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曾經提到了一個問題:一直以來,大家普遍認為修佛最好的就是人道,而其它道的有情,到底有沒有可能成佛呢?其實這個問題,已經有上千年的曆史了。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趙州和尚說狗子無佛性的故事。在不同佛家宗派的論述中,也往往語焉不詳。我自己所在的宗門裏,也有兩種貌似矛盾的說法,一種說: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另一種則說:有情皆具佛性,諸有情皆得成佛。那到底是我們人道才能成佛,還是六道的有情皆可成佛呢?
我覺得這兩點其實並不矛盾。我自己的理解是,六道有情皆可成佛,而人道珍貴,是成佛的最佳時機。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其中的見地。我估計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樣,對空性有了基本的了解,認同空性不二,無始無終,具足圓滿的觀念。而我們知道,所有的有情都是空性的隨緣自顯現,自然具足空性,也就是說佛性圓滿。當然具足佛性不代表我們已經成佛,還有一個修行,覺悟,和不斷超越和解脫的過程,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都有成佛的因。這不僅僅是我們,而是說所有的有情,都具足佛性,都有成佛的因。
可是在現實的世界中,得道者幾乎全是人類,那又是為什麽呢?首先,按佛教的說法,在六道之中:
地獄道的有情,無時無刻不在受苦。我想任何一種生靈,當它們在身體和精神上正遭受極度痛苦的時候,是幾乎不可能去平心靜氣地修行的。我所知道的唯一在地獄道裏修行的大修行者,是地藏菩薩,那是讓我無比敬仰的前輩。頂禮,頂禮!頂禮!
餓鬼道的有情,極度貪婪,卻又不能擁有,因此其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我想,在這種狀態下的有情,想要得道,需要超凡的毅力和智慧,應該是非常不容易的。不過餓鬼道中的夜叉和羅刹,的確有修行成佛的先例。
畜牲道的有情,智慧有限,往往愚鈍無知,即使有佛緣,也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當然,極個別得道的例子還是有的,這在佛經裏,在民間傳說裏的都有一些零星記載。
阿修羅道的有情,享有天人福報,能力超強,但是沉迷於爭強好勝,出人頭地。在一眾阿修羅戰神中,成功覺悟解脫的,除了悟空,我還真想不出有第二個。
天道的有情,福報最高,有幾十萬年,甚至上百萬年的壽命。他們一生享盡天福,無需生產,各取所需,完全達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終極目標。問題是,太幸福的有情,還有修行的動力嗎?很難,很難!不過,難雖難,的確還是有的。
六道之中,人道居於中,不好也不壞。各類有情的特點,在我們人類身上都有體現。如果能夠更堅決一點,拋棄那些迷信的說法,我覺得六道其實就是個比喻,我們身邊的各色人等,其實就是六道有情的具體顯現。當然,正是因為人道執中不落邊,自古以來,人類得道者比比皆是。我覺得我們人類真的是非常幸運的,估計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係,才積了這麽好的佛報,能夠有修佛的條件和機會。不過呢,對於下一世,誰也沒有絕對的把握一定能留在人道,是否還能有這麽好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麽幾乎所有的宗門都一再強調,要珍惜當前,精進修行。
其實我還有一個更難一點的問題,那就是無情,也就是沒有生命的個體,小如礫石,沙土,大如星球,宇宙,它們到底有沒有佛性?能不能成佛呢?我自己有一點小小的想法,不過不太確定,很想聽聽大家的體會。
