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感受科大
姚新(770)
謝謝唐書記的介紹。唐書記讓我來做這個報告,這種報告我從來沒做過,而且,“科教報國五十年”,題目非常大。為了照顧我,他出了一個比較小的題目——《感受科大》。下麵我來講講當年我在科大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粉碎“四人幫”以後,1978年3月份,我們到了合肥,在乘車去科大的路上,發現汽車怎麽一站一站地往前奔,城裏都穿過去了,還往前走呢?會不會走錯了?就這樣一直向前走,走到像是農村的地方,停下來,說這就是科大。下來以後發現,田園風光非常好,和國外的大學一樣,都是在“鄉村”裏,多好啊!進校園一看,有兩個小湖,非常漂亮,現在可能更漂亮了。
我們入學的時候,學校還沒有那麽多房子,來了之後沒地方住,隻好住在圖書館上靠近二教的這邊,本意也許是要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在讀書、學習上。大家看校史都知道,一些非常優秀的人才,都來到科大,曾記得有一年,科大招收了十多個省市的高考狀元。
科大有一個特別的現象,無論老師還是學生,思想都特別開放,敢想敢做。我來講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科大當時招的一個學生叫史豐收,他會速算,在科大作了很多次表演,給他兩個數,不管是多少位,你在黑板上剛寫完,他就算出結果來了。盡管他那個算法現在看起來比較簡單,但在當時很了不起。當時科大就有這個勇氣,覺得這是一個人才,就破格錄取他了,全國各地多少所大學,他們敢嗎?尤其是名牌大學,他們恐怕拍不了這個板。其實他的數學底子還是比較薄的,招來以後,成績不太好,學校派老師專門給他輔導,對他十分關心,希望他在速算方麵有所收獲。第二個例子,就是段元星。此前,他在農村做民辦教師。那時候,他利用自己土製的一些工具,用肉眼去看星星,觀察到新星就向天文台報告。這件事讓科大知道了,馬上破格招進來了。這兩個例子很能說明科大辦學思路,敢想敢幹,並不要求人人都要考第一名。分數很重要,它反映一個人的部分學術能力,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因為考試比不過別人而喪失信心,各人都有特長,特長都很寶貴。
少年班就是科大在77年首創的,除此之外,科大還做過一係列破格的事情。在學製上,科大采取五年製,一進來就上基礎課,我們學數學就花費一年半時間,打下紮實的數學基礎,還學了物理、光學、化學等。而我們真正學計算機,是到了三年級的時候才開始的。根據國家規定,五年畢業生的待遇和四年畢業生的一樣,科大就采取靈活措施,允許四年級學生考研,考上就等可以提前畢業,我們這屆1981年就有人考研,考走了一大批學生,沒考上的,上完一年以後再考。如此就有兩次考研機會,這是科大非常靈活之處。
當初我上科大的時候,頭半年在少年班,是所有人在一起上課,開的課比較少,就是物理課、數學課,數學課也就是學一些基礎的,沒有學微積分,倒是做了不少各式各樣的數學競賽題。老師認真地教,學生拚命地學。現在,有的學校怕學生玩遊戲,其實那個時候我們也玩,隻不過玩的是數學“遊戲”。我在少年班上了半年,到了78級就和78級少年班合到一塊。
大學畢業考研究生時,科大老師的幫助非常大。我記得我們係教微機原理的趙振西老師問我:畢業以後你想幹什麽,要不要繼續學習?要是出來找工作,你想幹什麽?當時我對將來毫無想法。他說:年輕人,你現在要是沒有一點想法將來想幹什麽,你將來是要吃虧的!你幹什麽都可以,找工作也可以,讀書考研究生也可以(當然他沒有說創業,當時沒有這個說法,我想現在他會說想去創業也行。),但是你一定得有個想法。有想法和沒想法是有很大區別的。這些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所以我就開始思考畢業後幹什麽。當時想多學知識的大環境下,有很多學生要考研究生,我考研究生考哪裏呢?考慮要考好地方,就是比較重視研究的地方。那個時候,多數考中科院的研究生,趙振西老師則說:“中科院是國家做科研最好的地方,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科大是一個理科為主的學校,雖然是理工科,但是理科是強項,工科是弱項,你如果想做計算機科學的研究,你都不知道計算機是怎麽拚起來的,那麽這研究是做不下去的。”他鼓勵一些願意做科研的學生到工科所去,所以就大力推薦我考華北計算所。
