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香港有四大才子,分別是金庸,倪匡,蔡瀾,黃霑。最近蔡瀾仙逝,這四位才子皆已離世,代表了香港當年那個文化自由百花齊放黃金時代的終結。
說到才子,現在這個稱號已經爛大街了,但凡能寫個字兒譜個曲兒,甚至是唱個歌兒啥的,媒體都會毫不吝惜地冠以才子二字。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才子不僅是指有才學之人,更是文人理想化的形象,其往往與浪漫、風流、學識和文化修養密切相關。
明清的小說和戲曲有著大量描繪才子的作品。一般來說,當時才子的常見特征是,會詩詞、通音律、懂繪畫、善辭章。比如說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指的就是明代的四位著名文人: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禎卿。他們個個才華橫溢,琴棋書畫樣樣皆通,是民間傳說中風流才子的典型。
按這樣的標準,我們可以來評判一下香港的這四大才子。先從學識和文化來看,金庸善寫小說雜文,倪匡的科幻和劇本獨步天下,黃霑精於譜曲作詞,皆是才氣十足。而蔡瀾則弱了一點,他是以美食家聞名,雖然也寫了一些散文,不過水準一般,離才子的標準還頗有一些距離。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將其換成古龍,可能更加貼切一些。
接下來就是風流。所謂自古才子皆風流,這哥幾個的風流韻事,那可真是精彩紛呈,可以擺他個三天三夜的龍門陣,讀者有興趣的話,俺可以寫上一個係列,今天這裏就不多聊了。先賣個關子吊吊各位的胃口,這每一位可都不是省油的燈。特別是金庸,你別看他一張國字臉,頗有些道貌岸然的樣子,其實花花腸子可真不少。算了,俺是個厚道人,為長者諱,點到為止了。
其實俺今天寫這篇文章,是想從另一個角度,聊聊才子們的風骨。
什麽是風骨?有氣節,有擔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我覺得這就是風骨。孔子曰: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這是風骨。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也是風骨。俺是個大老粗,講不了他們這種文縐縐的話,要俺說,很簡單,風骨就是做人要有原則,有良知,並且不管在什麽情況下,都能堅持自己心中的道。
為什麽說才子要有風骨呢? 我前麵寫過,才子是文人理想化的形象,也就是說,才子首先是文人。而真正的文人,一定要有士的風骨。大家應該知道,士的核心品質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也就是說士要義不取容,不為了利益而違背原則;也要舍生取義,可以為道義犧牲生命。
寫到這裏,索性多聊一聊,很多人把風骨等同於傲氣,其實這兩者是有區別的。風骨是秉持自己,而傲氣是在乎別人的看法。堅信自己的道,不肯趨炎附勢,不人雲亦雲,這是風骨;生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一心想做人上人,高人一等,這是傲氣。也就是說,傲氣是秀給別人看的,而風骨是一個人的內心品質。我覺得真正的士,有風骨而無傲氣。當然,這世上也有很多的才子,卻偏偏是有傲氣無風骨。
香港的這四大才子裏麵,金庸同學曾經是有風骨的。他當年創辦《明報》,寫了一係列的政論文,屢屢抨擊中共的極權和反人性,倡導港島的民主自由。他在武俠小說中,多次以隱喻的方式對當時中共極權統治,集體狂熱,個人崇拜的現象大膽諷刺。比如說《笑傲江湖》中的日月神教東方不敗、任我行、向問天等人之間的權鬥,像極了極權體製下中共黨內的路線鬥爭。而日月神教的教主,不管是誰上台,都是以唯我獨尊和神功無敵的神話加以恐怖統治來維係其權力,這和文革中毛澤東和林彪大搞個人崇拜,歌功頌德,紅色恐怖如出一轍。而在《天龍八部》中,對星宿派掌門星宿老仙及其門下一大幫拍馬屁的無恥之徒的描寫,更是讓人讀來毛骨悚然。
可是,偏偏就是這一位大才子,在發了大財,名利雙收,娶了新嬌娘以後,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金庸在九七香港回歸之前,於《明報》上多次發文讚揚鄧小平,為其一國兩製的虛假口號大作宣傳。在回歸以後,他更是搖身一變,不僅是浙大人文學院的院長,更當上了中國政協常委,成了響當當的國家領導人。我有點兒好奇,他那個被共產黨槍斃了的地主反革命老爹,在九泉之下,會不會為自己這個有出息的兒子感到驕傲?
