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任何個人與時代迎頭相撞,都將粉身碎骨

(2021-06-29 19:12:01) 下一個

最近幾年的中國經濟,每年風都在變,尤其是房地產行業。大概也不過就是5年的時間,“貨幣化棚改”的叫囂已經退縮到曆史的角落裏麵,盯著那些三四五六線城市永遠賣不掉的房子,變為陣陣陰惻惻的笑聲。
 
去年下半年,國家出台地產行業監管的三條紅線,疊加金融行業的兩條紅線,造富運動一個個破滅;曾經的一張張圖紙走天遍下,如今個個爭當勞模。

彼時,人們對李嘉誠投來歆羨的目光。因為老李一不蒙眼,二不狂奔;老李憑著“自有資金”和“商業租賃”兩大利器縱橫香江,自然也引來無數內地企業家趨之若鶩;甚至這包括了內地民眾。 從這個意義上講,李嘉誠在那些年多少還充當了一段時間的內地公知,什麽“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之類,也算是開啟了一波民智。終歸,人們看到的是李嘉誠的賺錢模式,兩個字足以概括:收租。
 
直到2021年,一個詞語被互聯網青年們發明出來,它叫做:——躺平。 人們忽然發現,收租這個市場的風,也開始有點不對勁了。

事實上早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人發現,風在變。這個人就叫潘石屹。 

掘金海南

從某種意義上講,潘石屹就是中國版的李嘉誠,因為他的賺錢模式與李嘉誠非常相似。 中國企業家之所以幸運,就在於,一河之隔的香港,和自己同文同種,總能找到比自己早發跡了幾十年的成功案例,供自己copy的模板——更重要的是,這些“模板”大多數都還活著,運氣好還可以去跟他們聊聊。

1987年,潘石屹從廊坊石油部管道局做了三年公務員,隨後辭職。當時的李嘉誠在香港早已經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積累,而且房子越建越順,越建越多,從北角到沙田,從紅磡到天水圍……

李嘉誠的第一桶金來自20世紀60年代的長江塑膠花廠。但是,李嘉誠賺到第一桶金之後,便遇上了70年代石油危機,以及隨之而來恐怖的全球性滯脹;1973年香港故事崩盤,無數人傾家蕩產;隨後,由於能源短缺,港英政府被迫於1974年實施了“燈火管製”…… 正是有了對那次危機肆虐的警惕,李嘉誠幾乎從來不用銀行的錢,做任何事都是用自有資金。如果沒有70年代的滯脹以及隨之而來的加息,港資房企恐怕也極有可能走向高負債高杠杆高周轉的模式上去。
 
但是港資房企畢竟沒有。在這個節點上,香港與內地房地產行業的模式,走出了兩條不同路子。
 
1. “三高模式”——高杠杆高負債高周轉,主打企業是2017年港股市場上的地產三劍客。

2. “自有模式”——用自己的資金買地蓋房子,主打企業恐怕就是潘石屹的SOHO了。

毫無疑問,潘石屹的第一桶金來自對海南房地產泡沫的投機。 按照現在人的講法,潘石屹在那場泡沫中成功“逃頂”,正是因為當時看了1992年海口市規劃局流出的一組數據——當時海口市人口總數30萬,而人均住房麵積已經高達50平米。
 
真相是否如此不得而知,畢竟彼時港藉“愛國”企業家幾乎已經悉數到內地投資,並且主打的地域就是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這些活躍在地產界的大佬們喝個茶、吹個水,何時進場、何時走,確認個眼神,就明白了。 所以,那次海南泡沫被割的,說到底還是韭菜。大佬吃飯,你就是大佬的飯。

急流勇退

拿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潘石屹回到北京,當時在地產圈已經小有名氣,遇見了他生命中的真命龍女——張欣。 這位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經濟學碩士,畢業後進入國際投行高盛和旅行家集團工作的華爾街女金融家,與潘石屹一見鍾情;隻談了4天戀愛就以閃電般的速度結婚。 在張欣的幫助下,潘石屹脫離萬通,自立門戶,夫妻合夥創辦紅石實業。這就是後來的SOHO中國。 夫妻搭配,幹活不累,這家公司迅速做成了中國第一代地產巨頭。在SOHO中國,張欣負責建築藝術、空間設計;潘石屹則負責商業和處理政府關係。
 
千禧年之後,SOHO中國在商業地產領域完全是“前衛、現代、高大上”的代名詞。銀河SOHO、望京SOHO,張欣把關下的建築成了北京上海的典型地標,並在國際上屢獲大獎。 SOHO中國之所以牛,離不開潘石屹的人脈和經驗,但張欣的美學與藝術創造力更加功不可沒。 SOHO中國雖然在建築藝術上鶴立雞群;在商業上也是非常牛逼的,SOHO把旗下的寫字樓像賣住宅一樣散賣出去,創造了驚人的利潤。
 
2007年SOHO中國赴港上市,“中國最大甲級寫字樓開發商”創下“亞洲最大商業地產IPO”,一時風光無兩。 2012年對於SOHO中國來講是高光的一年。那年業內銷售額最高的萬科營收破千億,淨利潤為125.5億元;同一年,SOHO中國營收隻有161.43億元,淨利潤卻高達105.85億元。 同樣也就是這個2012年,潘石屹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不賣房了。這一年是電影裏麵預測的世界末日之年。然而世界末日沒有來,倫敦第三次舉辦奧運會,奧巴馬繼任美國總統。

