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1.21 我在中國科大第一年的親身經曆

(2023-04-19 18:01:43) 下一個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我在中國科大第一年的親身經曆
王奪元(5810)

 

1958 年新成立了好多大學,唯獨中國科大特別受到考生們的青睞。在她的招生簡章中介紹:中國科技大學是一所理工結合、以理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由中國科學院創辦,將實施“全院辦校,所係結合”的辦學方針,學校圍繞國家急需的新興學科領域設置專業,把前沿學科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注重基礎教學,高起點、寬口徑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兼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許多著名科學家將兼任相關各係的係主任。

中國科技大學向全國的青年英才發出了召喚,這是多麽有魅力的召喚啊!喜歡理工科的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所大學,並且如願以償的被錄取。記得當年我接到科技大學錄取通知書時,父親、母親為我高興;哥哥為我驕傲;我所住的大院都沸騰了,鄰居們奔走相告;母校宣化一中的老師和同學們也都欣喜雀躍。在河北省的一個小城市裏有人考上中國科技大學了!

1958 年 9 月 14 日一大早,我吃了母親給我做的早餐,告別了父母和兄長,乘火車從河北宣化來到了首都北京,大約在中午時分抵達了西直門火車站,下車後走不遠就看到了舉著中國科技大學橫幅的迎新隊,我向他們走去,他們熱情地同我打招呼,問我是哪個係的,我說是高分子係的,話音剛落就有兩個同學過來幫我拿著行李直奔停在周圍的大卡車。不一會兒大卡車開動了,載著從不同地方來的、帶著新鮮感的新生們迎著和熙的陽光來到了玉泉路 19 號,這裏就是中國科技大學的所在地。當時的校園裏紅旗招展,喇叭聲聲,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陸續報到的新生們帶著好奇興奮的心情,尋找著各自的學係和班組。我所在的高分子係簡稱10 係,是專門研究新型尖端材料的學科,也是我非常喜歡的。

9 月 20 日,中國科技大學正式開學了,這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天,場麵的宏大是我一生中未曾見過的。郭沫若校長、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勁夫都親臨會場,高教部部長楊秀峰也來
了,上麵提到的兼任各係係主任的著名科學家:嚴濟慈、吳有訓、華羅庚、錢學森、竺可楨、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貝時璋、錢臨照、華壽俊等都來了,還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等高校的代表們,他們都是重量級的人物,如:北京大學校長周培源、清華大學副校長陳士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吳玉章等,這些人物過去都是在報紙上看到,如今見到真人了。還有一個更大人物,就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專管科技口的聶榮臻元帥也特意來參加會議。這是上千人的一個開學典禮,玉泉路校園內當時尚沒有這樣大的禮堂,開學典禮就在解放軍政治學院大禮堂舉行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上,郭沫若校長做了題為《繼承抗大的優秀傳統前進》的致辭,郭老滿懷信心地說:“我們的學校是新建立起來的,前無所承,缺乏經驗,這是我們的缺點,但也是我們的優點......我們的學校如果可以說是一張白紙,就請把她辦成最美的學校吧!”。郭老的講話博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聶榮臻副總理做了題為《把紅旗插上科學高峰》的講話。聶帥在講話中描述了未來科大的發展走向,他說:“創辦一所新型的大學是十分必要的。這種大學和研究機構要結合在一起,選拔優秀高中畢業生,給予嚴格的科學基本知識和技術操作訓練,在三四年級時,讓學生到相關研究所參加實際工作,掌握更多的業務知識,加快培育進度,以便在一段時間內使祖國最急需的、薄弱的、新型的科學能迅速趕上先進國家水平。”聶帥的這段話勾畫出了當年中央創辦中國科大的新思路,也形成了科大的辦學方針和特色。正是在求實、創新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科大一經問世便以其鮮明的特色和嶄新的風貌引人矚目。我們的大學生活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開始了。

