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中原
野爺 著
第一章 板蕩末世 義起蕭牆
有晉一代,在中國曆史上向來是令人汗顏而難堪的歲月。那年代朝政大壞,國土慘遭瓜分,百姓流離失所,數以百萬計人民被迫拋棄家園南遷讓出土地予入侵外族,史稱衣冠南渡,其過程中死於戰火饑饉之人不計其數。而這史無前例的災難皆始於西晉末年,其時政局動蕩,中國在經曆漢末以至三國冗長爭戰之後,終有司馬家族一統天下,短暫結束群雄之間了無止境的戰亂。然而好景不長,西晉司馬治世無道,政令苛酷荒謬,高官貴族荒淫無度,小民百姓徘徊水火。短短幾十年間,民怨高漲,各地諸侯以此為口實各征民兵,或互相侵伐,或與朝廷相抗衡,而當時盤踞中原四周的各部外族,因晉室積弱,內患頻仍,也都乘勢興兵作亂。
當時各外族漢化程度不一,鄰中土而居者在漢時便與中原官民頗有往來,更於三國曹魏時期在各路漢人豪雄催逼利誘下,加入中原混亂戰局。相較之下,相距遙遠而從未與漢人有所接觸者也大有人在。
當時勢力較大的胡人共有五支,分別是陝地以西的氐人,洛陽西北並州一帶的匈奴,並州東方與匈奴相交界的羯人,在益州川地的羌人,以及當時漢化程度最淺,在遼東與北地荒漠草原的鮮卑一族。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人口較少族裔,諸如與漢人早有往來在涼州與中原內陸散居的盧水胡,世居冀州左近的烏桓,遷自朝鮮半島在洛陽城南落地生根的高句麗人,以及在湘川山中隱居的巴人等。
無論親疏遠近,大晉頹敗之勢眾所皆知,自秦漢以來便被摒除在華夏文明之外而被漢人視為化外番夷的各族,有些趁機反叛在大晉周遭稱王建國,勢力更盛的便視此為入侵中原取司馬晉而代之的良機。
在這山雨欲來的飄搖歲月裏,有座荒涼不起眼的小小鎮落,名叫堰口,位處徐州境內壽春城南。此地雖小,在曆史上卻早見慣了大風大浪。徐州自漢末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百年來少有寧日。此地民眾好覽天下事,茶罷酒後,總是席地而坐,縱談古今,博弈世局。為的倒不是得以成為豪強謀士,或是做得朝廷命官,而是為了未雨綢繆,若能早日算得兵災將至,便能即時防範,不過是小民求生之道而已。
這幾百年來的戰亂,也教會了堰口人僅是文韜武略仍是不足自保,軍兵一起,縱有諸葛孔明般的神算也經不起強弓硬弩,兵淹阡陌,因此當地人勇武強悍。戰時聚兵自保,承平時節屯糧練軍,連橫周遭城鎮,合縱各路山匪草莽,派遣青年才俊四出遠行,打探時局,為的是戰禍一起,堰口得免浩劫。
這一日堰口鄉中長老樊槐在家中太師椅上坐著,手中拿著個長煙稈,眯著眼看著門外農地。他皺著眉滿腹思索,一下子沒著意,煙吸得急了,嗆得咳了起來。他搖搖頭,將煙稈子拿開,又心不在焉的將它在茶幾上輕敲,他看著門外孩童踢著草球,一顆心便也隨之上下不著邊際的起伏滾動。
「呣,老爺子可有什麽吩咐?」這突如其來的一聲,嚇得樊槐心中突的一跳。他抬頭一看,卻是老仆人季良,他略帶不悅道:「什麽吩咐?我又沒叫你。」
季良雙眼往上一翻道:「老爺子敲著桌,小的還以為有要事呼喚。」
說罷他將手一擺,仿佛見慣了主子的心不在焉,接著頭慢慢走了出去。樊槐看著自己拿著煙稈的手,歎了口氣,將它往幾上一放。站起身來在房中踱著步。原來那日一早有個在兗州做小吏的年輕漢子呂吉,回到堰口來探視雙親,順道造訪樊槐,與他說了洛陽傳來的最新政局,說是北方各族將興兵南下,朝廷難以調動各路諸侯,不知如何應對,局勢凶險難料。
「難料?有什麽難料?還不就是大軍將至,焦土一片?」
樊槐喃喃歎罵著,推開門向外走去。他放眼四顧,堰口四野平坦,除了幾座小丘之外,無險可守,圍繞城鎮的土牆,大都傾頹。許多地方,甚至是以木籬笆補著的,別說大軍,就算二三十個壯健賊寇,也能輕易攻入。地方上雖有幾個大戶人家,便如自己莊上一般,養著許多食客,其中不乏劍客俠道之流,但戰事一起,又怎能抵擋重甲兵士?他思來想去,隻有一條路可行,那便是在險要之處建一座鄔堡,戰亂一起,將村民牲口聚在堡內,即使擋不住數千大軍,幾百散兵遊勇盡可抵得月餘,靜待外援。
他心中所想鄔堡並非始於魏晉,東漢之始,便星羅棋布於西疆連結胡地州郡。當時也稱鄔壁,是一種四方圍有高牆的小巧堡壘。其時大漢國力漸弱,已遠不若西漢頂盛之時,邊疆遊牧民族時而越境掠奪,朝廷無力邊防,漢境居民設法自保,鄔堡便成為保衛家園的不破鐵城。若所建之處兼有地勢之險,再加上屯糧充足,圍牆堅實,非有重兵,絕難攻破。
