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道的魅力

道成了肉身,豐豐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魅力四射,令我折服
個人資料
正文

風起時,如鷹再次展翅上騰 /向京宜(92級化學係)

(2022-10-12 18:28:05) 下一個

風起時,如鷹再次展翅上騰

/向京宜(92級化學係)

時光荏苒,光陰如昨。轉眼間離開燕園已經二十年了。2017年7月暑期的時候,回校參加了畢業二十周年的聚會,這次聖誕節假期北美的同學又有佛羅裏達的遊輪聚會。此刻落筆的開始,是在從舊金山飛往香港的飛機上,我願意以文字形式和大家分享生命中的幾個片段,也再次數算神的奇妙恩典。

神透過小小圖書館向我說話

我決誌信主是在讀研究生期間。於我而言,夫人的影響是起因或第一推動力。1997年大學畢業後我們一同申請到了位於紐約長島的石溪大學(SUNY at Stony Brook),開始攻讀博士學位。夫人在北大求學期間已經接受了基督信仰,有美好的見證。到美國後,她就開始尋找附近的教會和團契。我當時的態度是不反對,也會陪她一起前往。

教會的林洵牧師非常和藹,弟兄姐妹也都謙和友好,在他們當中感覺很溫暖。但很長的時間裏,我一直不願意參加教會的主日崇拜,因為心裏並沒有接受基督信仰。一個常見的場景是,主日大家都在教會大堂敬拜,我則在隔壁房間幫大家燒茶水,再用巨大的電飯煲做上20-30杯米分量的米飯,以備大家之後的聚餐。有一點可以小小誇口一下,受過分析化學訓練的我,對於大鍋飯的米量和水量倒是控製得恰到好處。然而對於講道、唱詩,我都沒有興趣。

很慶幸當時沒有智能手機可以打發時間,百無聊賴的我很快發現了一個角落:教會圖書館。我們聚會的場地是租用一個美國教會的,也被準許在孩童照顧室順著一麵牆放了幾排書架,書架上擺放了不少中文的聖經書籍。1998-1999年的周日時間裏,我翻閱了架上幾乎所有書籍。其中印象很深刻的一本書是筆名為微言的弟兄所寫的《科學與信仰》。

對於在中國經曆了完整的小學到大學教育的我來說,接受基督信仰會經曆世界觀與人生觀的重塑,曆史與文化傳統的衝擊。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把科學當作主義因而排斥信仰、把基督信仰與中國傳統文化對立,是兩個大的障礙。但與此同時,我也很清楚地知道,從小被灌輸的唯物史觀與現實生活更是脫節,並不能解決心裏的空虛感,幫助我安身立命。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裏,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19-20)神通過教會團契的弟兄姐妹,借著小小的圖書館向我說話,填補我心中那個空洞。也感謝牧師允許我那麽長的時間躲避主日崇拜,“宅”在圖書館的角落裏。不知不覺間,以前困擾我的很多問題都慢慢解決了,對於福音也經曆了從抗拒到猶疑到追求乃至接受的過程。

在世界觀方麵,我慢慢經曆了從無神論到不可知論到接受上帝創造的過程。同時,我也看到近現代科學在西歐和美洲取得了巨大進展後,其中泛起的無神論思想在蘇俄與中國傳播,並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過程。科學作為認識自然現象的工具也同時被拔高到科學主義的高度,以作為宗教信仰或所謂迷信的對立麵。然而,科學主義本身既不科學,也不是什麽主義,應該還給科學本來的麵目——科學是研究物質世界的工具或方法論。

恩典的記號:人車毫發無傷

作為一名從事化學及生命科學的學者來說,既能讚美造物主所創造的世界,又能夠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它,這是何等美妙,何等幸運!

