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第84期 | 謝繼東 776
手表源於英文Wrist Watch,直譯為“腕表”,它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從懷表中逐漸脫穎而出的。圖1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腕表。
圖1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腕表
懷表源於英文Pocket Watch,直譯為“袋表”。也許是它經常放在男人胸部(懷部)衣袋的緣故,因此被稱為懷表。圖2是一款1905年美國產14K金殼懷表。
圖2 美國產金殼懷表
腕表有三個起源:其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人為了方便,將懷表用皮帶固定在手腕上。戰爭後期已經出現廠家在懷表上焊接兩個金屬表耳,使其便於捆綁在手腕的軍用表。
其二據說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曾經用絲帶將女式懷表拴掛在手腕上,引起貴婦們的效仿,促成了腕表的誕生。
其三與一位名叫查爾斯·林白(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的美國飛行員有關,他是首次駕機飛越大西洋的英雄人物,他曾經向著名的浪琴(Longins)公司訂製了一款飛行員專用腕表,這款腕表具備了現代腕表的所有特征,是腕表誕生最明確起源之一。
早期腕表的外觀特征是在表殼上焊接上兩個金屬表耳,采用懷表一貫采用的陶瓷字盤。腕表不僅僅是計時工具,還是藝術品,甚至收藏品。如今的腕表,幾乎就是人們的一件首飾,其計時功能反而隻是兼顧了。作為一件首飾,除了用貴金屬材料和珠寶鑲嵌以外,其設計之美,是更加重要的元素。
麵對成百上千的腕表品牌和數不勝數的型號,哪些設計堪稱經典?哪些設計元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圖3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浪琴腕表
圖3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出品的浪琴(Longines)表。這款腕表的出品時間接近於林白定製的飛行員專用表出品的時間,表耳是焊在表殼上,它是林白表的升級版。
首先,它的口徑比林白表小。當時從懷表過渡而來的腕表口徑都大。這款浪琴表用了專門為腕表設計的機芯,刻意用了較小的口徑,這是當年大品牌公司炫耀實力的手法;其次用了18K黃金表殼,其表耳也是18K黃金的,原版林白表用的是銅表殼;最特別之處是,這款浪琴表加了一個按鈕(見表殼的右上角),按下這個按鈕,字盤上那個看著像秒針的細長的表針就從12點開始走,再次按下這個按鈕,這根針就停下,讓你可以看出走了多少秒。這時鬆開這個按鈕,這根針就馬上跳回到12點位置,準備用於再次計秒。
腕表的秒表功能源於懷表。但是用一個按鈕完成秒表功能,使其便於安置在小而薄的表殼內,是這款浪琴表的創新,堪稱經典。
說到腕表,一定會說勞力士(Rolex)。說到勞力士,一定要說勞力士的一個經典——泡泡背。泡泡背是從英文Bubble Back翻譯過來的,見圖4。
圖4 勞力士泡泡背
