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物的認識需要理性的參與,但理性的有效性的邊界在哪裏?康德認為如果不對理性的有效性的邊界加以限製,理性就會越界從而導致謬誤。因為理性具有無限推演的習性,理性會從一個點出發而趨向無限,但現實不是數學,現實中理性的無限推演會超出其有效的範圍從而走向其反麵:產生謬誤。簡單的類比比如,a: 有了蛋才能孵化出小雞,所以蛋比雞先存在,先有蛋後有雞;b: 有了雞才能生出蛋,所以雞比蛋先存在,先有雞後有蛋。理性的推演,a的先有蛋和b的先有雞能同時成立,即康德所謂的二律背反:理性的無限推演會導致理性走向其反麵,從而導致兩個相反的結論能同時存在。因此,康德認為必須要對理性加以批判性的考察,框定理性的界限。
理性合法性的界限需要限定,但限定它的條件是什麽?康德認為是經驗,理性的運用必須被限定在人的經驗範圍內。如果理性的運用超出了人的經驗範圍,那理性的可靠性就沒了保證。對於以往的形而上學,康德認為其問題就出在沒有對理性加以批判性的限定,誤用了理性的範圍。比如對於世界的本源問題,使用理性去追問世界本源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而本源問題是超出經驗範圍的,因此理性在本源問題上的運用就是非法的。類比雞生蛋和蛋生雞的問題,理性對雞和蛋的本源追問會陷入二律背反的境地。
於此,康德對唯理論的理性加以批判性的考察,指出理性的合法界限:理性的運用需要在經驗的範圍內,理性超出經驗範圍的運用是非法的。
對於唯經驗論的主觀經驗,同樣需要考察。唯經驗論認為知識來源於經驗,但人的經驗從何而來?如果沒有概念的介入,人如何能獲得經驗?比如對於三角形,如果沒有三角形的概念如何去經驗出三角形?再深一層,比如某物和某物“很像”,這個“很像”是如何經驗出來的?是需要先有“像”的概念,才能經驗出某物和某物“像”,否則無法判定兩者像不像。
為了應對懷疑論者否定知識的客觀普遍以及必然性,康德再次展現大神的手段,將物分為物自身和物對人所呈現的現象:人僅能認知物對人所呈現的現象,而物自身是不能被認知的。而人對現象的認知,其客觀普遍必然性依靠先天直觀和先驗邏輯去賦予。一句話,知識的客觀普遍必然的確定性是人建構的。先天直觀和先驗邏輯後續再述。
康德通過對理性的批判框定了理性運用的合法界限,同時又指明經驗的產生需要概念的介入,於此調和了唯理論和唯經驗論。在此基礎上,康德開啟了先驗哲學以展開對懷疑論的討伐。
康德提出的物自體不可知論,將西哲的境界拉到了悟空的邊緣。康德前,西哲的境界一直在色的範圍內徘徊,康德將西哲的境界提升到了色即是空的境界。康德後,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再進一步,直抵生命的本相,另辟蹊徑地走向唯識學。
本文原創版權歸本博客和曆史數據記錄所有,歡迎轉載,嚴禁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