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數據記錄

故事是曆史的演義,邏輯是曆史的抽象,故事與邏輯的統一,是曆史故事的解的最大可能
正文

重讀華夏經典:論語9

(2021-07-04 05:42:58) 下一個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敬鬼神而遠之,流傳甚廣甚遠。上麵三句孔夫子對於鬼神的看法和態度,與前麵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是一脈相承的。對於鬼神,孔夫子不言先驗的存在與否,不言信與否,不言靈驗與否,而言敬而遠之。再進一步,孔夫子言行合一,鬼神之言不能知不能行,非鬼神之言亦不能知不能行,這才言敬而遠之。

今人論鬼神,隻言信與否。鬼神,超越了人的經驗,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超越了知性的界限,屬於信仰的範圍,因此隻能言信與否。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跟康德的鬼神超越知性界限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但孔夫子比康德走的更遠,不言信與否,隻言敬而遠之。

對於鬼神之論,當你穿越生命的迷霧,參透生命演化的本相後,你對鬼神之論就會超越敬而遠之:神不是不可思議,而是生命演化的必達階段,是生命演化到多態時的某種生命形態。當生命演化到多態時,目前人對神的種種理解會在那時變成現實的實現。

神與靈魂之說,隻是超越了目前人類經驗的界限,隨著人類探索腳步的前進,終究會觸及到神與靈魂的領域,隻是到那時候對此已經不在不可思議,而是觸手可及的習以為然。因為當生命演化到多態時,神與靈魂已經進入可知可行的範圍。

孔夫子以學而時習之而達天命之無限,當然其已經參透生命的本相,因此孔夫子才能比康德走的更遠,不言信與否,而言敬而遠之。因為孔夫子的言行合一限製其隻能言到敬而遠之。

康德是大德大哲,但其實沒能參透生命演化的本相,或許是其對理性認知界限的限製同時也限製了其思維的無限展開。

 

本文原創版權歸本博客和曆史數據記錄所有,歡迎轉載,嚴禁抄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