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紹平是我相處近20年的一位朋友。在茶餘飯後,他經常談起偷渡到香港的之事。有一天晚上,我突然想起,在奉化近50萬人中,有這樣經曆的人雖然極少,但它卻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現狀和老百姓追求幸福的心理。因此,我花了二個半天與他交流,並形成了以下材料。
內容概述:1980年5月到8月,竺紹平先生因生活所迫、穿越邊境線、偷渡到香港、遣送回大陸、旅途被押送、逃離收容所,故事起伏跌宕、曲折離奇、驚心動魄。回家後,他還是繼續過著那非常艱辛但又無奈的生活。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領域的不斷擴大,他的生活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六
火車到達江西萍鄉站以後,所有江西籍的“犯人”都在那裏下了車,移交給當地的公安部門,浙江籍的仍留在車上,火車繼續向浙江方向開去。
8月16日晚上9點,我們到達了金華火車站。經過20分鍾的路程,我們被押送到金華收容所,遣送、押解我們的廣州警察開卸了我們的手銬,將我們移交給金華收容所的警察。
在金華收容所裏,我們20幾個人一起被關在一間牢房裏。那天晚上,我們大家根本沒有睡,是在商量著如何逃離收容所的計劃。
在我們當中有幾個是金華本地人,他們曾經幾次在那收容所裏被關押過,不但熟悉該收容所的地理環境、布局和警察的活動規律,而且還認識幾個警察。所以,先由他們描繪出整個收容所的建築布局,而且標明圍牆、大門、崗哨、警察辦公樓和我們牢房所處的位置,然後大家一起商量如何逃離收容所的方案。
在商量逃離收容所方案時有人提到,那裏的習慣一般是由2個人來送飯,而且是打開牢房讓大家在院子裏一起吃飯的。其中一個是警察,有槍和警棍,另一個是食堂人員,挑著飯和菜,他是與管“犯人”不搭界的。如果這個院子裏麵人關得多了,他們先讓第一批人吃完,再去挑來給第二批人吃。另外,院子的一道鐵門和收容所的大鐵門平時是關著的,但大鐵門中的小門在一般情況下是開的,外麵隻有2個人站崗。
根據整個收容所的布局和他們送監飯的規律,我們商量以後,統一了逃離收容所的方案:首先,決定在明天吃中飯時就逃離收容所,在金華警察還不了解我們這些人、也許是廣州警察與金華警察還沒有完全辦好移交手續時就來他個實然襲擊,這樣,金華警察肯定不會預計到。第二,爭取第一批吃上中飯,吃飽了飯才有力氣逃離收容所。在他們第二次挑飯菜進來的時候,采取突然行動,主要是製服、控製那個警察,將他綁起來。但是,決不能使用警察的槍支,將槍扔到遠處,更不能打死人。第三,製服、控製警察以後,大家一齊向收容所大門方向衝去,從小門逃出。第四,所有成功逃離收容所的人員,在金華火車站向東一公裏處集合。
1980年8月17上午,大家睡了個好覺。時至中午,我們養足精神,齊心一致,蠢蠢欲動,為實施逃離收容所計劃作最後的準備和分工。
中午開飯的時間到了,真的來了一個警察、一個挑著飯菜的食堂人員,並為我們開了牢房的鐵門。大家麵麵相覷,心照不宣,踴躍走出牢房,爭著去搶飯吃。我們院子裏有兩間牢房,我們牢房裏的人,大部分第一批都搶到了飯菜。
當警察打開院子的鐵門,第二次挑飯菜進來的時候,我們牢房裏的人一起行動,打倒了那位警察,扔掉了他的手槍,一齊向收容所大門的方向衝去。但是,當我們衝到收容所大門時,不但大門緊閉,而且小門也已經上鎖了,大家無法逃出去。
這時,傳來了一陣陣的哨子聲、抓“逃犯”的喊叫聲,警察發現我們逃離收容所的行動了。我們隻能又掉轉頭,大家分頭向較低的圍牆處衝去。緊接著,又傳來了幾聲槍聲。在無奈中,大家隻能各自逃命。在險急中,我和其他幾個人,爬上了一道2公尺多高的圍牆。
那圍牆上雖然沒有鐵絲網,但是,它的牆頂是尖型的,而且在尖端鑲著許多向上的鐵釘,我的腳被鐵釘紮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