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上海感染過千萬,而接下來的另一場危機更讓人擔心…

(2023-01-02 15:53:12) 下一個

第一波感染高峰之下,每天打開手機,看到的都是大家在“討論病情”。

交流發燒、咳嗽症狀感受,研究白肺、心肌炎感染跡象,也警惕起沉默性缺氧。

大江南北,陸續出現感染高峰之後,也遭遇了另一個問題:

因為感染新冠,很多身體吃不消的老人都沒能熬過這個春節。

很多城市的殯儀館,開啟了24小時連軸轉的狀態。

但就算連軸轉,也滿足不了激增的業務需求,有的地方甚至號都排到了下個月。

有網友分享了西安殯儀館的現狀:

“家裏長輩去世後,火葬場靈車根本不夠用,租用的救護車拉人。

殯儀館辦事大廳裏人山人海,排了五十多具遺體等待火化,連空餘的冰櫃都沒。”

對於此時去世的老人來說,有尊嚴的離去,甚至都成了一種奢望。

就在今天上午,人民日報報道稱:上海從22日開始到達感染峰值狀態,按照估算,目前感染人數是千萬級別的。

不過,相比城市裏,還有更薄弱的環節。

有些地方,防疫畫風截然不同。

在我們囤抗原居家自測的時候,他們買不到、甚至沒見過抗原。

發熱了,難受了,可能還在用一些土方子。

生薑煮水治咳嗽,黃豆煮水“治”新冠。

這些地方,就是疫情衝擊下的鄉鎮農村。

這些防疫舉措,並不高明,但他們已經竭盡全力。

“新十條”以來,我們的目光一直聚焦在大城市,關注著各個城市的達峰進度。

但別忘了,新冠感染正在像海浪一樣層層推進。

是時候關注農村即將到來的感染高峰了,那裏的情況,恐怕比城市更加嚴峻。

01

北方的很多村子,眼下已經到達感染高峰。

有豫東的網友說,他在老家的大伯、大娘和爺爺,一周內先後發熱、頭疼。

回去一看,村子基本是一家家地發燒,一戶戶地輸液。

大街上看不到人,門診裏擠滿了人。

因為發熱的人太多了,衛生院好多科室都被臨時改成了輸液間。

60多歲的老人,高燒至全身痛得難忍,為了輸液,隻能排了足足兩個小時的隊。

類似的畫麵,出現在許多鄉村裏。

雲南曲靖某村,門診擠滿吊水的老老小小。

湖南某村,發燒的人從室內擠到室外。

沒座位,就搬來椅子、馬紮,支起吊杆,靜靜地在門口輸液。

安徽安慶某村,一周內每天都有120人來吊水,隊伍排到20多米開外。

幾個村醫,全陽上班。

還有山西、貴州......曾經每天隻有七八個發熱患者的鄉衛生院,突然每天要接診七八十個高燒的人。

是的,農村已經在默默承受著風暴。

02

而風暴之下,農村比城市的情況更麻煩。

前幾天紅星新聞報道了一位四川鄉下的感染者。

他70多歲了,發燒,咳嗽,全身酸疼。

打電話給村醫,想請對方上門看看,結果村醫也病了。

求助鎮上的藥房,結果藥房說所有退燒藥都賣完了。

求助鎮上衛生院,結果被告知衛生院藥品也緊張得很。

到最後,這個老人家隻能煮點生薑水喝,好讓自己舒服點。

而他直到現在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陽了”,因為鄉下根本買不到抗原。

這個老人的經曆,是疫情下諸多農村人的縮影。

我們的村莊,有太多留守老人、留守兒童。

別說平時沒有備藥的習慣了,因為文化程度有限、信息閉塞,新政策發布了也不知道該囤什麽藥。

可不少城裏人,還偏要搶小地方的藥,之前網上就傳出教程,教人怎麽從異地小縣城買藥。

放開之前大家都有個體驗,就是發燒的話,像個人診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些基層醫療機構是不能收的。