那麽問題來了:不賣房,那吃什麽?答:當包租公。 2012年,SOHO中國宣布從銷售向自持物業轉型,將戰略重點放在租賃業務。截至這一刻,潘石屹仍然沿著他的“香港模板”——李嘉誠的思路,經營自己的房地產事業。
 
但是後麵發生的事情有點令人看不懂:
 
當包租公第二年,潘石屹把上海靜安廣場和海倫廣場的地產賣給了金融街控股:這隻是個開始。 此後6年間,SOHO中國累計出售資產超過370億元。巔峰時刻的2017年,SOHO中國曾在10天之內賣出了上海虹口SOHO等3個項目。2019年,更要打包出售總價值80億美元的“八大金剛”。 地賣得差不多了,潘石屹開始“賣公司”。剛剛過去的周三,SOHO中國完成了創立以來最大的資本交易——黑石以30.5億美元收購SOHO中國91%的股份。潘石屹夫婦一次性套現142.8億港元,隻保留9%的股份。 

城頭變幻

至此,望京SOHO仍在北京高高聳立,向往來膜拜者講述著京城的風水故事,然而它的主人已經不再是潘石屹——城頭變幻大王旗。 放棄了“賣房”模式轉而經營“租房”生意的SOHO中國,業務開始“一瀉千裏”。
 
2013年,SOHO中國的營收為146億元,到2018年已經萎縮到17.21億元,不足巔峰時刻2012年的八分之一。 2018當年的淨利潤僅為17.21億元——然而就這,還有大部分是靠出賣資產而來。公司的租金回報率隻有3%,不及銀行貸款利息,核心業務是虧損的。到2020年,SOHO中國的淨利潤僅剩5.4億元...... SOHO中國這一路低走的原因,不難理解。
 
中國經濟的巨輪駛過“劉易斯拐點”,經濟增長速度逐年放緩,而各大城市核心地段的租售比漲不動了。 這個時候,對於房地產市場而言,尋找周圍的高附加值與高ARPU值生意,是大勢所趨。物業是其中之一。即便是商業地產,也開始在精細化管理的邏輯上下功夫。事實上,此時的房地產行業已經短兵相接了。 但潘石屹,也許並不想繼續參與這場紅海搏鬥——他求的是功成身退。

2012年之後,主流房地產市場逐漸開始陷入了“三高模式”——無論是建房者還是買房者,都如過江之鯽,投身於一場史無前例的“超級加杠杆”的遊戲之中。 底層邏輯是很簡單的,全球所有國家都在大放水,利率貼地爬行,沒有什麽比借錢賣房子更劃算的生意,沒有什麽比借錢買房子更靠譜的投資。 於是就這樣,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終於在買賣雙高的模式蒙眼狂奔了五六年之後,終於長成了金融體係末端最肥大的一顆腫瘤——就在前不久,央行多位高管集體發聲,房地產是中國經濟最大的灰犀牛......
 
2017年房住不炒;2020年三條紅線;到2021年先是各地嚴查經營貸入市,又有深圳市七部委聯合重拳打擊炒房機構“深房理”一劍封喉…… “三高賣房”模式證偽了,那麽租賃模式呢?從“房住不炒”以來,租賃模式成了新的政治正確,於是開始了一輪輪的蒙眼狂奔……直到近期蛋殼爆雷,算是給這場隱蔽的鬧劇畫上了終止符。 當下2021年盛夏之際,房地產這個市場的風,卻已經越來越凜冽,寒意透骨。 

時代潮落

2015年,李嘉誠的長和資本帝國完成了世人矚目的“世紀大遷冊”,並將實際控製人切換為他的長子李澤钜——自己退居幕後做“太上皇”。人們將其比作李嘉誠的敦刻爾克。3年後,2018年,李嘉誠正式退休。

事實上,早在這之前10年,潘石屹就不動聲色完成了自己的敦刻爾克。2005年,潘石屹通過境外換股操作,將自己手上的SOHO中國股份轉移到他的妻子張欣手中。對於這位身為華爾街精英,但對建築藝術有著極致追求的妻子,潘石屹可謂愛得深沉。
 
這倒是讓我想起了描述諸葛亮的一句詩: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
 
回看潘石屹這十年來的操作,其實並不是模式的轉型,而是以一種極其穩健的步伐,退出房地產市場。當然,這十年間,其他地產大佬也在退,盡管步態不同,心誌各異——有的去造車,有的當勞模,有的去搞環保,有的去當人民公仆……

有人說潘石屹這次賣給黑石,又是一次成功的逃頂,堪比早年間在海南的落袋為安。在我看來,早年在海南的經曆,無非使老潘堅信一個古老的道理:是泡沫,遲早會破裂。

但是,放在當下,這句話是蒼白的。也許對於潘石屹內心深處而言,更深層的憂慮,恐怕是另一句話:任何個人與時代迎頭相撞,都將粉身碎骨。

 

 

作者: 一凡人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