這念頭一起,樊槐心中從新燃起些許希望。他曾聽許多遠走他鄉之士講述在邊陲之地,數百勇士如何盤踞堅固鄔堡之中,與數十倍於己的敵軍周旋數月,而敵人終於在耗盡糧援之後退敗。他並非輕信傳聞之人,數百人困守小小鄔堡數月總得吃喝,為何敵軍耗盡糧草而鄔堡內的勇士卻仍有吃有喝?難道在方圓不及一畝地的鄔堡裏打獵不成?這其中大有可疑不實之處。但這畢竟難減他心中興奮之情,他想象著自己仍是十五二十時,領著一群鐵血勇士,在鄔堡中居高臨下狙擊軍臨堡下的蠻兵胡將,是如何豪情壯意!他不經意提起那煙稈,當作是弓弩一般,往一旁樹上射去,可這一下使過了勁,煙稈子真飛了出去,叮的一聲響砸在那樹幹上,稈裏的火星飛濺而出,落了一地。
他趕忙拖起老邁的步伐,半奔半跛的跑到樹下,慌慌張張踏熄落在幹草上的星火。好在終究沒燒了起來。
他歎口氣,拾起煙稈。心中的豪情稍減,腦袋也清醒了一些。他驀然想起鄔堡這主意雖好,畢竟隻是個點子,他手中連一塊磚瓦也無,遑論更要緊的事:戰仗之時,無論大若洛陽城,小至偏鄉鄔堡,一座城池能否守住,要點仍是在地勢。而在堰口,這鄔堡該當建在何處?必當是兵家所言險惡要衝之地,而這要衝卻是在…
樊槐停下腳步,又四處望去。他驚覺自己對軍事布陣所知極少。這建鄔堡第一步便難以跨出。他點點頭,將煙杆往自己腿上一拍,又邁步往前走。不慌不慌,堰口這小小彈丸之地,卻是臥虎藏龍,隻需尋得飽讀兵書之人,選個要衝妙地,建那鄔堡。自己不必擔這心事,鄉中人自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半年不到…
他又停下腳步,錢,這可得要多少錢?他心中默算著鄉中人口,在加上牲口糧草,得足夠,嗯,算他半年吧,那得建多大的鄔堡才容納得下?樊槐於兵書著墨不多,對建房築城卻頗有見地。他掐指一算,立刻便知建起這偌大鄔堡所需金錢與人力絕非堰口一地所能負擔。徐州地界近些年來農作收成欠佳,再加上朝廷收刮,四處強征兵伕,方圓數百裏地都缺錢缺人。
他捏著指頭呆立路中央,心中便如給人潑了桶冷水。隻不過這冷水不但澆熄了他滿腔興奮,也戳破那據堡屈敵大計,更讓他驚覺堰口將城破人亡,危在旦夕。
這時趕牛的少年王二索自土坡上走下來,看著樊老爺子捏著指頭呆站路口,不覺笑了出來。樊槐等到牛走到他身邊,聽到了笑聲,才霍然發現身旁多出了個人。他哼了一聲,佯裝做檢視著手指甲裏的泥灰,信步走了開去。
這一切可沒逃過王二索那雙眼,他嚷著道:「樊老爺子今日怎麽了?還沒跨進酒肆哪,人就先醉了。要不小的找人攙扶著去,還有一裏路哪。」
說罷他將小皮鞭子一抽,趕著牛就跑。樊槐氣得回身便要開罵,卻忽然止住了口,王二索口中那酒肆是堰口左近三十餘裏地最大的一座,名聲卓著,釀造著陳年好酒,伺候著大塊生熟牛肉,南北往來客商,多投於此,也是本地鄉親耆宿聚首談天之地。他有著這麽個好點子,苦無落實之道,這酒肆卻是個絕佳場所,眼下自己已在一箭之遙,何不就近訪友清談,大夥一齊出個主意?
他興高采烈點上煙,指指王二索下坡的背影,嘴裏喃喃罵著這小王八蛋,臉上卻掛著笑,大踏步往酒肆而去。
這壽春城南郊的酒肆自外看來不起眼,自漢末開店至今卻足有百餘年。其間重建三次,皆因戰火。而履毀履建,隻因壽春城南四條大道都匯集在這路口,來往客商必經此地,就算是隆冬時節也有得生意可作。也因為這酒館硬氣,南來北往商旅與本地人便戲稱它作皇爺店,總之是萬壽無疆了。
樊槐尚未踏進酒肆的門,遠遠的在十丈開外就聽得裏頭鬧哄哄的甚是嘈雜。他素來愛熱鬧,今日又有大事礙在心中要尋人傾訴,喜孜孜便加快腳步往店門裏闖入去,一眼便瞥見自己的表侄姚任奇與一名叫丁康的熟識坐在靠門的桌旁,再四下裏看去,雖有的是堰口鄉裏人,卻不是莊稼漢子,便是不熟悉。他略感失望,但姚任奇是個讀書人,頗有見識。丁康雖務農為生,卻也飽讀詩書,於時局頗有見地。便走過去與他們同坐。
兩人見樊老爺子來了,自然也高興。丁康忙不迭說著家裏新添了個姪兒,這話匣子一打開,誰都止不住。樊槐隻得客氣的耐心聽著。心裏卻著實難耐,一個勁隻想著他那鄔堡。
他搔了搔頭,又摸扯著胡須,琢磨如何打斷丁康的話頭,點子還沒想著,丁康忽然住了口。樊槐大喜過望,深怕錯失良機,忙不迭道;「我說二位,可曾聽說過鄔堡這… 」
話未說完,自己卻住了口。他忽然注意到不隻是丁康,整個酒館都靜了下來。而眾人的目光,都朝著客店大門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