金庸同誌的事跡就聊到這兒,他老人家後來的確是又紅又專,隻不過,那和風骨再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了。再來看看其他幾位。黃霑和蔡瀾都算是典型的傳統文化人,幾乎完全不過問政治。不過呢,這兩位還是些區別的。黃霑曾經在某些場合公開批評中共與港英當局,不過總的來說,他可以說是既不盲從權力,也不激進反抗。他本人非常認同中華文化,希望中國強大,也希望香港能與大陸融合而不失自由。很多人不知道那一首《我的中國心》(張明敏演唱),就是他寫的歌曲,裏麵那幾句:
長江 長城 黃山 黃河
在我夢裏重千斤
無論何時 無論何地
心中一樣親!
大家想必耳熟能詳,當然也很容易看出他濃厚的愛國民族情感。
而蔡瀾是出了名的不談政治,他在自己的專欄和節目訪談中多次強調:我不懂政治,政治是無聊的事。他認為政治是浪費時間,是破壞情緒毀掉生活樂趣的蠢事,他更願意把筆墨和注意力放在飲食、旅行、女人、電影、藝術上麵。不過,和黃霑一樣,他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對書法、飲食、曆史、文學都有所涉獵,並提倡儒釋道兼容並包。
要說這四大才子裏麵,真正有風骨的,我覺得是倪匡。倪匡的小說,一以貫之地有著對專製製度和獨裁統治的揭露和反抗。在他的筆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江湖人物,都或多或少的在和中共專製體製做著頑強地抗爭。衛斯理,白素,白老大,他們都多次和共產黨的特務組織做著針鋒相對的鬥爭。這些驚心動魄的故事裏,揭示了中共的秘密機構無所不用其極,美人計,暗殺,嫁禍,收買,滲透到了香港的各個階層。
在一篇名為《追龍》的小說中,倪匡甚至提出了一個可怕的預言,他在書中寫到,“東方將有一個大城市要毀滅,而毀滅一個大城市,不一定是天災,也可以是人禍”。他這裏說的東方大城市就是香港,他是在預言九七回歸之後香港的毀滅。記得當時我看這篇小說的時候,離九七回歸還有好幾年,這個預言讓我大為震驚,並深深地為香港將來的命運擔憂。結果沒想到的是,這才短短的過去了三十來年,那個自由而充滿活力的香港,真的毀滅了。
倪匡曾公開表示:我不是反共,是反極權、反專製、反一黨專政,而剛好共產黨全占了。倪匡一生拒絕在中國大陸出版他的任何作品,他明確表示:如果有我的小說在大陸流行,是盜版,我不會授權任何出版社。他也不願意與中共體製下的任何媒體和單位合作。倪匡還說,我不相信‘一國兩製’,那是騙人的。香港回歸以後,倪匡拒絕參與任何與中共宣傳有關的活動,並且逐步淡出公眾視野。不過,即使到了晚年,他仍堅持自己“終身反共”的立場,不與極權體製妥協。
舊的時代過去了,新的時代即將到來,而我們匹夫百姓,重要的是活在當下。這一個個才子,他們的才華,風流,傲骨,是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在我看來,也是一麵麵鏡子,能夠時時照出我們的內心。
幾十年快八十年了吧,胡適先生說過的話改不多幾個字依然適用:英國人治下,有自由,有繁榮;它們來了,自由消失,繁華凋敝。
它們的目的,就是控製一切,淩駕世人。“把香港變成內地,看你們還鬧什麽”,赤裸裸的“普天之下,莫非皇蝗臣”的當代翻版,後麵跟著無腦子、缺良知的辮民拍手叫好。
網上摘錄:
金庸之所以在九七問題上和主流民意不合拍,據風評甚佳的《金庸傳》的作者傅國湧的研究,他說金庸的形象有三張臉:「文人之臉、商人之臉、大中國主義之臉」。第三臉使他情不自禁地和中共同步同道。
● 金庸三張臉,力助中共收回香港
金庸自稱,他在香港問題上是一個「既得利益的建製派」。因此,他在明報社評中反覆多方麵強調香港的正麵成就,和對中國的有益利多,率先提出過渡期要維持香港的「安定繁榮」。我在1988年金庸主持特區政製「主流方案」遭到市民強烈抵製後,曾為文評論他在中國士大夫傳統中的權力欲及忠君情懷。他1981年7月受到鄧小平非常禮遇的會見,那是中共高層已經仔細研究過他在統戰港台方麵的價值後的安排。他1973年曾訪問過台灣,和蔣經國長談,有一個中國與反台獨共識。他見鄧後,高調崇拜鄧,「就是他小說中的英雄」。然後,和中共的九七戰略合作(會見胡耀邦、江澤民),直到退休後,還在浙江大學發表講話「新聞要學解放軍服從黨的領導」
跪著的才子,雖然依舊是才子,但得到主子一聲“好奴才”的誇獎才是他們最高的追求把。魯迅先生所雲“求做奴才而不得”,才是這些人心中最大的悲哀。一旦有機會換上黃馬褂“光宗耀祖”,可不就能抹抹油嘴,忘了“殺父之仇”而安享名利?
