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股市繁榮的真相是什麽?大A的未來會好嗎?

(2024-10-13 07:04:45) 下一個

在聊股市之前,我們先來聊一下“困境中的心態”。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裏有這麽一段劇情:

嘉靖39年的春節前,“太想進步”的東廠提督太監馮寶瞞著一眾頂頭上司,偷偷跑去跟皇帝搞了個“越級匯報”,稟報“瑞雪兆豐年”的祥瑞。

這個“越級匯報”的行為一下子就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於是馮寶的職業生涯捎帶自己的小命,全都在一夜之間變得岌岌可危。

因為操作不慎或時運不濟而突然淪落到一個四麵楚歌的境地,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也偶有發生。

當周圍的所有人或事都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麵時,你會感到一種泰山壓頂式的窒息。

所以馮寶當時就癱了。

不過在這個關鍵時候,馮寶的大領導,司禮監掌印太監呂芳給他上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

“為官三思”

這段台詞非常精彩,我就直接引用原文了:

...文官們說的‘做官要三思’,什麽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變。

知道了危險就能躲開危險,這就叫思危;

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不你的地方,這就叫思退;

退了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兒錯了,往後該怎麽做,這就叫思變。

後來馮寶就聽從呂芳的安排,“外放”去了太子府邸打下手,做了太子兒子的大伴(類似於保姆)。幾年後太子登基,他果然東山再起。

盡管這段情節有很大一部分是電視劇的演繹,但裏麵那個“為官三思”的觀點卻非常經典。

個人的力量左右不了大勢,但我們永遠可以在風浪麵前選擇保持冷靜。

局勢越是看不懂,就越要努力去看懂。

什麽是好的股票市場

中國股票市場的名聲和中國男足差不多,大部分時間都在挨罵。

那麽到底什麽樣的股市才是一個好的股市呢?

股市首先是一個市場,所以我們需要先搞清楚一個基本概念:什麽是市場?

市場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一個交易場所。

這個交易場所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硬件和軟件。

硬件就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一些設施,比如說菜市場的攤位,證券交易所的電腦等等。

而相比於看得見摸得著的硬件,軟件才是一個市場真正的靈魂。

那麽什麽是軟件呢?

兩個字:規則。

市場可以看做是一係列規則的集合,沒有規則的地方那叫戰場。

當然,這裏麵既有台麵上的顯規則,也有台麵下的潛規則。

顯規則的主導地位越強,市場的狀態就越健康。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市場的管理者去及時地懲罰那些不守規則的人,保證規則能夠得到落實。

因此對於一個健康的市場來說,市場管理者的實力、態度、立場缺一不可。

但市場健康,不等於市場繁榮。

那麽一個市場要怎樣才能繁榮起來呢?

很簡單,打錢。

有大量的資金持續流入,就繁榮。

有大量的資金持續流出,就蕭條。

所以市場管理者最關心的就是怎麽把市場裏的資金留住,同時把市場外的資金吸引進來。

本質上這和開店沒什麽區別,追求的都是“大家都來我家玩,別去他家玩”。

那麽這“該死的吸引力”從何而來呢?

這裏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遊戲規則的合理性。

也就是說你不僅要讓顯規則占據主導地位,還要把規則本身設計得足夠合理。

什麽是好的遊戲規則

市場規則沒有對錯之分。隻要是公開、合法、且能保證公平執行的遊戲規則,都無可厚非。

但不同的規則所帶來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如果一個市場的規則偏向本地人,那麽肯定就會吸引來更多的本地人;偏向大客戶,就會吸引來更多的大客戶......

市場管理者不需要去擔心某個具體玩家的成敗,但如果想實現市場的長期繁榮,肯定還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所有的參與者都有一個合理的勝率。

如果規則過分偏袒某一方,就會導致吃虧的那部分人拍屁股說再見。

而沒有對手盤,遊戲是玩不下去的。

比如說大家都在疑惑為什麽大A總是“萎靡不振”,其實裏麵最大的原因很簡單:

參與者不夠多。

這裏號稱有2億的投資者,但實際上這個“2億”隻是開戶的數量,真正活躍的賬戶隻有幾千萬。

如果2億的賬戶全部都活躍起來,那肯定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資金就是市場的基本盤,隻要資金來得足夠多,市場就肯定會繁榮。

