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向東

蘇向東教授號清慧居士離群索居精進修行
個人資料
正文

與易中天《文明的意誌與中華的位置》商榷

(2024-07-06 08:34:07) 下一個
與易中天《文明的意誌與中華的位置》商榷

易中天在《文明的意誌與中華的位置》中,提出了關於中華文明的重要觀點,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盡管他的許多見解深刻且具有啟發性,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進一步探討和商榷。

首先,易中天強調了“文明的意誌”,即文明在自我發展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他認為,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千年,不僅是因為其文化的深厚積澱,更在於其內在的強大意誌力。這種觀點固然有其道理,但我們不能忽視外部環境對文明發展的重大影響。曆史上,中華文明曾多次麵臨外敵入侵、內部動蕩等挑戰,這些外部壓力在某種程度上也促成了中華文明的不斷自我調整和重生。因此,文明的延續和發展不僅依賴於其內在的意誌力,還必須考慮到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影響。

其次,易中天在書中指出,中華文明需要在現代世界中重新定位,以適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他認為,中華文明應當更加開放和包容,積極吸收外來文化,以實現自我更新和發展。這一觀點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需要平衡好文化開放與保護的關係。過度開放可能導致文化的同質化和傳統文化的流失,而過度保護則可能導致文化的封閉和停滯。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文明應當在開放和保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又能夠與其他文明進行有效交流和互動。

再次,易中天強調了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獨特地位,認為中華文化具有重要的軟實力。這種軟實力不僅體現在文化產品的輸出上,還體現在中華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影響力上。然而,軟實力的建設並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努力。僅僅依靠文化產品的輸出,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世界對中華文明的認知。更重要的是,軟實力的提升需要與國家的綜合實力相匹配。隻有在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中華文化的軟實力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和認可。

最後,易中天提出,中華文明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堅持自信與自省的平衡。他認為,隻有在自信中保持清醒的自省,中華文明才能不斷進步和發展。這一觀點非常重要,但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做到這一點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自信與自省之間的平衡,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調整,既要堅定對自身文化的信心,又要勇於反思和改進自身的不足。

總的來說,易中天在《文明的意誌與中華的位置》中提出的觀點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但在實踐層麵上仍需進一步探討和完善。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不僅依賴於其內在的意誌力,還必須考慮到外部環境的變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文明應在開放與保護之間找到平衡;軟實力的提升需要與國家的綜合實力相匹配;自信與自省的平衡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調整。隻有在這些方麵共同努力,中華文明才能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蘇向東的文章獨具見解,讓我開拓了思維,笑點十足,大開眼界。期待更多精彩的文章!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東亞文明與大一統政權 (2024-06-28 08:46:42) 下一個
書接上文,自古以來大自然給人類劃分的主要生態圈,以及由此產生的文明圈有:北美,南美,歐洲,西亞北非,南亞,東南亞,東亞,中南非,澳洲,以及一個已經衰敗的大草原。

八千年前到四千年前,西亞北非是人類文明的中央圈。四千年前到二戰,歐洲是人類文明的中央圈。二戰以來,北美是人類文明的中央圈。鑒於這裏大家都是東亞人,所以特別關注一下東亞圈。

東亞圈,以人種來說,主要由原住民百越人種,和殖民者大草原人種。絕大部分東亞曆史就是一波接一波的大草原人種南侵,殖民統治包括殺戮和驅逐奴役百越人種,以及前幾波的大草原後裔。大體上是商代到秦代一波,漢代到晉代一波,北魏到南宋一波,元明清一波。

以集權政權形式的政體傳承而言,自秦代以後,都可以說是偏大一統模式的。但是全麵大一統的其實隻有秦宋明,漢晉隋唐清隻能說是半大一統,元甚至隻是一張皮。

以政權統治範圍達到文明圈級別,就是控製一個文明圈的大部分或更多區域的政權,才稱得上大一統的標準來看。

秦代主要還是控製了黃河流域地區和四川,略有涉及江南和嶺南。隻是整個東亞的一小部分。算不上大一統。漢基本上也沒有太大擴展。也就是江東江南方向,有一點更多的開發。也就是持續時間比較長。西漢約兩百年,東漢約一百五六十年。兩漢的親戚關係其實比劉皇叔還遠。

唐的疆域或許勉強夠格,也是真勉強。雖然隋開發了大運河,有唐一代的作用也有限。唐初舔傷不及,安史之亂後其實就軍閥割據了。中間也就幾十年的輝煌。也沒有名義上控製吐蕃南詔,對南方統治也基本上是幾個關鍵點的名義統治。明也很勉強。對長江流域的開發殖民要比唐強很多。但是對大草原方向又不如唐鼎盛時期。

真正在東亞做到疆域大一統水準的,隻有元代和清代。而元代的時間不僅更短,而且力度很低。所以今日中國概念的建立和忽悠,都是為了有效冒名繼承滿清遺產的手段。

所以東亞大一統政權延續不超過三百年的說法,實在是已經給東亞大一統臉上貼金。有資格參與評價的其實也就是滿清政府。有序傳承接近三百年,鼎盛期疆域為絕大部分東亞圈。鼎盛期約一百五十年。黃河長江流域是大一統奴隸製。滿蒙疆藏是封建製,滇桂粵閩是半封建製。滿清是也是一個大草原來得殖民政權。全疆界大一統奴隸製也就是新中國才做到的。其本身也是大草原蘇俄扶持下成事的半殖民政權。

明政權有近三百年,也近乎全境界大一統,但是有校疆界也還是少不少。或者說所謂中國,繼承明疆域或者黃河長江流域,其實更符合曆史事實和自然條件。強行吞並關外嶺南,其實造成了太多的矛盾和負擔。除了成就了極少數野心家的妄念,對於絕大部分百姓甚至絕大部分黃河長江的上層,都是災難。從抗戰到文革,本來都不必發生。本質上和隋煬帝是一路貨。

至於明以前的東亞存在過的文明和政權,和當今所謂中國其實關係真不大。除了扯幌子外,人種文化技術都沒多少傳承關係。也就是在不同時間卻都存在於同一個地域罷了。甚至也隻是地域的交集而已。

元代地域倒是廣泛,但是連漢化都沒有。根本算不上大一統體製。妥妥外來殖民政權。是蒙古大帝國的一部分。而且也沒過百年。兩宋合起來或許有三百年。但是兩宋的疆域,甚至政體其實差別很大。還是應該分開算。而且遼金夏等政權的存在,也是和宋並行的多政權體係。不存在東亞圈大一統了。隻能說北宋實施了中央集權體製。唐疆域不小,但是唐也不完全是大一統體製。雖然隋唐皇室都一直想大一統。但是隋煬帝用力過猛,亡隋。唐也導致了安史之亂,以及之後的中央政府名存實亡。所以說唐朝的大一統近三百年,實在是時間上差太多,疆域上和體製上也差很多。兩漢加起來四百年。但是兩漢的差異可比兩宋還大,尤其是皇室血脈上。至於秦二世而安就更別提了。

所以東亞大一統吵不過三百年這個思路本身就不成立。因為假設了東亞曆屆政權都延續了近三百年,都控製了東亞大部分,都是純大一統政體,就是可惜沒能有過三百年的。而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這種樣品數據呈現某種規律分布的現象。如果非要說有規律,那麽就是每個一段時間,東亞一定會大亂,大洪水,大量人口滅絕。這種現象在其他文明圈是不存在的。隻不過這個時間,不一定是二三百年一次,更可能百八十年年一次。發生的地域也主要集中於黃河長江流域,或者所謂漢化(編戶齊民費拉化)地區和群體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