我所在的 10 係是高分子化學與高分子物理係,屬於一個與新材料相關的基礎學科。用這麽長的名字標注係名前所未有,由此還產生過一個有趣的插曲呐。事情是這樣的,在
我來學校報到前在宣化的一個眼鏡店配了一副 400 度的近視鏡,店長說要等一個月才能配好,於是我把地址留給他,我寫的是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係王奪元,那個店長一邊看我,一邊看那個地名,好像有點兒奇怪,結果奇怪的事還真的發生了。一天,班裏的一個來自上海叫後曉淮的女同學從係辦公室回來,手裏拿著一個郵包,邊走邊叫我的名字,還笑嗬嗬地讓大家快來看呐。隻見郵包上寫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級知識分子係”,看後大家笑得前仰後合,紛紛議論起來。我一看就是給我寄來的那個眼鏡,原來那個店長把高分子係寫成高級知識分子係了,他以為我把高級知識分子簡化成高分子了,為了準確把眼鏡寄給我,就寫成高級知識分子係,於是就有了上麵的小插曲。可見當時人們對於高分子還是比較陌生的,同時,也使我明白了當時那個店長用奇怪的眼光看我的原因了。

我們是 9 月 22 日開課的,第一堂課是高等數學,老師是計算所副研究員關嫻,一個很漂亮的女老師,專門研究計算數學的。上課內容是二進製加法,與我們過去學的十進製不同,完全是新概念。在這裏是逢二進一,數字 2 在這裏是10(讀妖、零),數字 3 是 11(讀妖、妖),而數字 5 是 101,數字 9 是 1001,在 8 位字節中表示成 00001001。二進製裏隻有 0 與 1 兩個數字,內容太新穎,一下子把大家吸引住了,此後又學了二進製減法、帶小數的加、減法以及負數的加、減法等等。關嫻老師講的又很生動,用很簡單的算式教會我們十進製與二進製的相互轉換,至今印象深刻。

第一學期的基礎課大約隻上了一個多月就中斷了。那時全國都在大躍進,北京的各個高校也在大躍進,唯獨隻有科大還在上課,然而好景不長,過了國慶節不久科大校園裏開始大煉鋼鐵了,大煉鋼鐵不是在蓋起的土高爐裏進行,而是在校門口的一個土坡高台上向下挖了一個大坑,在坑裏砌了幾堵牆,開了一個小門,加了一個鐵蓋兒,放入木炭和砸爛的廢銅爛鐵,點火後燒的很旺,人們圍著這個大坑,有說有笑,好不熱鬧啊!有一次,一個同學在爐邊喝水不小心把半杯水灑在了爐內,火光更亮,溫度陡增,火焰都從上麵開的小口處竄了出來。正在大家感到奇怪時,劉國詮的同學說,這可能是水遇高溫分解,產生了氫和氧,氫氣易燃,氧氣助燃,大家恍然大悟,雖然水遇著火變為蒸汽是吸熱反應,可使火焰溫度降低,但當火焰溫度很高時則可使水分解呀。我們像發現新大陸似的,輪流往火苗上小心翼翼灑水,火越來越旺,鋼真的煉成了,經過分析化學教研組老師們的分析鑒定,證明我們煉出的是“中碳鋼”。我們也為超英趕美的1070 萬噸鋼鐵做出一定貢獻。

還有一件事印象最深,那就是從煙道灰裏提取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第 32 號元素鍺(Ge)的過程。當時分析化學教研組的老師建議,10 係的學生們有著較好的化學基礎,從廢棄的煙道灰裏提取稀有金屬鍺很有意義,對於培養同學們理論聯係實際的能力也有幫助。元素鍺是一種重要的半導體材料,可用於製造晶體管,雖然在高中時就知道,這次是要親手製造鍺,大家躍躍欲試。記得當時來自湖南的黃惠安和夏燦英、湖北的陳傳福、北京的張榕本、天津的魯格、山東的陳安誌、和河北的我,都住在一個宿舍裏,就組成了一個小組,命名“58101 公社”,陳安誌是黨員,擔任組長。分析化學老師告訴我們,鍺是煤炭裏的一個稀有成分,燃燒後變成氧化物沉積在煙道灰裏,這種氧化物在水裏有一定的溶解度。小組成員分頭到政治學院裏的幾個鍋爐房的大煙囪裏掏煙道灰,當時兩個人一組推一個小車,進出可以容納幾個人同時跑動的大煙道,把多年來積攢下來的煙道灰一車車拉出來倒入直徑一米的大鐵鍋裏,鍋裏放滿了水,下麵燒火,上麵攪拌,忙的不亦樂乎。在夜半時分,我們仍圍坐在大鍋旁,一邊攪拌著鍋裏的煙道灰,一邊歡天笑語地交談著,間或唱唱歌,很有大躍進的味道。就這樣我們用了不到二個星期的功夫竟然從煙道灰裏提取出了十幾克鍺的氧化物,那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從煙道灰水溶液中經過多次結晶獲得的白色粉末,經測定純度為三個九,即 99.9%,我們成功了,而且從實踐中學到了新知識。後來,教研室的老師們又把二氧化鍺還原成純的金屬鍺,一種銀灰色的晶體,熔點 937.40C,用它可以製作晶體管。這成了當年係裏向學校匯報的一個不小的成果呐!