不過具體怎麽個繁榮法就不一定了,既有可能是大多數公司雨露均沾,也有可能是少數公司贏家通吃。

就拿大家非常羨慕的美股來說,它的指數雖然堅挺,但裏麵的大多數股票其實也很慘。

要是有人按照在大A投資的習慣去美國瞎選個股買買買,一樣會大概率被收割。

目前中美上市公司的數量都是5000多家(這個數字會經常變化)。2023年大A有521支股票下跌超30%,而美股的這個數字是1239家。 

其中美國有275支股票跌幅超過90%,大A則沒有任何一支股票達到這個跌幅。

美股的強勁主要是集中在極少數的頭部巨無霸手裏,包括Meta,Alphabet(穀歌),亞馬遜,英偉達,蘋果,微軟、特斯拉等等。

它們不僅市值龐大,而且漲幅強勁。其中市值1.7萬億美元的英偉達在2023年暴漲了差不多240%。

那麽站在普通交易者的角度來看,他會怎麽去選擇市場呢?

他首先肯定會去選擇顯規則占主導地位的市場,畢竟普通人不在“圈子裏”,享受不到“潛規則”的紅利。

而在那些顯規則占主導地位的市場裏,他們會優先挑選規則更偏向自己的市場。

比如說股市裏一般存在著這麽幾股互相博弈的力量:

大股東、機構、遊資、散戶。

身為散戶的普通投資者,當然會首選遊戲規則偏向散戶的地方。

其實在現實中,各國的證券市場都會對大客戶的行為進行諸多限製,動不動就要求公告、審核等等。

這些限製大客戶的規則其實都是為了把散戶吸引進來。

因為如果沒有規則上的傾斜,弱小的散戶在大客戶麵前是幾乎沒有勝算可言的。

既然沒有勝算,那人家還來這裏幹什麽呢?哪怕是刮刮樂,也總得讓人有贏的時候吧。

散戶雖然又窮又弱,但架不住總量大,是整個市場的基礎。他們如果不來,市場的運營是無法維持下去的。

而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救市”,其實就是一種臨時的平衡勝率的手段。這種手段偶爾出現一下是有可能的,但不能總是指望它。

製定並實施合理的規則才是長久之計。

美國的股票市場已經存在了200多年,其運行模式已然非常成熟。而我們的市場隻有30多年的曆史,注定了還有很長的改革道路要走。

所以作為這個新興市場裏的普通投資者,真正需要長期關注的是這個市場的改革措施和力度,並在此基礎上做出判斷:

這個市場的規則是否在往有利於自己方向進化?

當然了,現實中的情況會更加複雜。

因為現實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全方位的博弈和鬥爭。

比如說美國的證券市場固然擁有成熟的遊戲規則,但他們吸引資金的方式除了依靠規則本身的吸引力外,也依靠大量規則以外的巧取豪奪。

又比如說一個國家在對市場進行改革時,並不是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就一定會成功,因為改革的過程中還會遭遇大量內外部反對勢力的阻礙和破壞。

這個阻力會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得多。

所以市場本身的運行永遠不可能完全避免場外力量的影響,有時候甚至還會被場外力量降維打擊。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如果想計算出自己的真實勝率,那基本隻能寄希望於玄學。

但勝率變化的趨勢還是可以觀察出來的。

比如說一個市場如果在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進行改革,那麽無論最終能否完全實現目標,這個努力的方向都會對自己的勝率起到正麵作用。

但起作用是否就一定會有效果呢?

那就不一定了。

因為決定市場狀態的,除了遊戲規則和其他的一些人為因素以外,還存在著一個強大的外部因素:

宏觀經濟環境。

什麽時候能變好?

按照前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理論,經濟發展是有一個完整的周期的。

在這個周期裏,存在著四個階段。

繁榮期:新技術帶來經濟的繁榮和投資的活躍,此時的股票和資產價格會快速攀升。

衰退期:處於高位的大宗商品價格和企業債務水平導致經濟出現輕微衰退,但市場上依然很有錢,這個時候的表現是滯脹與繁榮並存。

蕭條期:泡沫破滅,市場資金緊張,經濟活動陷入蕭條。

複蘇期:大量公司倒閉以及大量債務出清後,經濟開始複蘇並孕育出新的技術進步。

這個理論也被稱為“康波周期”,它很好的解釋了經濟發展的基本結構,我們現在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基本都是建立在這個結構之上的。

但生搬硬套地使用這個理論並不能解決股市裏的實際問題。

因為一個完整周期的時間跨度是50-60年,每個階段都有十幾二十年那麽長。

對於以“天”為單位來操作的投資者而言,這個周期理論無異於“天書”。

而且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經濟的發展和股市的起伏雖然有很大的關係,但並不完全對應。

為什麽會這樣呢?專家們不是經常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嗎?怎麽就不完全對應了呢?

