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萬裏途中的感悟
第20期:原創 趙字空 804
【導讀】
相信很多人都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我為什麽來到這個世界? 我的到來對世界意味著什麽? 我將要如何度過我的人生? 這些問題的探索過程,會激發一個人去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走進社會,從 而建立自己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是人心靈守護的信念,可以讓他/她有一個樂此不疲的追求以及廢寢忘食地實現這個信念的極大喜悅。
許讚華
第一次寫科大瞬間,當然要寫我就讀科大期間對我人生影響最重要的那一瞬間。然而,對我來說,這一重要的瞬間卻沒有發生在科大校園裏,而是在1984年我與幾位科大校友奔赴西北考察的旅程中。在那個旅程中,我終於結束了進入科大之後近四年來的徬徨和苦苦求索,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新目標。在那個旅程中,我看到了中國經濟改革波瀾壯闊的畫麵,立誌要把自己的青春貢獻到這一偉大的變革之中。
高中的時候,由於受到科大少年班勵誌故事的感染,我抱著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的崇高誌向,1980年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當時我把北大和清華填在了第二和第三誌願。然而,就在進校的第一學期,我聆聽了方勵之教授關於理論物理前景的講座。他誠摯地告訴我們: 物理世界的四種基本作用力三種已經被統一,全世界就剩下一、兩百個科學家在做理論物理最後的工作。近代物理實驗也受到誇克禁閉、實驗經費幾何級數般高速增長等限製,前途遠遠沒有我原來想象的那樣宏大。
從那之後的好幾年,我對我的專業方向和事業發展陷入了迷茫。高中時期很在行的數理方程也不再是我的興趣所在。我常常在圖書館博覽群書,步入了對人生和未來漫無邊際的求索之中。
基於身體、氣候等多方麵的不適應,1982年我回家休學一年。83年回校後轉入81級4係(核物理係)就讀。幸運的是,我被安排住到和張自力、白大偉、 陳軍等同學的寢室。自力當時任四係學生會主席,在社會活動方麵能力十分優秀。他由於管理基金卓有成效,前幾年被邀請到北京管理嘉實基金(目前中國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基金之一)。
張自力(左)和作者(右)
那時中國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幾年,胡耀邦總書記提出開發大西北的構想。科大校團委就組織了大西北考察團,準備於1984年夏天出發。然而,就在出行前一周,自力在一次踢球中把腿踢傷了,未能出行,他就很友好地把這個寶貴的名額讓給了我。懷著對社會經濟充滿好奇的心態,我和黎彥修,楊德誌,李波濤等同學一道,跟隨科大校團委副書記劉澤文踏上了西北考察的征程。
考察途中的科大同學
那是一個洋溢著青春氣息和激情的旅程。我們首先到了西安,加入了安徽省大學生夏令營攀登華山的活動。那個時代還沒有纜車,無知無畏的我們冒著夜色徒步登山。為了防止同學墜入懸崖,我們每十多分鍾都要報數。當有同學報到十三這個倒黴數字時,同學中響起一陣陣歡快的笑聲。當我們登上山頂,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我才回頭看到剛剛走過的路程是那麽驚心動魄。我第一次看到了華山的險峻,也欣賞到華山秀美的一麵。也就是在華山山頂,我第一次領悟到了"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那是在恢複高考製度之後的幾年,科大是全國最著名的學府。那時的科大學子確實處在這樣的優勢,真正被視為"天之驕子"。在登完華山之後,我們受到了陝西省政策研究室常務副主任的熱情接待。他花了兩三個小時的時間,給我們講述了陝西省發展所麵臨的問題, 發展的宏圖和對我們這些大學生人才的渴求。
對我這個幾年來一直在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科,尋求發展方向的學子來說,這一座談讓我豁然開朗。我第一次聆聽到了資深專家對一個幾千萬人口大省社會經濟狀況係統的描述和分析、發展方案的探索和相關政策的製定。這是多麽有意義的事情啊!從那一天起,我對社會經濟管理領域就產生了濃鬱的興趣。也就是因為這個濃厚的興趣,在每一次會談中,我都做了非常認真的筆記。回校之後,我又把它整理成了《科大學生大西北考察報告》。
除了險峻、秀美的華山,西安省委大院內激情蕩漾的座談,我們的西北考察還繪下了很多張美麗的畫卷。
在蘭州,中科院蘭州分院的王副院長不但把蘭州各研究所的情況給我們做了詳細的介紹,而且還親自帶我們去劉家峽水庫參觀。在那裏,我第一次看到黃河上遊的水,居然是那麽清澈,那麽美麗。
在青海西寧市,我們領略了青海湖秀麗的風光,還親耳聆聽了科大校友主動到青海工作、 為開發大西北做貢獻的動人事跡。
