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字同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閑,有空,清靜也,也可表示與正事無關的。人的活動很多都可用到這個"閑"字,閑人、閑事、閑居、閑聊、閑逛……"閑"字還有個特點,人一旦年過五十,就跟"閑"字越來越沾上了邊,"閑"的事情也越來越多。
孩子長大成人之後,我們做家長的也開始慢慢進入了"閑"的狀態。特別是退休後,就有大把的時間閑著,許多人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閑人。當然閑人還可分為四種,一種是身心都處於閑的狀態,另一種身心二不閑,還有一種是身閑心不閑,最後一種是心閑身不閑。
人閑下來之後,原來充實忙碌的生活規律被打破,重新建立起新的生活模式,以適應閑適的生活。人剛開始過悠閑的生活,心理上總有點不相適應,還信心滿滿地設立一個生活目標,讓自己不至於太過閑散。隨著時光的流逝,思想的懈怠,體力的下降,這些都像是無形的匕首,把你逼到終日無所事事,無所寄托的閑境。慢慢地你的情緒開始消沉起來,日積月累,意誌也會跟著沉淪下去。整天了無生趣,無精打采,手機、麻將、電視連續劇成了生活的中心。與以前生龍活虎的樣子判若二人,走在路上步履蹣跚,一副精神委靡,未老先衰的樣子。身閑不僅帶來意誌的消沉,更多會帶來精神頹廢和健康問題。
一個四體不勤的閑人會陷入頹廢而又不能自拔的困境。有些人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又不想用雙手來維持自己的基本需求,僅僅依賴於政府一點點救濟金過活,他們整天盤桓街頭,嬉遊浪蕩,惹事生非,就像街上的幽靈一般晝伏夜出,飄忽不定。貧窮、疾病、酗酒、吸毒,甚至無家可歸如影隨形,不知那一天這些怪獸會張開血盆大口吞掉遊蕩的靈魂和肉體。
有些人從早到晚沒有閑的時候,家裏大小事情一把抓,生怕大權旁落,成為孤家寡人。在外更是忙忙碌碌,不管是份內還是份外,也不管大事小事都喜歡插上一腳,有時也不知自己整天在忙些什麽。有的人還特別喜歡在領導麵前忙前忙後,看臉色行事,溜須拍馬,服務周到,其目的無非是想取悅領導,進而更上一層摟。工作之餘,還常常愛管別人的閑事,揣摩別人的心理,投上司所好,甚至還樂意卷入勾心鬥角的人事紛爭之中,內心沒有片刻的寧靜和安閑。身忙心累,抑鬱蘊積,久而久之,身體不堪重負,情緒衰弱,夜不成眠,心也離自己的本色越來越遠。
一個整天遊手好閑,無所事事的閑人,麵著花花綠綠的世界,內心不起波瀾也很難,一旦心有所羨,心有所思,不安分的欲望就開始不斷地發芽,萌動。社會上有錢人財富的急劇膨脹;那些靠不擇手段,坑蒙拐騙的人都富了起來。這些就像塊磁鐵般吸引著自己,滋生一夜暴富的欲望,幻想著怎樣能快速獲取財富。然而世上絕無這等不勞而獲的好事,正道走不通,就一門心思找些歪門邪道。詐騙、傳銷,靠一張三寸不爛之舌行走江湖,到頭來隻能是害己害人,遭別人冷眼和嫌棄。
古人有"窮愁著書"的典故,用來形容那些即窮又深陷愁苦困境中人依然孜孜以求地著書立說,對他們來說貧窮並沒有消磨自己的誌向,放棄心中的追求,這樣的事例史不絕書。反觀現在,人們開始富裕了,有些人卻富的閑愁起來。閑愁是一種心無寄托,無緣無故的憂愁。"閑愁最苦",產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每天酒足飯飽之後,無聊寂寞,沒有快樂可言,不知怎樣打發多的發愁的時間,不時有"身外閑愁空滿,眼中歡事常稀。"的落莫和感歎。久而久之,情緒低落,精神抑鬱就會找上門來。
閑能生鬱,更能致病。我們周圍經常碰到這樣的人,退休以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大病小病都找上門來,更有不幸者,沒多久走上不歸的黃泉之路。這裏有諸多因素造成,但不得不承認,生活太閑,是一個重要原因。曾幾何時,過去單位裏的角色,現在已經不複存在了;家庭裏的地位,也在漸漸弱化;收入的減少,隨心支配的事情也會變少;社會地位的改變,知心朋友越來越難以尋覓……這些都會使人鬱鬱寡歡。如果一直盤桓在過去美好的記憶裏,自己又不主動去調整,這種狀況發展下去就會積鬱成疾,抑鬱會引起人體氣血鬱滯,而氣血不暢是百病之源。精神上的抑鬱可導致身體上的病痛,小病也可變成了大病,到時再去調整,糾偏,很可能為時已晚。
閑的反麵是忙,閑和忙是一個事物的陰陽兩麵。忙屬陽,應表現於外;閑歸陰,要居於體內。一個人內外皆忙,其結果不是被忙死也會脫一層皮。如果是內外都處於閑的狀態,那未這個人的生活定會了無生趣,沒有色彩的生活,生命之花也會隨之凋謝。隻有外忙內閑才是我們最平衡的生活狀態。