華北計算所是電子工業部第十五研究所,是做專用計算機的千人大所。這一去,無論是從大的方麵還是小的方麵,真是學到了不少東西,真正體會到了“文革”的時候經常說的蘇修美帝卡我們的脖子,稍微好一點的計算機都是國外禁運的。當初我參加的項目是仿製國外某大型機,另外還有個小組是仿製國外某小型機。怎麽仿製呢?就是從源代碼開始讀,通過反匯編一點一點地啃指令集和體係結構,直到消化了解。雖然我沒有具體做電路板,但是我建議同學們,如果想做研究,不妨看一看哪個地方是做大工程的?在讀碩士期間做大工程,將來做理論研究、讀博士,一定受益匪淺。做工程一定要有好奇心,因為做工程必須非常仔細。
對於做研究,我有一些體會。要深入調研,了解人家做到什麽程度。特別是寫綜述報告,這裏有學問。綜述報告(Survey)和評論(Review)有一個根本的區別,Survey 有點像中國古話說的“人雲亦雲”,Review 則根本不同,中文翻譯為“評論”,就是加進了自己的評論。我經常跟同學說,讀書一定要讀進去,書本上的知識總能讀懂的,讀一遍沒感覺,讀兩遍不懂,讀三遍一定會懂。難的是什麽呢?你讀不到的是什麽呢?是這些文章背後的辛酸苦辣。打一個比較牽強附會的比方,大家現在在高中就會微積分,但是你把這個時間往回算算,你是牛頓,是萊布尼茨,你才知道什麽是微積分呢,但你想沒想過,如果你是那個年代的牛頓,你會不會發明微積分?現在是老師教你,教你極限、微分的概念,告訴你微分和導數是怎麽回事,可牛頓的老師沒教他微積分,他搞通微積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讀文章時最有用的東西就是去慢慢體會作者在文章背後的想法,其實這個學習方法也不是我發明的,很多老師都提到這個問題,當初老師給77級少年班學生作講座的時候,就曾經啟發過我們。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獲取知識有極大的樂趣,一有什麽新文章,就拿來讀。但是比較少會停下來想想,作者寫這點東西時是怎麽考慮的?如果我是作者的話我想得出來嗎?如果讀書讀文章能想到作者是怎麽得到這個想法的,那可就是讀進去了。從很大意義上說,學習知識是容易的,但要發明新知識並不容易。我們要敢想,科大學生在思考問題這方麵很有長處,這是科大學生特有的,應該大力發揚。
科大地處合肥,天時地利人和中,地利沒有,交通不便。雖然大家都喜歡田園風光,但畢竟交通不便。大家不要笑這個田園風光,世界上有名的大學,是在大城市裏的多還是在小城市的多?美國我不太熟,英國的大學,如牛津、劍橋,都不在大城市,離大城市很遠。城市這個東西大家一定要兩方麵地看,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有人說科大在走下坡路,這也要一分為二,因為判斷一個學校是好是差的標準極難定,目前一個比較時髦的辦法就是查排名。英國著名報紙《The Times》每年對全世界的最佳大學打分,他們的排名從2004年開始都放在網上,有名的大學都在這裏麵,包括中國科技大學。大家可以看看2004、2005、2006、2007年的排名,這個比較有意思。2004年,中國有5所大學在世界綜合排名位列前200名,北大第17名,清華第62名,科大第154 名,南大第192名;到了2005年,北大是15名,清華是62 名,複旦是72名,科大是93名,南大是150名,上海交大是169名;2006年,北大是14名,清華是28名,複旦是116 名,科大是165名,上海交大是179名,南大是180名;到了2007年,北大是36名,清華是40名,複旦是85名,南大是125名,科大是155名,上海交大是163名。這個排名表有個好處,它把統計數據都給你列出來,你的師生比例、外國學生的人數、平均發表文章數,還有圖書館的藏書、學校經費等。哪一個指標和科研關係最密切呢?那應該是文章引用數吧,發表文章每年都應有一個指標,即發表文章被引用的次數。從2004到2007,除了2004這一年以外,以人均被引用次數為標準,科大一直是中國的領頭羊。這裏也給大家一個啟發,就是說大家在看排名的時候,和讀文章一樣,一定要讀進去,才能知道真正的事實。大家來到了科大,,總想學到點什麽東西吧?一定要盡量從老師和學校多吸取營養,提高科研能力,而且寫出來的論文大家要願意看。