勞力士創辦於1908年,是極少沒有出品過懷表的老品牌,它從一開始就隻做腕表。圖4所示的這款勞力士腕表,其經典設計有以下幾點:請看圖4中的左圖,表殼右側的一個旋鈕,稱為表冠(Crown),是腕表用來上發條和調整時間用的。這款勞力士腕表的表冠非同小可,它是靠螺紋旋緊至表殼的,通過彈簧和橡皮密封圈彈力,達到防水密封,類似於潛水艇艙門設計。勞力士1926年專門為此申請了專利,稱為蠔式表殼(Oyster)。旋鬆這個表冠的螺紋,表冠會“登”地一聲彈出,用於上發條或調整時間。旋入表冠時,需要先用力壓入表冠,才能夠旋緊螺紋固定,其防水功能不一般。這個設計是後來所有防水表的必選,幾乎無一例外;請看圖4中的右圖,表殼後背有一個球冠狀的凸起,這就是泡泡背(Bubble Back)的由來。
為什麽會有這樣一個凸起?這個凸起又美在哪裏呢?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勞力士獨具慧眼地購買了瀕臨倒閉的Harwood公司的全自動腕表專利。腕表與懷表不同,腕表戴在手腕上,手腕的運動比較頻繁。手腕運動借助於地球重力,可以使腕表機芯的一個重錘繞軸轉動,通過一係列精巧的結構,這個轉動就可以使腕表一點、一點地上發條,這就是自動表的原理。勞力士買下專利後經過多年的改進,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推出了有史以來最好的自動表。這個精巧的裝置一直沿用至今,近百年來的改進也是微乎其微。表殼背後的這個凸起,就是為了安置自動重錘的。按道理說,因為這個凸起,會使腕表的外觀顯得怪異。設計師常規的思路會將表殼口徑做得大一些,以掩蓋這個凸起的明顯程度。然而勞力士設計師偏偏為此做了一個不到
30mm直徑的小表殼,特意使這個凸起猶如半球般明顯(見圖4中的右圖)。可令人意外的是,這樣一來反而使得這款腕表特征明顯,而且表殼後背的凸起使得腕表有一種結實、可靠、流暢、精巧的觀感。上世紀三十年代這款腕表的售價就超過1000美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說勞力士主要憑借泡泡背一舉奠定了江湖地位。
說到腕表之美,人人都知道擺脫不了瑞士表,可多數人卻不知道還擺脫不了美國腕表。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間裏,美國懷表曾經是世界上品質最好的。同樣,美國腕表也曾經輝煌一時,其中的代表就是高路雲(Gruen)。高路雲在1935年推出了一款經典腕表“彎曲”,英文名稱為“Gruen Curvex”,見圖5。
圖5 高路雲彎曲(Gruen Curvex)
這款腕表被譽為“美國的勞力士”,是美國生產的最好的腕表,一直生產了二十多年。讀者一看到這款腕表,也許會情不自禁地驚呼:它不就是現在的手環嗎?蘋果、華為手環難道是抄襲了高路雲近百年前的設計?其實高路雲彎曲比讀者認為的更牛。現在的手環隻是細長形狀的戴在手腕上的一個裝置,但是其殼內的主板和零件還是平麵的。高路雲彎曲可不一樣,它不僅外殼是彎曲的,就連字盤、機芯也都是彎曲的,因為唯有這樣才能使腕表做得更薄。但這樣一來,設計、製造、裝配的難度就會大為上升,成本和售價也會大幅度提高。早期的高路雲彎曲可是比勞力士更昂貴的奢侈品。
另一款腕表就是著名的美國公司愛爾近(Elgin)出品的跳字表,見圖6。
圖6 愛爾近跳字表
這款腕表沒有指針,隻有數字顯示。它的分鍾顯示是慢慢移動,小時顯示是跳出來的。每當分鍾移動到59時,下一小時顯示就瞬時跳出來。請讀者注意,這不是電子表,而是機械表。愛爾近發明的這種數字顯示方式,半個世紀以後才用於電子表以及其它電子顯示設備。