作者(左)與同學在青海
這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這個激情滿懷的旅程,構成了我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漫長的火車上,我和楊德誌、黎彥修、李波濤等同學一起指點江山、 激揚文字。我們歎息中國的落後狀況,展望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並試圖定位自己的未來。那時我們少年輕狂,我們質問: 為什麽國家讓成績好的都學數理化了,讓學文科的同學學管理?難道我們這些數理化成績優秀的同學不能參與到經濟管理這麽重要的工作當中?正是在這個西北考察之後,我決定轉學經濟管理,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中國的改革開放這一宏偉的事業。
作者(左)和一起參加考察的李波濤(右)
在大西北考察之後,我找回了學習生活的方向感。我多次聆聽了溫元凱教授為推進中國經濟改革慷慨激昂的演說,並到他創辦的光明信息公司實習。之後我又把李立學長創辦的科大經濟管理研究會繼續發揚光大。並在負責這一工作當中,有幸接觸到了很多具有豐富學識的經濟管理專家學者,開闊了眼界,並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分析、思考問題的方法和智慧。
例如,從上海經濟研究中心黃副主任那裏,我理解了為什麽人民公社會失敗的原因: 因為在公有化的人民公社裏,一個生產隊裏隻有隊長一個人動腦子,其他人都被當作一個個不用腦子的勞動機器。而在實施自由經濟的農村,人人都在為自己追求富裕的生活想辦法,人類的智力資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在合肥稻香樓賓館,我和徐哲學弟有機會與上海國際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王老師徹夜暢談,聽他講述了中國經濟改革和國際形勢。
這些經曆為我在大學畢業之後成功轉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多位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我畢業之後到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從事區域發展戰略的研究工作。而我的那份《科大學生大西北考察報告》成為了周成奎副所長錄用我的重要原因。
在中科院管理所,我實現了我的夢想,把青春獻給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我參與完成了中國最大油田“大慶的工業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獲得了年度科學院科技進步獎。在不足三十歲的時候,我完成了國家自然基金會項目,並著書《中國礦業城市: 持續發展與結構調整》,榮幸地出席了中國科協"首屆青年科學家年會"。
1992年,我來到美國,攻讀了國際工商管理碩士。之後,在西門子能源從事了二十餘年的公司戰略規劃和國際並購工作。近年來又投身於為亞裔孩子的平等教育權益的抗爭之中。
寫到這,有的同學和朋友會問,你當初科大這段經曆對年輕的一代有什麽啟迪呢?體現了科大的哪些特色呢?
我想告訴青年朋友: 首先,無論你多麽聰明和優秀,人生中總有坎坷和波折,隻是大小而已。我在科大的前幾年,曾經是一個苦苦尋求人生方向、毫無亮點的醜小鴨。但科大人總能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會找到適合自己才華、可以發光發熱的地方,這個信念一直鼓舞著我克服在生活、事業、抗爭中所遇到的困難
其次,就是要有一種使命感。在當時的科大,我發現我們很多傑出的老師和優秀的同學身上,肩負著一種使命感: 為國家、為民族在事業上做出有意義的貢獻。當年溫元凱老師在全國四處做推動經濟改革的講演,就是出於一種使命感。我2013年出書,向美國社會和華人後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2014年發起對哈佛大學歧視亞裔孩子入學申請的申訴、以及擔任美國亞裔教育聯盟主席,都是出於同樣的使命感。這也是我記憶中科大的一大特色。正是由於當年科大寬鬆自由的氣氛培養出這樣的使命感,科大才出現了那麽多科技和其它領域的英才。
在三十四年之後回首當年大西北考察那一重要的瞬間,喚起了我對那個充滿理想、青春、激情的時代的美好回憶,又讓我重新認識到了什麽是真正的科大精神。
現在的作者
文圖編輯 :許讚華,俞霄,黃劍輝
排版編輯 :許讚華,俞霄
中國科大《科大瞬間》常務編委: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陳錦雄 812 | 劉揚 815
黃劍輝 815 | 滕春暉 8111
公眾微信號:USTCMo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