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數據記錄

故事是曆史的演義,邏輯是曆史的抽象,故事與邏輯的統一,是曆史故事的解的最大可能
正文

重讀華夏經典2:華夏經典如何讀 中

(2021-01-09 06:45:36) 下一個

從生命演化的角度看,生命長青是基於生命的DNA傳承和社會認知傳承的,對此本博在曆史是什麽2:穿透生命的迷霧中做過詳細的敘述。華夏傳統曆來重視生命的DNA傳承和社會認知傳承,對此有不孝以無後為大和照汗青的觀點以做對應。太多現代人帶著自以為的想法去理解上麵兩個“封建腐朽”的觀點,尤其是照汗青,以點燃自己生命去照汗青的做法是絕大多數現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因為太多現代人沒能去理解生命是如何演化的,或者是沒能去理解什麽是生命。現代人的認知是局部的,離散的,割裂的,而照汗青需要站在生命演化的社會認知傳承中去理解,需要站在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角度去理解,才能感知其中的意義。本博認為解讀華夏經典應該站在生命演化的角度,以華夏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對其做整體係統的把握。

易經,以天地人的陰陽流轉去演繹華夏文明的生生不息,天地人的陰陽流轉是理論上對生生不息的係統整體的總體把握,而在現實生活中又該如何去具體的把握生生不息呢?華夏文明的生生不息,在現實中表象為華夏人DNA傳承的不息和華夏社會認知傳承的不息,在儒家經典中分別有孝和仁、智、勇去對應生命的DNA傳承和社會認知傳承。

孝,是祖先崇拜和敬祖在華夏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展現,是為了生命的DNA傳承的,是華夏文化的精華所在,絕不是近代以及現代那些無智的小知識分子所理解的封建糟粕。孝,是華夏人站在生命演化的角度,是在現實生活中對生命的DNA傳承的具體把握。在人類還沒能實現生命的多態前,人類還沒能脫離DNA傳承的束縛前,孝在現實生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現實意義,因為孝是為了生命的DNA傳承並能支撐生命的DNA傳承,這也是為何孔子對孝高度重視,論語中關於孝的對答有十多條記述。當然孔子對孝的理解不是有子所謂的孝悌者不犯上作亂的錯解,有子的錯解就是家天下政治對論語的誤解錯解。包括曾子對孔子的一以貫之僅理解為忠恕而已,這說明孔子的那些弟子很多時候也不能準確把握其一以貫之的思想。一者,在孔子那裏就是生命之演化,就是文明之生生不息。

以仁、智、勇為德的君子,是要去繼承和傳承華夏社會認知的。易經中的君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以及中庸的首句,三者是相通的,均以學和習的方式去繼承和傳承華夏社會認知,讓華夏社會認知生生不息的以迭代而進化,層層遞進的去弘遠以廣播,最後推進到“和而不同”的、“人不知而不慍”的大同世界。在此,生生不息有兩層含義:其一是繼承和傳承的不絕,由內而外,由近及遠的廣播四方;其二是繼承和傳承的不斷升遷,由低到高,由小及大,由淺入深的格物致知而化育萬物。

孝和仁、智、勇是儒家對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傳承的具體把握。道不遠人,不可須臾離也,說明儒家的道要存在於現實的生活中,要在現實的生活中去實際把握。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它們都是具體的,可傳承的,能把握的,能與時俱進的,會隨著生活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的,不是抽象的僵化的理論教條。

基於生命的DNA傳承和社會認知傳承的生生不息,華夏文明得以生生不息。華夏經典中不僅有對生命演化進程的理論上的總體把握,也有對生命演化進程中的現實的具體把握,還有關於生命演化進程的終極理念:“道,不同,不相”的、“和而不同”的大同,即便人類將來達到了生命的多態,脫離了DNA傳承的束縛,還是需要世界大同的理念。本博理解的生命演化的終極也應該是“道,不同,不相”的、“和而不同”的大同。

華夏經典,是站在生命演化進程中以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高度去立論的。華夏文明的生生不息,就是生命演化進程的現實演繹,最令人讚歎的是生命的DNA傳承和社會認知傳承在華夏經典那裏得到融合而統一,兩者融洽而相互促進,沒有任何裂痕。華夏經典,相比西方文化有著根本不同的視角。無論是理論上的總體把握還是現實中的具體把握,華夏經典都堪稱是人類文明中的典範之經典。

悲劇的是,從生命演化角度而來的生生不息的華夏文化沒能被後人準確的解讀。在書籍書寫困難以及知識傳承困難的西漢前,很多古書籍沒能得到保護而導致傳承的斷絕,秦始皇焚書更是導致現在能看到的很多古書籍是西漢時憑人的記憶默寫出來的,在內容和篇幅的次序上應該會有改動或者漏記,這些內容上的變動或多或少會影響對經典的準確把握。另外,對華夏經典的理解和把握也會因人而異,和而不同,但對經典精神的總體把握不該有如此大的偏差。後人對經典的解讀往往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會陷入到具體的細節中而割裂經典的總體精神,或是基於此沒能在總體上把握經典之神韻。

 

本文原創版權歸本博和曆史數據記錄所有,歡迎轉載,嚴禁抄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