可惜的是,美國腕表勉強支撐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全部被別國收購了。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複雜的,但是,美國表過於注重使用功能,而忽略腕表作為首飾的裝飾性,可能是其淪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這種傾向在美國懷表上就已經顯露出來了。讀者隻要看到如圖1那樣的沒有翻蓋的懷表,基本上都是美國生產或者是為美國市場生產的懷表。這樣的懷表看時間一目了然,既方便又節約。歐洲生產的懷表通常都會有一個金屬翻蓋,這個翻蓋平時是合上的,看時間要按一個按鈕,翻蓋才會彈起。歐洲頂級懷表都會用18K黃金打造表殼和翻蓋,翻蓋上會有美輪美奐的裝飾,浮雕、珠寶鑲嵌、彩繪等等,表殼背麵往往也會裝飾一番。圖1所示的是最頂級的美國懷表,也隻是用了14K黃金做殼,表殼通體居然沒有一點裝飾。
腕表另一個長春樹品牌是積家(Jaeger-LeCoultre),它是最古老的瑞士品牌LeCoultre與最古老的法國品牌Jaeger於1900年聯合起來的公司。一百多年來,積家一直都穩居世界十大腕表品牌中位排名。相比較而言,LeCoultre的名氣要比Jaeger大,因此在兩家合並以後的半個多世紀時間裏,LeCoultre還以獨立的品牌銷售腕表。圖7是一款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出品的LeCoultre腕表。請讀者仔細看看這款腕表的照片,您能夠發現它有什麽獨特之處嗎?對了,它沒有表冠!這是全世界第一款沒有表冠的腕表。大家知道表冠是用來給機械表上發條的,即使是自動表,在手腕運動量不足的情況下,也需要靠表冠補充發條能量。那麽這款腕表為什麽沒有表冠呢?請讀者仔細看看字盤LeCoultre LOGO下麵的一行英文:FUTUREMAT-IC,譯成中文意思是“未來自動”,啥意思?這款腕表居然大言不慚地說自己代表著未來的自動表的發展方向。因此,它用拋棄表冠這樣的極端做法,彰顯自己自動裝置的信心。沒有表冠不能上發條可以靠自動裝置,但如何調整時間呢?請看圖8中的右圖,這款腕表在表殼背麵有一個可以左右滑動的輪子,這個輪子向外滑動,轉動輪子,表針就會隨之轉動,用來調整時間。輪子向內滑動,表針就不可調整。
自動機械表都是靠手腕運動,使一個重錘的繞軸轉動來上發條的。那麽問題來了,假如發條已經上滿,這時手腕繼續運動,重錘就會繼續轉動,發條就會繼續上緊,這樣無限製下去,發條會不會斷呢?自動機械腕表都有一個特殊的設計:當它的發條上得太緊,發條就會打滑,避免因為太緊而斷。這種設計是從勞力士泡泡背開始的,這樣的設計簡單可靠,但是有一個缺點,發條打滑必然會增加無謂的磨損。
LeCoultre的這款未來自動用了一個別出心裁的設計:它的發條一旦上滿,自動重錘就會被一個掛鉤鎖住,待發條鬆開,自動重錘才能恢複轉動。再來,圖7中左圖字盤右邊,有一個小表針和一個小圓盤,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能量指示裝置。這個表針所指的刻度,表示假如不再繼續上發條腕表還能走多少小時。這個小表盤的紅色區域,表示腕表發條能量已經不足,走時將不會太久了。這種裝置在電子表上並不難實現,但機械表實現起來就非常困難,凡是具有這項功能的機械表,都是價格昂貴的奢侈品。
在勞力士泡泡背已經成功占據自動表翹楚地位將近20年以後,LeCoultre居然敢於提出挑戰,其勇氣可嘉。不過非常不幸,這個所謂的“未來自動”僅僅出現在這一款腕表上,後來LeCoultre拋棄了這個設計。以筆者使用這款腕表的體驗,它上發條的效率非常高,比勞力士泡泡背高,隻要晃幾下,腕表就可以走準,晃幾十下發條就可以上滿,自動重錘就被鎖住,再晃表,自動重錘紋絲不動,腕表就安安靜靜地走時,不像其它自動機械腕表,手腕隻要運動,腕表就會發出“嘩嘩”的自動重錘運動聲響。但是,這款腕表太複雜,製造成本高,故障率也高,最終在競爭中敗下陣來。盡管如此,這款腕表還是可圈可點的,稱得上腕表的經典之作。