在那個年代我們還經常參加體力勞動,諸如在密雲水庫挖“魚鱗坑”植樹。記得一次幫助社員搶收莊稼的勞動,一大早,在新搭建的食堂大棚裏用過早餐,以係為單位,排著隊步行來到石景山中蘇友好人民公社的一個生產大隊,那裏到處是成熟的玉米和白薯,可是社員們都在忙著大煉鋼鐵,根本顧不上地裏的莊稼活。我們班的任務是收玉米,男同學徒手掰棒子,女同學負責撿拾棒子,大家都卯著勁兒幹,不到半天功夫一大片玉米地裏隻剩下半幹枯的玉米杆兒了。那天天氣晴朗,雖是深秋,仍是驕陽似火,同學們個個滿頭大汗。到了中午,生產隊隊長在廣播裏大聲喊道:開飯了!於是大家停下手裏的活計,走向生產隊的公共食堂。自從大躍進以來,社員們都不允許在自己的家裏做飯了,各家原來的做飯鐵鍋都“捐獻”出來用作大煉鋼鐵的原料了,才有了後來戲稱“吃大鍋飯”的公共食堂。食堂臨時搭建的一排大鍋,有的燒飯、有的炒菜、有的熬粥。我們到達時看到不少社員手裏拿著大碗,等候開飯已經多時了。隻見幾個穿著白上衣的社員在鍋台前忙碌著,他們把煮好的麵條分別撈給等候的社員們,社員們端著麵條再去另一口鍋前排隊澆鹵,澆完鹵後有的端回家吃,有的就地吃,吃完再排隊去盛第二碗。我們也是如此,那天鹵是西紅柿雞蛋,手擀麵筋道可口,男同學大多吃了兩碗,甚至有同學吃了三碗,很是過癮。這真是一場壯觀的大鍋飯!

隨著天氣變冷,活動漸漸冷了下來,於是我們又回到了課堂,老師們加快速度給我們填補缺失的課程,學生們更是如饑似渴地吸吮著營養。此後的一段時間裏都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從晨讀到晚自習,每天都很忙碌。記憶猶新的是化學課,內容安排較多,第一學期是無機化學,第二學期是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和儀器分析。王葆仁先生給我們上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按著自己的體係講解,講課慢條斯理,條理清晰,邏輯思維很強,特別是在講解人名反應時,印象深刻。人名反應在有機化學中占有獨特地位,諸如,格林那(Grignard)反應、克萊森(Claisen)縮合或重排反應、黃鳴龍還原反應等等,記錄科學家創造發明實踐的全過程,有理論、有應用。王葆仁先生講人名反應真是精彩絕倫,一堂課下來把一類反應的來龍去脈清清楚楚地板書在黑板上,沒有擦除的痕跡。如果你能按著老師在黑板上書寫的順序和位置記筆記,就是一個很完整的課堂全記錄,課後都不需要整理,複習起來好像再次聽課,便於記憶。聽這樣的課就是一種享受。

以上是我在中國科大第一年親身經曆的主要回憶,其後的學習更為緊張。科大五年為我們夯實了堅固的理論基礎,畢業後在不同崗位為國家做出了貢獻,就拿我來說,在化學所時為開創我國的氟矽橡膠做出了奉獻,並在 651 任務中為東方紅一號衛星壓製出直徑一米的矽橡膠密封圈;在感光所時為我國的光化學研究培養了人才。如今,這些科技大學的拓荒者們大多都已作古,可是他們對我國科教事業所做的貢獻將永遠刻記在科大人的心目中。

 

科大瞬間》文學城編輯部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陳錦雄812 | 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 | 沈濤 822 | Jay Sun 836
吳鈞 856 | 王901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