“晴雨表”這個說法本身就很有迷惑性。

現實中的真實邏輯其實是這樣的:

經濟好的時候股市確實會好,但股市好的時候經濟未必會好。

因為股市繁榮的必要條件不是“經濟繁榮”,而是“資金充足”。

正如上一節所說:資金是市場的基本盤。如果大家兜裏都沒錢,遊戲規則再合理也沒用。

而要把市場支棱起來,隻需要錢到位就行了。

至於這個錢是賺來的、印來的,還是借來的、搶來的,亦或是別人送來的,都可以。

“錢到位”的原因不一定是經濟繁榮,也可能是通貨膨脹。

所以我們在觀察宏觀經濟的時候,不僅要看康波理論所揭示的基本經濟周期,還要看貨幣總量的變化周期。

什麽時候錢會變多?什麽時候錢會變少?這才是最要緊的問題。

而因為現實世界中的鑄幣權是掌握在各國政府手上的,所以貨幣總量的變化周期存在著很大的主觀因素。

它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

在經濟發展起步的時候,打工人的存款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水漲船高,於是銀行的貨幣庫存就會變得很充足。

銀行賺錢靠的是把自己庫存裏的貨幣借出去收利息,存款多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庫存積壓”。

這個時候當然就要“薄利多銷”,也就是降低利率,吸引更多的人來借錢。

而從銀行借出去的錢越多,社會上的資金就越充裕。

錢一到位,包括股票市場在內的所有市場都會進入到繁榮的狀態。

在市場繁榮的狀態下,企業家們會信心滿滿的加大借錢力度,進一步擴大經營。

這就是信貸擴張階段。

接下來,越來越高的杠杆會對借款者的盈利水平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但一個行業的盈利空間是不可能無限擴張下去的。

於是很多企業會在背負了巨大債務後一頭撞上行業發展的瓶頸,然後被債務負擔壓垮。

企業垮了,銀行的錢就收不回來,同時低利率也會降低居民存錢的積極性。

這個時候銀行會發現還錢的人和存錢的人都變少了,隻有賴賬的人越來越多,於是銀行金庫裏的“存貨”就開始捉襟見肘。

“庫存積壓”變成了“庫存不足”,怎麽辦?

應對方法就是加息。賣少點,但是賣貴點。

利率增加,來借錢的人自然就會變少,另一方麵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儲戶把錢存進來。

而這樣一來社會上的流動資金也會跟著減少,這就是信貸緊縮階段。

在這種情況下,打工人不僅會收入降低,還會買啥虧啥,嚴重的話自己的工作單位還存不存在都不好說。

按常理,等嚴峻的市場環境淘汰掉效率低下的公司並出清完債務後,就會留出大片的市場空白,這時候經濟就會開始複蘇。

但這個過程太痛苦,所以現實中往往會出現人為的“逆周期操作”,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減痛操作”。

這就打亂了原本的貨幣變化節奏。

真相

現實的說,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對於國家而言,他活在世上的首要任務都不是“賺錢”,而是“生存”。

雖然從理論上來講,市場在經曆痛苦後會自動複蘇,但實際上社會能承受的痛苦是有上限的。

所以“經濟政策”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經濟”政策。

那麽政府具體會怎麽幹預呢?

剛才提到,銀行在自己的資金庫存出現緊張時,會開始提升利率。

這種“持幣過冬”的行為其實是銀行對自己的一個保護,它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自己因為金庫沒錢而暴雷。

但這個行為會導致市場的資金緊張,很容易出現極其殘酷的優勝劣汰。

如果政府要避免這個殘酷的局麵,就會要求銀行降息。

銀行如果逆勢降息,就降低了企業的還款負擔,同時還會鼓勵他們繼續借新還舊。

如此一來,很多企業眼前的債務危機就解除了。

隻是銀行自己的壓力會變得很大。

這是因為降息會導致銀行的大量資金被借出,企業在還掉舊債的同時,又會留下更大的新債。

長此以往,銀行的金庫就可能會被掏空,隨時因為爛賬而暴雷。

所以要完成這個“減痛操作”,還需要再打個補丁:給銀行打錢。

問題是錢從哪來?

當然是從印鈔機裏來。

有了印鈔機的強力加持,市場就會在本該缺錢的時候突然變得不差錢。

這好嗎?這太好了。

因為沒有人會感到痛苦,整個市場皆大歡喜。

銀行和印鈔機的這波聯手操作,除了會造成通貨膨脹以外,還會導致一個直接的後果:

企業可以輕鬆地借到很多錢。

這看起來是件好事,選擇權更多了嘛,大家需要多少就借多少,適可而止就行。

但這裏就會出現一個問題:企業會不會管住自己的手,在借錢這個事情上“適可而止”呢?