1999年的冬天,我受洗歸入主的名下。還記得當時的一個細節,洗禮時全身要浸入水中,不巧洗禮那天加熱裝置出了故障,直到現在仍記得那體外的涼水與心中的熱忱交織在一起的感受。

在紐約長島成為基督徒後,我周五常常參加石溪學生活動中心校園團契的聚會。在那些來自大陸、港台及美國本地各種不同背景的朋友身上,我看到了弟兄姐妹如雲彩般美好的見證,而且每一片雲彩都有自己獨特的形狀和色彩。

2002年下半年,我和夫人博士畢業。在同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研究之前,我們決定去和美國東部的幾位朋友道別。結束最後一站拜訪,晚飯後回程,我們開車到耶魯大學附近時,雨下得突然大了起來,雨刷開到最大還是看不太清路,路燈也昏昏暗暗。

當時汽車處在兩條車道的左車道(快速車道)上,我們突然見到正前方有一輛汽車,距離已經很近了。我是司機,頭腦裏第一反應就是猛踩刹車,希望能避免追尾。大雨中刹車沒有平時那麽管用,然後就是“砰”的一聲,很大的震蕩。

當我和夫人回過神來,已經在右車道上了,車輛還在向前行進中,好像沒有什麽異常。驚魂未定的我們,趕緊在臨時停車處停下來檢查,兩人都沒受傷。我下車後在雨中圍著汽車轉了幾圈,卻沒發現任何碰撞的痕跡,人和車毫發無傷,感覺就如同車輛在最後關頭被直接平移到了右車道。

我和太太作了簡短的禱告,從後怕的情緒中平靜下來後,一路順利回到家中。這個雨夜中的神跡,是神給我這個自詡理性其實小信的人,一個明白的恩典記號。

惜別燕園廿載,歸來仍是少年

搬到舊金山灣區後,抱著一顆單純感恩的心,我們開始在伯克利(Berkeley)附近尋找合適的團契和教會,希望能夠有事奉機會,把福音傳給更多和我們背景相似的學生學者。

很快的,我們就得知好幾位當時在斯坦福的大學同學,包括唐維平夫婦、蔣春暉夫婦、孔敬等都已經是基督徒,周日大家居然能夠在聖馬特奧的同一個教會一起敬拜神,後來還有何寧的加入。真是體會到了神奇妙的引領!

我們也順利開始在伯克利校園6年多的事奉,結識了很多華人學生、學者,同工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團契中的各種需要對於同工是很好的鍛煉,帶領查經幫助我們對神的話語和心意有更多的揣摩,同時養成靈修的習慣;周末聚會時音樂方麵的需要,讓我重拾吉他作為伴奏的樂器,在現在的教會中也能夠以此和同工搭配。

在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上看,自民國以來校園福音事工從未間斷。從最早期的教會大學,如原址在現在燕園的燕京大學、協和醫學院、華西醫學院等,之後各大學福音事工的展開,20世紀下半葉台灣校園事工的發展,改革開放後的大陸留學生福音事工,一直有神的引領和保守,中間有很多奇妙的見證。

2007年舊金山灣區四個學生團契的秋令福音營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主辦,當時我是伯克利團契的負責同工。在此前不久,我的博士後導師因腦溢血突然去世,我正在實驗室收尾和尋找新工作的過程中。幾個月的營會籌備,讓我深深體會到,其實在那些繁瑣的細節麵前,在身心的疲憊中,人憑著血氣的愛心和熱情都很有限。唯有信靠主的大能與大愛,才能在其中完成信心與愛心的操練。

事奉中另一大的收獲是拓寬了視野。在主裏事奉的一個果效是將我們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如同風將鷹推到高空,從而能以超越的心態、更高處的眼光看待地上的人事物。人的一生起起伏伏,在低穀中,神的杖和杆都安慰我們;同樣的,祂也會用我們曾登臨過的高山,提醒我們在祂裏麵可以達到的高度與眼界,不要灰心。

“惜別燕園廿載,歸來仍是少年。”這是我返回燕園參加畢業20周年聚會時的感想。“仍是少年”,一方麵是懷舊,仿佛回到大學時代;另一方麵,同學們都已步入中年,壓力山大,希望我們能一直保有少年人的心態,滿有盼望。

正如《詩篇》90章10-12節裏說到的,“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求禰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令人倍加感恩的是,在北大92級化學係的156位同學中,至少已有十幾位成為基督徒,因著一樣的信仰成為主內的弟兄姐妹,成為新造的“少年人”。在神的恩典之中,如鷹再次展翅上騰!

作者簡介

向京宜,出生於湖北。1992-1997年,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本科,1999年於紐約長島以琳浸信會受洗,現居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

最喜愛經文:”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90:10,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