圖7 LeCoultre出品的“未來自動”
圖8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出品的最好的歐米茄(Omega)腕表,它是大名鼎鼎的歐米茄星座(Constellation)係列。這款表的機芯極其奢華,幾乎所有機芯零件都鍍金,半個世紀過去了,隻要打開這款腕表的表殼,機芯仍然金光燦燦、熠熠生輝,美不勝收。這款表都是經過瑞士天文台官方認證的,達到了瑞士腕表規定的頂級精度標準。讀者也許會有這樣的感覺:這款表外觀看起來平平常常嘛。這正是歐米茄當年的一種設計理念:低調中的奢華,簡約中的不凡。何以見得?首先,這款表用18K黃金做表殼,這在頂級表中並不稀奇。但是,這款腕表的金色字盤也是黃金材料做的,而且專門在字盤背麵加上了一個瑞士官方18K黃金印記,以表明其黃金成色。這隻是字盤,印記還在字盤背麵,要是筆者沒有拆開這款腕表,就看不見這個印記,也就不會相信它的字盤居然是18K金做的。字盤上的黑色刻度,不是印染的,是用天然黑瑪瑙鑲嵌的。包括表針上的黑色條紋,也是用黑瑪瑙鑲嵌的。表殼後背的天文台浮雕,是歐米茄星座係列的標誌。圖案上麵有8顆星星,代表著歐米茄星座表在1945年至1952年8年時間連續取得了瑞士優秀天文台競賽獎,8連冠的輝煌嗬!這款歐米茄表可以與當時任何頂級腕表相媲美。2016年歐米茄推出了一款限量紀念表,它的字盤居然是用隕石打磨而成的。隕石的花紋各不相同,因此每一個腕表不但有獨一無二的限量序號,而且有獨一無二的隕石花紋,看來歐米茄保持了獨特的字盤裝飾癖好。歐米茄是既大批量生產,又具有頂級腕表品質的品牌,另一個這樣的品牌就是勞力士。但是歐米茄的產量遠大於勞力士,最昂貴的歐米茄表價格遠低於最昂貴的勞力士表。其主要原因是產品路線造成的成本差別,而不全取決於質量、工藝和設計。
圖8 歐米茄星座表
圖9是上世紀40年代的窩路堅(Vulcain)鬧表。鬧鍾是人們常見的,這麽小的腕表表殼,居然裝得下鬧表的響鬧裝置,不得不令人歎服。鬧表是窩路堅發明的,它還為這種表取了一個可愛名字:蟋蟀(Cricket),因為這款表鬧鈴的聲音酷似蟋蟀發出的聲音,悅耳有趣。這款腕表有兩個發條,其中一個用於走時,另一個用於響鬧。腕表的表冠順時針旋轉就上了響鬧的發條,反時針旋轉就上了走時的發條。當腕表的時針走到帶有黑色小三角的表針的位置,腕表就會發出蟋蟀鳴聲,這個功能如鬧鍾一樣。腕表右上角的按鈕,是用來關閉或者開啟響鬧的,鬧鍾也有類似的按鈕。這種鬧表設計後來被許多頂級名表效仿。
據說有幾任美國總統都特別喜歡窩路堅的蟋蟀。第33任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和第36任美國總統約翰遜(Lyndon Baines Johnson)都有佩戴窩路堅蟋蟀的照片在媒體曝光。因此窩路堅蟋蟀就被戲稱為“總統表”。2013年,筆者曾經在eBay上看到一款積家鬧表,表殼背後刻有美國總統徽記和美國總統專用的字,賣家宣稱這隻腕表曾經屬於美國總統約翰遜,起拍價99500美元。一方麵這樣的價格遠超筆者的預算,另一方麵,這隻腕表是不是真的是積家公司專門製作送給約翰遜總統的,還有疑問。這樣價格不菲的禮品,美國總統能不能接受?也許是積家蹭“總統表”之熱,做了一款這樣的腕表,其實根本就沒有送給過美國總統也不好說。後來筆者以不到1/20的價格,在eBay上淘到一隻同型同款、一模一樣的積家鬧表,隻是表殼後背沒有總統徽記和刻字而已。
圖9 窩路堅蟋蟀腕表
