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曾經對俄極盡溢美之詞,近來竟罕見地唱起了悲歌。他承認俄科技經濟“落後了”,稱俄處於舊俄國崛起後“最孱弱的時期”,甚至將“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衰敗視為“俄國家命運的縮影”。
這轉變突兀得令人驚訝。但細看這幾個月國際上發生的事,這聲悲歌便不顯突兀,倒像是牆倒眾人推時,連最響亮的喇叭也終於吹不出激昂的調子。
曾幾何時,誰能想象一個區區千萬人口的南高加索小國,敢對俄如此亮劍?
六月底,俄特警在葉卡捷琳堡抓捕並導致兩名阿塞拜疆籍兄弟死亡。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的怒火迅速化為雷霆行動。俄方記者在巴庫被以“間諜”罪名抓捕,22名俄公民在街頭被反剪雙臂、鮮血淋漓地押走。
阿塞拜疆總檢察院更直接啟動對俄執法人員“酷刑和殘暴殺害行為”的刑事調查。那被公開傳播的羞辱畫麵,刺眼地宣告著:俄昔日令人膽寒的威嚴,在阿塞拜疆麵前,已如沙塔般崩塌。
更深的寒意來自曾經的鐵杆盟友。
六月底,亞美尼亞缺席集安組織外長會議,連最低層級的官員都不屑到場。克裏姆林宮惱羞成怒的“警告”,換來的是亞美尼亞加速轉向西方,與歐盟簽署戰略協議,甚至與世仇阿塞拜疆謀求和解。這個扼守俄高加索命門的國家,其“反水”的每一步,都似在俄腰眼上釘下楔子。
更令人瞠目的是一則黑色幽默:老撾,一個軍隊不足六萬、軍費僅一億美元的國家,竟傳出將派遣50名工兵赴俄排雷的消息。當“全球第二軍事強國”淪落到向如此孱弱的力量求援,其“山窮水盡”的窘迫,已無需多言。
而此刻,烏克蘭正艱難卻堅定地站立起來。
七月初的羅馬,烏克蘭重建大會匯聚了30多國和500餘家企業。烏克蘭第一副總理斯維裏登科宣布,2024年GDP已恢複至戰前96%,110多家新工廠在炮火中逆勢投產。這背後,是國際社會輸血的決心。
德國總理梅茨的發言如刀鋒般銳利:“俄必須賠償約5000億歐元損失。”她更向普丁與川普隔空喊話,對前者宣告“我們不會放棄”,對後者呼籲“站在共同曆史的一邊”。
德國不僅傾力援烏,甚至願出資為烏克蘭購買美國“愛國者”係統,其領導歐洲對抗俄的決心,堅如磐石。
與此同時,英國倫敦的自願聯盟峰會則謀劃著戰後藍圖:32國同意設立永久總部,計劃停火後在烏部署5萬國際部隊。美國雖未承諾派兵,其特使的出席及參議院推動更嚴厲製裁的動向,已清晰表明立場轉變。
川普的態度在七月初陡然急轉:批準運送防禦武器,宣布改變軍援流程由北約付費轉交,更放話對俄“非常失望”,即將發表“重大聲明”。美媒披露其計劃動用“總統提款權”向烏提供3億美元軍援,包含“愛國者”導彈等進攻性武器。
澤連斯基已證實:“美國將恢複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曾經曖昧的親俄政策,在俄無差別轟炸平民的殘酷現實和盟友壓力下,正被川普親手埋葬。
克裏姆林宮仍在描繪戰場優勢。但冰冷的數字戳破了幻象:《經濟學人》指出,俄軍今年夏季攻勢代價空前慘重,五月以來已有超3.1萬人陣亡。
開戰至今,俄方損失恐達90至130萬人。更諷刺的是,過去一年俄軍每陣亡一人,僅能推進0.038平方公裏土地,按此效率,征服烏克蘭需89年,奪取烏東四州也要打到2029年。
老胡口中的“最孱弱時期”,正被阿塞拜疆的耳光、亞美尼亞的背離、老撾的荒誕援手、德國5000億歐元索賠賬單以及烏克蘭戰場吞噬人命的無底深淵所殘酷印證。
戰場上每一天都在吞噬生命,那些大多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這場強加的戰爭帶給烏克蘭人民的傷痛已無法計量。
當俄的帝國幻夢在盟友反目、尊嚴掃地與戰場絞肉機的重壓下寸寸碎裂,曆史的天平正無可逆轉地傾斜。這場戰爭終將以何種方式結束尚未可知,但有一點愈發清晰:那個曾令世界屏息的野獸,正踉蹌步入它無法逆轉的黃昏。
而和平的曙光,終將照在每一個被戰火灼傷的生命身上,它要求侵略者為自己的野蠻付出代價,要求公義取代強犬,要求戰火止息後的土地真正屬於它的人民。
作者: 難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