閑居於內,就是心閑,心閑是一種心理狀態,表示內心的沉靜。心閑體正,不為外物所惑,不為外界左右,專注內心的成長,有定力,有擔當,這些都是心閑所帶來的變化。菜根譚:"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 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 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隻有把心安在閑處,放在靜中,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內心清閑能降低人的欲望。心裏的雜念如同塵埃和垃圾,會把人的心靈汙染和占據,令人昏沉迷惑,喘不過氣來。內心清閑如同一塊抹布,一把掃帚,可把心靈打掃一番,歸整一下,丟棄悲傷的過去,留下快樂的記憶,有更多空間去享受未來美好閑暇時光。佛家:"心空則靈"心胸敝開了,幹淨了,你就會不覺得外麵世界的喧囂,就能接受新的事物,容納和化解生活中的壓力和煩惱。
心閑就會神怡,神怡則會氣定。中醫認為,人最寶貴的是元氣,它是生命的源泉,元氣安定了,生命之路就會走的長,走的遠。"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隻有堅守內在的那份心閑,生命之樹才會常青,生命之花才能燦爛綻放。
人是自然界中的動物,動是動物的共性,不動生命就會凋零、衰敗、死亡,中醫提倡的"用進廢退"就是這個道理。人隻有從運動中才能維持生命的健康和成長,保持精神上的朝氣和快樂。孩童連續幾小時玩耍是運動,97歲揚振寧老人每天拄著拐仗在房間裏走動10分鍾也是運動。運動是我們生命中的陽光,是點燃我們生命之火的火種,所以運動應貫穿於我們生命的始終。
人除了動物性之外,還是自然界裏有豐富情感的動物,這種情感就是人性,美學家朱光潛:"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現他的人性,必須充實他的心靈生活。"讀書求知,文化藝術,旅行探險,情感交流,健康養生,這些都能豐富自己的心靈生活。心靈閑靜是我們生命之火的物質基礎,生命之火的光彩與否,都與此息息相關。
東晉詩人陶淵明是體勤心閑的典範,他不為"五鬥米折腰"毅然辭官回鄉,過著與鄉村農民一樣的農耕生活,生活雖然貧窮艱辛,依然過得悠閑自得。他在貧困躬耕的生活中寫下了自傳體散文《五柳先生傳》:"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讀書,飲酒、寫作是他的三大樂趣。物質很貧窮,但他過得很豐滿;農耕很勞累,但他卻充滿了內心的閑靜。雖然不時有人請他出去做官,但他依然不改初衷。在歸隱田園20年中,他寫下了許多傳世佳作,成為"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徹古今的烽火"
心無旁騖,安閑自在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一種修為,一種磨練。它能讓我們放鬆自在,讓我們生活快樂,心靈豐富,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正的安閑下來,不為外物所動,不為欲望所驅使,特別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難上加難。惟以其不容易,所以更顯得彌足珍貴。人生百年,跌宕起伏,我們都己走了過半的人生旅程,是時候放慢生活的腳步,安閑自在地去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享受大自然的一事一物,一花一木,一粥一飯;遊曆未曾踏足過山河;品味生命中的春夏秋冬。
冬天的早晨,陽光溫暖如春。悉尼大街上依然到處是各色的人流,有的人臉色緊繃,行色匆匆;有的人麵帶微笑,步態從容,迎麵而來還會點頭示意,道聲早安。站在街邊看著人來人往,忙人和閑人從他們的步態中能夠分辨一二,體閑與心閑也能從他們的神態中看出端倪。一天之中,唯有早晨最能揣摩出一個人的喜樂憂愁。
這個世界,這個人生,行色匆匆地過是一生,閑暇快樂地生活也是一生,何不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世界。過去的年光不能倒流,還是要多著眼於創造現在的美好,做個精神上的"大閑人"。人隻有一生一世,能勤於勞作,清閑自在,也算不枉此生了。
2,通篇寫得很好,但有一處需要更改:‘人除了動物性之外,還是自然界裏唯一有情感的動物’ - 否!某些動物的情感比人類的樸實真摯深刻長久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