接下來說說中國人最熟悉的腕表,作為單一品牌,它是全世界銷售量排名第一的腕表——上海表。圖10是A581型上海表,這個型號始於1958年,但是圖中的這隻腕表要晚一些,是1961年出品的。它最美的設計是LOGO,中文“上海”兩個字變形成了高樓大廈的樣子,這就是上海給大家的一貫印象。字盤上麵“17占”中的“占”,源於英文Jewel,國外生產的懷表或者腕表,大多數在機芯上或者字盤上標明“XX Jewel”字樣。這個Jewel是表機芯中用於減少軸承磨損的軸承托,其數量多少往往與機芯的複雜程度和品質有關,但通常有17個Jewel就夠用了。因為早期使用過紅寶石,所有後來一直沿用Jewel(寶石)這個名稱。其實後來大多數懷表和腕表都是采用硬度略低於紅寶石的礦物玻璃,但也把玻璃染成了紅寶石的顏色。估計中國第一代腕表設計師,不知道如何翻譯用於腕表的Jewel一詞,直譯為“寶石”吧,又怕誤導消費者,意譯為“玻璃”吧,又怕被消費者輕看,索性就翻譯成了不倫不類的“占”。後來,中國表規範地翻譯其為“鑽”,讓人們聯想到鑽石,有了Jewel的寶石意思,但還是有點不倫不類。“中國上海”4個字印在字盤靠中間的位置,為什麽呢?因為這個位置是平麵,印字模具簡單,其它位置字盤不是平麵,高質量印字難度大。後來的上海表,幹脆整個字盤都是平麵,也是為了節約製造成本。瑞士表將Swiss或者Swiss made印在字盤6點鍾下的邊緣處,難度更大。這款腕表的美學元素與同時代瑞士表非常像,水平也非常接近。資深玩表者往往會說:“我隔著幾米瞄一眼,就可以知道你腕表的檔次”,其實就是根據表的美學元素信息,這是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感覺,不經過長年累月的浸染,是入不了門的。這與其它藝術欣賞大概道理相通。總之,上海581、611這兩個早期型號,可能因為反正也不懂,就一味極力仿效瑞士表,設計上是美的。另外,比上海581更早一點點的天津51表,其最早的型號也漂亮。後來咱們自力更生的型號就乏善可陳了。
圖10 A581型上海表
下麵這款經典之作不得不說,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寶珀(Blancpain)五十噚(Fifty Fathoms)。“Blancpain Fifty Fathoms”腕表是專業潛水表的鼻祖。噚(Fathom)是歐洲的一個長度單位,一噚合6英尺,50噚就是300英尺,約91.44米。五十噚表示這款腕表可以用於水下深度91.44米。寶珀1953年推出五十噚時,潛水員的潛水極限深度就是五十噚。這款腕表開啟了後來半個多世紀專業潛水表的競爭。
圖11不是1953出品的五十噚原版腕表,它是2007年的限量版。寶珀專門研發了全新的1315自動上鏈機芯。為運動而生的1315機芯,使用鈹青銅擺輪、金質方形微調螺絲和三個發條盒120小時長動力,被稱為“王者之芯”。這款腕表除了機芯用了寶珀最好的機芯以外,保持了原版專業潛水表的所有元素:1.單向旋轉計時表圈,確保潛水時間不會被錯誤延長;2.低光源下易於閱讀的夜光指針與刻度;3.整體光滑,確保不產生鉤掛;4.防磁機芯設計。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筆者曾經在德國法蘭克福一家表店,看到一款五十噚腕表。等我仔細數了數完價格標簽上的零的個數,也隻好歎一口氣而已。此後我一直對五十噚念念不忘,直到二十年後,終於淘到了圖11這款限量版五十噚腕表,其中的辛酸和快樂,實在難以用語言描述。
圖11 寶珀五十噚腕表
筆者在開始寫這篇文章時,就想好了要用下麵這款腕表收宮。它就是1947年麵世的摩凡陀(Movado)的博物館(Museum)係列。這款腕表的字盤上,隻有一個圓點位於12時位置,象征正午的太陽,其餘沒有其它任何刻度,見圖12。讀者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字盤上麵隻有一個圓點,怎麽能夠讀時間呢?筆者親自使用過,可以負責任地告訴讀者,隻要稍稍習慣一下以後,讀時間甚至會比滿刻度的字盤還要容易。