科大本科三年級以後,進入大學生研究計劃,這是個非常好的計劃,很少有學校有。這有什麽好處呢?第一,在大環境下可以提高理論、科研的能力。第二,可以改善人和人的交際關係。我不是要鼓吹大家去搞關係,但是大家不懂得搞關係也不行啊,我說的是正當的關係,學術的關係。大學生加入到科研小組,要和老師交流,也要和一些碩士生、博士生交流,處理好人際關係是必要,也是除學術以外應該學習的。第三個,就是一部分同學想出國深造,可在國外無論是申請學校還是申請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推薦信,找誰寫推薦信?一般是畢業設計的老師或者教過你的老師。你想想看,除了畢業設計的老師寫推薦信,誰還能給你寫呢?推薦信要把被推薦人整體地展現出來,你的任課老師對你了解並沒有那麽詳細,你要是加入一些大學生研究計劃,你會多了一個支持你、給你說話和給你寫推薦信的人,而且這個人說話非常有利。第四,在國際雜誌上發表文章一開始比較難,但大家科研做得好,真正鑽進去了以後,它也不是特別難的事,你越早進入研究,就有可能越早發表文章。你再進一步想想,如果你要繼續深造,無論是到國外申請,還是到國內好的單位,發表的文章,是非常強的證明,證明你這個人做研究有潛力。
我不鼓勵大家死讀書。在大學的時候我也是喜歡玩的,大三加入學校的籃球隊,天天去打籃球,一玩就是一兩個小時;在科大讀博期間,繼續加入球隊,照樣喜歡運動。所以並不是說大家一定要整天學習,學習是為你將來的前途做準備。無論大家將來想做什麽,即使你想創業,在校期間都應該多做準備。大家學習好並不耽誤玩,要學得好也玩得好,隻要你把時間處理得好,大學生活都應該會很愉快。
最後,我想說一件事。我現在在科大帶博士生,有個實驗室。很多國內的學生和老師說,國內外差距在軟件上,不是在硬件上。軟件最主要的就是學生,有些學生不能抗拒對花花世界的吸引力,在學習上鑽不進去,給人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可我不同意這種說法,我覺得科大的學生仍是刻苦用功。我這個實驗室是自然計算與應用實驗室,不是什麽重點實驗室,甚至連學校的重點都不是,2004年初建成,當年開始收學生,2005年,實驗室的學生已發表了1篇文章;2006年,發表文章數達到10篇;2007年,共發表19篇文章;2008 年迄今發表文章 13 篇。這些文章 99%都是以學生為主發的。這給我一個非常大的啟發和信心,科大學生的能力沒有變,他們還是一流的!去年,在新加坡召開國際學術年會,我們有兩個博一的學生投稿以後,都拿到了獎勵基金去開會;2008年,年會在香港召開,我們又有4位學生拿到獎勵基金去開會;明年年會在挪威開,我對學生說,你們要上挪威的話就得再加把勁。
最後,我要感謝科大的培養。1990年,我到澳大利亞去做博士後,實際上當時科大對我是非常照顧,給了一個公派名額,但我沒用這個名額。去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後,實驗室副主任對我說,你拿到這個博士後職位很幸運,因為我們計算機科學實驗室一直競爭不過應用數學、物理和係統工程,這次多虧核物理係的係主任剛剛去訪問過科大,對科大印象很好。在評審會上,他說合肥這個學校我去過,很好的大學,這句肯定科大水平的話很重要,也很有分量,因為他是澳洲的名教授。今年4月,我到台灣,其中有一站在新竹的交大做講座,主持講座的教授說,中國科大我聽說過,我在哈佛讀 PhD 時,幾個成績比我好的都來自中國科大。科大在國外得到認可的相對來說比國內要更多一些,我希望今後大家在學習和工作中要盡量往國際高水平上走,不要在國內與他人比,這對你自己有好處,對你將來更有好處。
謝謝大家。
2008年5月26日
科大瞬間》文學城編輯部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陳錦雄812 | 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 | 沈濤 822 | Jay Sun 836
吳鈞 856 | 王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