隻能去大醫院的發熱門診。

農村的醫療機構也是。

不光不能收發熱病人,連退燒、止咳、抗病毒、抗生素這“四類藥品”都是管控的,所以絕大多數村醫都沒有備貨。

現在放開了,感染人數激增,結果就是幾乎所有鄉衛生院都缺藥。

聯係藥商進貨、備貨,但是廠家一時也發不出來。

貴州畢節一個鄉鎮醫院院長就直言,現在基層醫院就是拚庫存。

哪裏存的藥品多一點,哪裏就能多抗一陣。

有些地方“彈盡糧絕”了,隻能教村民用金銀花泡水、用白菜根煮水喝。

所以當你看到很多小地方的人信奉土方子,不要笑他們。

他們未必就是愚昧,他們或許隻是無奈。

03

不光缺藥,農村醫療還缺人。

鄉下長大的孩子估計都記得,每個村子基本隻有一兩個村醫。

給你瞧過病,也給你父親、爺爺瞧過病,村子裏的人不管是頭疼腦熱、大病小病,都會找ta。

有時候,他們一個人,就得守住一個村子的健康。

可疫情之下,壓力山大。

過去他們不能接診新冠感染者,所以根本沒有這方麵的經驗。

比如貴州西部某地,一個村子20多年全靠一位村醫。

除了體溫計、聽診器、血壓計,他什麽設備都沒有。

放開之後,還是自己花了3000多買了台製氧機,才勉強能應付一些突發情況。

規模稍微大些、醫護稍微多些的鄉鎮衛生院,也難。

據衛健委的數據,到2020年末,中國鄉村醫生和衛生員共79.2萬人,隻占全國總衛生人員的5.9%。

而這小小的一波醫療力量,卻兜底著5億農村人口的健康。

普通醫院的醫生,日均負擔診療5.9人次。

而鄉鎮醫師,每天負擔診療8.5人次。

但風暴之下,鄉鎮醫護也大麵積感染。

本來就人手有限,如今很多地方在崗人數連一半都到不了。

隻能急得發布公告,招募返鄉大學生當誌願者,來幫幫忙。

04

已經缺藥,缺人,可更大的難題是,真正的感染高峰,還沒到來。

不少高校已陸續開始放寒假。

春運火車票也已開售,幾天之後,春運即將開始。

疫情三年,多少人終於能好好回家過個年。

有專家預測這將是三年來出行量最高的一個春節。

那麽多返鄉的人,將從一二線城市流向鄉鎮、農村。

小地方的爆發性感染,勢必隨著春運的到來形成一場高峰。

可隱患是,農村的老齡化程度比城市高太多了。

截至2020年底的數據,鄉村60歲以上老年人口高達1.21億。

而且年輕時習慣了幹體力活的他們,恐怕比城市老人有著更普遍的基礎病,新冠重症率也或許更高。

這些天,我們在新聞裏看到5天內13位高齡院士的離去,看到高校裏一條接一條的訃告,很是心痛。

但你想過沒有,這些院士、教授、城市老人,他們的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都遠高於農村老人。

他們都沒躲過這一劫,那些農村老人又該怎麽辦?

有過農村生活經曆的人都明白,對老人來說,冬天是很難捱的。

當農村的感染高峰來臨,目前緊張的藥品供應,能不能滿足每一位老人的需求?

緊缺的醫護人手,能不能保障每一位老人安穩過冬?

萬一重症率更高,醫療資源比城市有限的鄉鎮醫院,床位能不能吃得消?

這些巨大的不確定性,真的太讓人心憂。

去年5月,印度就因為人員大幅流動,造成農村遭受疫情重創。

醫療係統一度不堪重負,有村莊裏的老人隻能在大樹下的空地吊水,忍受病痛。

中國人往上倒三輩,祖上都是農民。

農村、鄉鎮住著我們的父輩、祖輩,住著我們那些上了年紀的親人。

城裏的我們資源已經相對豐富,尚且都苦不堪言。

我不敢想象,有多少農村老人,再也聽不到兔年的鍾聲。

05

幸運的是,我們還有時間。

距離春節還有不到一個月,這些時間,正是這波疫情留給我們最後的時間窗口。

別讓在城市中上演過的缺醫少藥,再次在農村上演。

別讓在我們身上輾轉過的窘迫與苦痛,再次在父輩們身上輾轉。

下麵幾點,希望每一位根在農村的朋友,都能認真看看。

1.提前準備防疫藥品、自測工具。

城市裏正在經曆感染高峰的我們,已經吃夠了搶不到藥品、抗原的苦。

國家要加大供應,我們也要為自己遠在農村的親人,提前準備。

還要提防囤積漲價的人,發國難財的人,城市有,農村也不會缺。

既然這不是我們第一次經曆,那就理應比上一次做得更好。

2.提前部署醫療分級診療體係。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鍾鳴醫生提出,應對農村老人感染,最需要的是完善三級診療體係。

村裏的村醫在第一線,要辛苦一些,負責篩查脆弱老人。

一旦有老人發熱,村醫們得鑒別老人是否有重症傾向。

然後鄉鎮和縣級的醫院,要準備好床位、設備、設施。

篩查出來的重症老人需第一時間送到他們那裏救治。

最後就是城市的三級醫院。

那些更複雜、更疑難的危重症,要能及時轉診就醫。

3.我們每個普通人,其實也都可以盡點力。

和病毒正麵交手這半個多月,我們都意識到,奧密克戎的傳染性真的很強。

即便我們沒有把病毒帶回老家,老家也遲早會在無孔不入的傳播下,大麵積感染開。

所以既然這個春節,家鄉敞開懷抱歡迎我們。

那我們就不止身體回去,還要把藥品、物資、醫療知識以及康複的經驗都帶回去。

放假之前,準備些能買到的藥、口罩、抗原,帶給老家不方便買到的親人,有條件的還可以幫幫鄉親鄰居。

不要誇大病毒的危害,但也要提醒他們重視病毒的傷害。

告訴他們用藥知識、健康常識。

讓他們了解對應症狀該吃什麽藥,該怎麽自我檢測。

前天,衛健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從明年1月8日起,對新冠感染實施“乙類乙管”。

雖然政策的再度調整,意味著三年的防疫終於走進尾聲。

可我們跟病毒最關鍵的一戰,尚未到來。

農村感染這一仗,很硬、很難、很關鍵,但卻在劫難逃。

趁著還有時間,我們一定要提前行動。

還是那句話,不要讓城市裏發生過的教訓,在農村又一次上演。

希望這個春節,多點喜慶祥和,少點悲痛哀鳴。

 


作者: 王耳朵

==============================

推薦一篇博文:

“謠言與死亡,誰先來臨”第一名博的拉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