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7號夜裏寫完,大概就不會再寫,沒想到這麽快就有了接著寫點啥的念頭。這會兒正在等醫生過來做新一輪的核酸,剛拿了防護服,在等開工的消息,就隨便寫寫。
一、
之前和居委會報了那幾戶老人家的情況,得到了會專門電話溝通的反饋,還算放心。同組的誌願者姑娘也特意來問。
7號白天,小區裏發了些物資,這是4月1號之後第一次發。不過,不是按戶送來,街道直接給小區發了60份(包括萵筍、土豆、蘿卜、菠蘿,看信息是雲南來的物資),需要誌願者自己拆分,重新分配。
這一天,原本送快遞的小分隊也漸漸吃力,開始想辦法增加人手。
當天晚上,有了要停團購的說法。屬於同一個居委會的隔壁小區,發布了規範團購的通知,提出“各類物資團購層出不窮,部分團購供應商資質不明、團長身份不明,對社區整體的防控形式形成不良隱患”,需要“先備案後發團”“團長負責製”,要求了許多備案材料。
8號早上,居委會的負責人在群裏說,停止團購。這一天有一點兵荒馬亂的味道。新的團購暫時停止,而此前團成了的物資都還沒有送到,不斷有人催問。而負責幫忙的誌願者,能要到的答複也隻是,單子太多了,司機現在送不過來,沒法給出準確的到達時間。
8號這天,大概是做誌願者以來最忙碌最疲憊的一天。原本說是要做核酸,早上6點,居委會發消息說做抗原,要求9點半之前出結果。我們樓是封控樓,前幾天收到通知讓我不出門,待在家,這一天也收到消息,說能不能幫忙發樓裏的抗原試劑。洗了把臉,飯也沒吃,就下樓開始幹活。
我們似乎始終沒有建立一個清楚的抗原自測上報方式。目前做抗原都還是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先發放試劑,敲門告知,要求馬上檢測,檢測完將試劑放進回收袋,再放到自家門口,誌願者在外麵看結果確認。樓裏的老年人太多,雖然已經建了微信群,但很多人都無法觸達,群裏日常回消息的人很有限。測完拍照微信上傳這種方式,可能並不合適。(何況很多人都需要狂敲門、喊幾零幾才會有回音。)
許多人並不會安心等著不出門。樓道裏有腳步聲了,就要開個門看一眼,互相通告,“來了來了”。經常能聽見有的住戶打開家門,站在門口隔著樓道聊天。即便通知了將結果放在門口,也有人會等誌願者來了,打開家門捏著結果讓誌願者過去看。
一戶戶發完,一戶戶確認完結果,名單清理完畢。
二、
此時又來了物資。問了下居委會,暫時還沒發到我們這邊,要先等試劑結果點清楚再發。於是想先回去歇一下。剛走到樓梯口,一戶大爺打開門:“你怎麽上來了?等下要發東西的。”
他肯定也沒有什麽別的意思,但有那麽五秒,我心裏還是大喊:草,好累啊,我想歇會。
發物資,這次又要分。一個大包,裏麵是幾種青菜,一捆黃瓜,一些杏鮑菇和一打雞蛋。但物資也不是按戶或人數分配,一層樓隻有一份,需要同層的幾戶分。剛收到消息的時候我腦子裏自動開始盤:這得怎麽分,每層戶數人數都不一樣,會不會有衝突,怎麽辦,萬一誰要啥又挑挑揀揀怎麽辦。但很快又覺得一個人沒法想那麽多。於是先把頂樓的送了上去,敲門說了情況,三家人都回說沒事沒事,放下就好,我們自己來分,不麻煩你。
下樓去拿另外樓層的物資,此時又有人跑出門,差點自己把樓下的物資拿走。趕快攔住。
另外幾層的分配也都順利,鄰居們自己在門口溝通,戴著手套拿著塑料袋來處理分配的事情。此前叫住我的同一個大爺,和我住同一層,他直接說,小姑娘我們不缺,你們先拿,剩下的給我們就好。
兩件事做完,脫掉防護裝備(隻有藍色罩衣,沒有防護服了,不過口罩手套麵罩都齊全),用酒精自己消殺,回到家裏已經快十一點。沒吃早飯,一直爬樓外加實在不算透氣的N95,啃了兩塊巧克力緩了緩。
吃完午飯又發了一次物資。這回是從貴州來到,有大袋的酸菜。
三、
下午和同事們視頻連線,這種時候能見到大家真是好大的安慰,大家好好哦好可愛嗚嗚嗚嗚。
本想著下午、晚上還可以工作。手上正好有個很喜歡的新選題,還在啃原文書稿,琢磨選題單怎麽弄。剛開工,又收到消息,晚上要再做一次抗原。(到底為什麽一天之內做兩次,我不理解)
於是又出門,套衣服,再來一遍。晚上樓道裏光線差,感應燈時靈時不靈,全靠手機手電筒。這回也沒人來幫手,一個人搞全樓,硬著頭皮上了。
沒想到不是個平安夜。之前“有問題”的那戶,家裏的女兒,腿腳不便,之前連核酸都不能出門做的,明晃晃的兩條線。這回抗原顯示陽性。還有一位,直接打開家門朝我走過來,手裏拿著試劑往前湊:這是什麽情況啊?我一直在家裏的,都沒出門。怎麽會這樣呢?
冷不丁看到淺淺的第二條杠,我腦子一懵,反應過來趕快喊你進屋進屋進屋,不要出門。
上報完結果,顯示陽性的試劑無人處理,隻能讓他們自己拿著。(理論上應該作為醫療廢棄物處理的,但是無人來管。)
又一次給自己消殺,瘋狂噴了大半瓶酒精,回家立刻洗頭洗澡,倒消毒水洗衣服。
四、
小區群裏時不時有人詢問團購物資的進展。有人說家裏什麽東西沒了,有人互相幫忙,互相安慰。有孩子的家庭開始紙尿褲共享。還有手藝人提供饅頭代加工服務。給一袋麵粉,還你十幾個大饅頭,可做紅糖版。
隔壁樓的小哥,拿出很久沒彈的吉他,在家裏對著窗戶外麵,自彈自唱《晴天》。群裏還有人點歌。
樓上大叔看見有的小區組織陽台唱歌,也想搞一波,提議的曲目很有趣,《國際歌》《紅日》,最後還是作罷,小區裏老年人這麽多,要被吵死啦。
聊著聊著,還有些“土生土長”的小區人開始回憶這個小區的曆史。
以前這個“村”非常大,麵積比現在大許多,隔壁的幾個新小區,甚至河對岸的一些地方,都是這個“村”的。都是弄堂房子。某某樓盤的位置原來是學校,某某小區那一片以前是某某號。為什麽我們在A路上,地圖上登記的門牌地址卻是B路。現在僅剩的兩排樓,是原來樓層最高,最好的房子。
有人說:“小學我周邊弄堂裏的同學,都會到我家來做作業,看著高陽台,六樓走廊都排滿了小朋友。”“隔壁爺爺奶奶都會把零食水果發給我們吃,一份新聞晚報,一個樓層傳閱著看。”
五、
看到網上的很多互助文檔,社區經驗。覺得很棒,但也同時感覺不同地方情況差異太大,人手有限的話很難做得足夠周全。
向來作息不算健康,最近倒是不得不早睡早起。等下又要核酸。今天換了新的二維碼係統。
和居委說了,一會兒做核酸如果樓裏隻有我一個人,怕是不夠。要叫門,維持秩序,還要對名單。不知道接下來如何安排,但願有人來幫忙。
作者: 她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