“燕趙悲歌士,博浪擊暴秦”的正氣人格,已經在漫長的被奴役歲月中消磨殆盡。即使在大英曾經建立良好法治基礎的香港,人民的自由也無法抵製政治權力徹底淪陷後的全麵壓迫與侵蝕。這其中,自然也有在97“回歸”中打著維穩旗號,阻撓香港政治改革的“皇民才子”、“愛國名流”們的一份功勞。
蔡瀾不談政治,比較圓滑,金庸成為政協委員,辦紅色新聞報紙,壓力不小,倪匡50年代離開大陸一直沒有回去過,不為五鬥米折腰,不被洗腦,酒色財氣,花邊新聞最少。
至於說到金庸的作品,雖然他本人後期的所作所為頗讓人鄙夷,不過,我倒是覺得他的作品,特別是那幾部長篇,有著極高的水準,是中國文學史上難得的精品。
每個人都是有道理的。
看看誰的文章流傳更久吧。
對風骨的定義、風骨與傲氣的不同等等。
說個題外話,我一直對所謂“四大”的說法嗤之以鼻。
抬句杠,三大、五大、六、七、八大都不行麽?
四大發明、四大天王、四大才子、四大名著、四大皆空、四世同堂、四喜丸子、四不像、、、
好像中國人特別的喜歡四。
回到香港的“四大才子”話題,我總覺得“才子”的一個必要條件(如果需要有的話),當是其著作其學說,可以傳世。而不在其著作多少、其學說如何悅世。
有很多的“名人”,可謂著作等身、學說驚世,但時間最是無情,過上個百十年回頭看看,浮雲也。
李敖的字數不少吧?他也特別得意並自視甚高,但又有幾多可以傳世?
依這個必要條件看的話,此四人,說不上是“大才子”。金庸著作多則多矣,就是個故事會大集,娛樂大眾而已。聰明、筆快、知識麵廣、曆史知識豐富,這些都承認,但也就不過如此。
最後回到作者的本題 --- 風骨。
這四人裏,倪匡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他的見識、勇氣、不為利益所惑,其他三人完全不能比擬。
祝各位週末快樂 。
就說這句話“什麽是風骨?有氣節,有擔當,有所為” 如果寫到這,就平庸很多,,加了一個有所不為,就有深度多了。能行,能止,知進退,方見大丈夫氣象。
再說這句“風骨是秉持自己,而傲氣是在乎別人的看法。”這是一句很有見地的話,把“風骨”和“傲氣”這兩個常被混淆的氣質分開了,而且點出了它們背後的心理動因。風骨,立於己;傲氣,係於人。君子自守,不以眾口鑠金。
金庸在大陸的哥哥是我哥最早的領導,哈哈哈。所以一直知道他們都姓查。這次剛吃了蔡瀾餐廳的早茶,他的美食書我有好幾本。:)
有風骨的人會長久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佛雲(又或者是上帝說,有分別麽?),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本人更仰慕金庸一籌,可惜,即使如金庸,也隻能寫十幾本書。
可惜啊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