很遺憾,即使你主觀上能控製得住自己的手,客觀上也不允許你在這個時候“適可而止”。

因為企業間的殘酷競爭客觀存在。

市場就那麽大,誰能在短期內拿到更多的資金,誰就能獲得更大的能量,進而吃掉更多的市場份額。

所以如果在對手大肆上杠杆的時候你不跟進,很快就會被那些一口氣吃成大胖子的對手們擠出牌桌。

這樣的結果當然就是所有人都去爭先恐後的上杠杆,場麵非常熱鬧。

於是在“擴張階段”和“緊縮階段”之間,就出現了一個新的階段:泡沫階段。

泡沫階段很容易解決掉之前的債務,但隻“借新還舊”卻不創造真實利潤的行為,最終會導致大家背上更大的新債務。

如果印鈔機無限製地努力下去,那麽最終必然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在嚴重通脹的情況下,之前率先通過通脹獲取財富的有錢人就會盡可能的把本國貨幣兌換成美元跑路,造成本國的財富流失。

而如果印鈔機暫停工作,市場就又會馬上進入缺錢的狀態,而且會缺得比之前更嚴重。

所以貨幣政策不能簡單的用對錯去評判,因為每個選擇都非常艱難。

更糟的是,現實世界中還存在大國博弈這種超級的場外因素。

在五常級別的大國博弈下,任何遊戲規則都會被碾成齏粉。

那麽這種博弈會對貨幣政策造成什麽影響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上的財富基本上是可以到處流動的,無非是成本高低而已。

所以如果一個國家的通脹水平超過了某個臨界點,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財富流失。

當然美國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國家,它仗著美元在國際上的超然地位,可以承受比其他國家更多的貨幣數量。

所以它總是能夠收割其他國家的通脹韭菜。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更多”不等於“無限”。

另一方麵,印鈔這個事對自己的國際競爭力也並非完全沒有好處。

它確實可以給予一個國家短期的爆發力。

如果能利用好這個爆發力,就可以在國際競爭中的爭取到一些優勢,然後再用這個優勢把之前欠的債賺回來。

比如說你可以依靠爆發力完成某個產業或技術的突破,也可以像俄羅斯那樣靠爆發力直接吃掉一大塊資源。

當然了,賭爆發力是高風險高回報的打法,萬一玩脫了就是一地雞毛。

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選擇,這種複雜的外部因素就給常規的“減痛操作”帶來了很多變數。

大多數情況下,普通國家還是會以求穩為主。

負責任的政府會把“避免自己的財富因通脹而被強勢國家吸走”作為第一要務。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忍受痛苦,抑製通脹。

於是印鈔機就不會開足馬力。

這是過去5年美國基礎貨幣(,強力貨幣)的走勢:

這是中國基礎貨幣的走勢:

我們可以看到,從2019年到2023年,美元的基礎貨幣增長了86.43%,人民幣則增長了23.12%。

相比之下,中國這幾年印鈔的力度要溫和得多。

當然,基礎貨幣不等於廣義貨幣總量M2。但現金總量是廣義貨幣總量的基礎,這也是近幾年兩國金融市場的最基本的基本麵。

結語.未來

在康波周期的理論中,推動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並非“印鈔放水”,而是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這是正道。

生產力的提升,才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經濟繁榮。

但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寧可被印鈔機綁架,也不願意把主要精力用在正道上。

原因無他,正確的道路總是太難,見效太慢。

那麽我們的大A未來將如何發展呢?

現在市場的資金麵確實不富裕,但這個問題早晚會解決。

還是那句話,金錢不問出處,賺來的,印來的,借來的,搶來的,別人送來的,都可以。

當然,我希望最終是依靠正確的道路發展實體經濟,真正地把錢賺出來。

但不管最終會怎麽解決,錢都是不可能永遠缺下去的。

所以真正的勝負手,是市場改革。

而改革不是請客吃飯,其過程必然是艱難的,所以我們對未來的市場波動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但隻要我們能夠堅持正確的道路,挺過改革的陣痛期,未來就非常值得期待。

別忘了A股市場裏還有一億多的“蟄伏賬戶”,隻要市場展現出更好的發展趨勢,他們終究會蘇醒。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最後祝大家龍年快樂,財源滾滾!

 

 


作者:觀雨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