摩凡陀博物館表的設計出自著名美籍藝術家內森·喬治·霍威特(Nathan George Horwitt)之手,被譽為現代主義設計的典範,該設計充分體現了二十年代包豪斯設計學派的精髓:樸素,雅致、實用。一次,我將這隻腕表給一位年輕朋友看,他脫口而出:“喬布斯設計iPhone的靈感來源於這塊表!”不管是不是真的如此,但是,iPhone可能與摩凡陀博物館表遵循了同樣的美學設計思想,而摩凡陀博物館表可是1947年的產品。
摩凡陀當年推出這款腕表,敢取名“博物館”,就是信心滿滿地認為這款腕表會被博物館收藏,後來果然如此。全世界凡是收藏腕表的博物館,幾乎都會收藏這款腕表,其中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幾年前,筆者曾經驅車前往賓夕法尼亞州蘭開斯特縣哥倫比亞小鎮的美國國家鍾表博物館,在其琳琅滿目的藏品中,赫然就有這款摩凡陀博物館表。摩凡陀從1947年一直出品博物館表直到今天,已經連續生產了七十多年,除了機芯有變化以外,其外觀幾乎沒有任何變化。摩凡陀博物館表今天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這是多麽罕見的傳奇故事嗬!
令人費解的是,勞力士可以憑借一款泡泡背,揚名立萬至今。而摩凡陀,同樣擁有一款揚名立萬的博物館表,卻漸漸從一家非常有名的曆史悠久的製表公司,淪落到今天不入流的檔次,看來成功真是不可複製的。
圖12 摩凡陀博物館表
筆者是工薪族, 以自己少量的藏品根本無法概括腕表之美的。幾年前,一位有錢的朋友對我說他也準備收藏腕表, 我卻脫口而出:您來不及了。他一臉詫異地看著我。我解釋說: 因為您已經太有錢了,聽說什麽腕表好,就買什麽腕表。這樣既體會不到腕表之美,也不能充分享受收藏的快樂。
腕表之美如此,人生之美又何嚐不是如此。
【編者後記】
在編輯謝繼東師兄的大作《腕表之美》期間,令編者想起一個英國流行文化符號——詹姆斯·邦德。自伊恩·弗萊明1953年的小說《皇家賭場》問世以後,產生了26部邦德電影。而銀幕中的超級007特工,無疑是一位與時俱進的科技文化達人,不失時機地顯示其精致的時尚品味——從康納利Sean Connery的圓滑、摩爾Roger Moore的倜儻、道爾頓Timothy Dalton的堅韌,布魯斯南Pierce Brosnan的儒雅、克雷格Daniel Craig的酷炫,無不衣著考究、配件齊全,儼然是一款款優雅腕表的“最佳代言人”。
Thunderball: Sean Connery:1965
Live and Let Die: Roger Moore: 1973
The Living Day Lights: Timothy Dalton: 1987
Tomorrow Never Dies: Pierce Brosnan: 1997
Skyfall:Daniel Craig:2012
注:【編者後記】的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圖編輯:況敬雷,許讚華
排版編輯:許讚華,俞霄
《科大瞬間》編委會
許讚華 803|陶李 8112
劉揚 815|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沈濤 822
Jay Sun 8364|吳鈞 898
投稿郵箱:kedashunjian@gmail.com
公眾微信號:USTCMomen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