨爆料”了美國照會事件,斥責怒罵美國為幕後黑手,“唆使國聯無視事變真相,將一切罪惡強加日本,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破壞“滿蒙民族自主新政權”,幹涉日本政務,“橫暴驕谘, 遠在國際聯盟之上”。

幾乎一夜之間,日本民粹情緒、愛國情緒與反美情緒混雜高漲,各色文化“人精”更是風雲際會,他們針對日本急切止戰和“落袋為安”的軍政高層,都是競相鼓噪怒罵為“親美”的妥協分子、中間分子。

雞血口號翻飛,憤青肆無忌憚,都使得“親美”的日本文官與政客們全體腿軟。

就此,反對聲浪熄滅,日本關東軍“重振雄風”,在1932年1月3日再度進軍,占領了空城錦州,繼續貪得無厭地順延東北軍潰逃方向步步進逼,由錦州而漫延遼西走廊、山海關,再由山海關而熱河、長城、盧溝橋……

此後,1937年7月7日,九一八事變不過六年,戰火“順理成章”地終於從東北燃向關內,釀成了中國曆史難以痊愈的八年浩劫。

如今塵埃落定,回望曆史可見,亢奮活在虛幻的“皇國振興”和民粹情緒中的日本,當年炮製“九一八事件”,雖然短期鯨吞東北,開啟了一段癲狂歲月,卻也深度刺激了歐美外交和政策的負麵反應,為後來援華抗戰埋下了前因。

其實,九一八槍聲響時,何嚐不是日本人摁響了慘遭二顆原子彈爆炸的倒計時。

 

 

 

作者:流浪的橡樹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