我先來談談個人的淺見。怎麽說呢?首先我覺得這本來不是個問題,為什麽成了問題,是因為有個誰成佛的誤區。我們修佛者,追求是超越和解脫。如果說我們追求的是我要成佛;我估計那就永遠成不了佛,問題就出在我持上麵。
回到有情和無情誰能成佛的問題。我們現在看到的有情和無情都是我們當下的理解,也是我們內心的反映,佛家叫做一切唯心造。問題是一切唯心造的見地並不究竟,原因在於我們所見和所感真的足夠全麵嗎?世界是發展變化的,萬物萬法都也是無時無刻不在演化的,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是由多少的有情,多少的無情,多少的業力因著因緣和合而形成的?誰也說不清楚,也不可能說清楚,這是因為相的演變本就是無始無終。但是,無論有多少的演變,於佛性無損!所以,小到塵埃,大到洪荒,都是空性的自顯現,都具足佛性,都是可以成佛的。
這就是在下的胡言亂語。哎,其實我操那麽多心幹嘛,我是一個修行者,又不是佛教理論家,這種似是而非的問題還是留給同學們去傷腦筋吧。我相信大家都有覺性,本具慧心,應該會有更好的答案。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平兄,平常心心態確實是很核心,以平常心對待覺受、境界,以平常心進行實修。說起來,回過頭看看,平常也屬於看得起自己。按說,如實知見,把A看成A,有什麽不平常的。有時候不平常,那就再回到平常,平常平常。共享一下。
佛:覺者。
菩薩:覺有情
世間有情-六道眾生。有情感,有習氣,有業力,為無明所障,隨業力遷轉,六道裏浮沉。
世間無情-因因緣而生,緣滅即滅。無情沒有情感,沒有習氣,沒有業力相隨。
成佛是指六道有情放下對世間的執著,一步步消除習氣,自覺覺他,福報圓滿,智慧圓滿。成佛與無情無關吧。
平老兄說的我非常同意,覺受,平常心。。。也是我們常被提醒的。
至於說到是否是我要修佛,我覺得這第一步就走偏了。
我第一次見她之前,已經聽人講過很多特殊的經驗。有同修說她就是古佛再來。我因為沒有經驗,就不斷地提醒自己,見麵時一定要打起精神,千萬別被暗示,一定要看清楚到底咋回兒事。
那次是在泰國,總共大概好幾萬人,我在的那個大廳大概幾百到一千人吧。大家席地而坐,從她進入大廳開始,我就睜大眼睛,提醒自己一定要看仔細搞清楚到底咋回事兒。她是照例環繞人群把所有的過道都走一遍。走到我身邊的時候,神奇的事兒發生了,反正是我整個身心的能量都被整理了(具體不讓說,一個是我自己也不好描述,西遊記都寫不出來。另一個大概是因為每個人因緣不同,如果說太多,會讓人形成先入為主概念?本來你需要A,但是聽別人都有B,結果就專心到尋找A,把自己收到的給耽誤了,算是誤導。),我隻能說,那短暫的幾秒鍾,發生了很神奇的事兒,意識到多問題。我內心深處某個從來沒有覺察的部分蘇醒了,想起幾個比喻。1. 原來所謂的“沁人心脾”這詞可以是這種情況,類似觀音菩薩的淨水滴到人參果的樹根上,內心深處某個地方活過來了。以前我從來都覺察不到那地方是在沉睡。2.回來以後想起孔子見老子後的話:老子其猶龍矣乎?不可測。3. 心理能量經過整理後,內心的某些恐懼消失了。4. 當時她不是隻對我一個人的,而是同時麵對幾千幾萬人的,也不需要說話,而且每個人所得都是跟他自己的情況而定的。據說這能力就是 觀音菩薩的千百億化身。不是一個師父對一個徒弟那種大眼瞪小眼的。(當然,也有人沒感覺,有人感覺遲鈍,不代表沒事兒發生。就像有新聞報道,女孩到小孩都生出來了,還不知道自己什麽時間懷孕的)
至於生死,我們有同修已經修到解脫,突破生死。有同修根據親身經曆說的,你隻要認真修到某個程度,就知道自己什麽時間死了,知道死時會是什麽樣子。其實那個死也不是死,早已經不以幻化身體為自我。所謂預知時至,類似已經知道航班了,可以提前準備。
因為不同的係統,用了不同的名詞,所以就出現一個情況,同一個詞在不同的係統裏又不同的意思;或者,不同係統的不同名詞,其實是指一個東西。
蓮花生在《直指覺性赤見自解》裏專門談過:
【六、名相
稱之為心者,就是那明明了了。說存在,它卻沒有一法存在,說根源,它卻是輪回苦與涅槃樂種種生起之根源。由於對他的見解不同,始有十一乘門。從名相講它有無窮的名稱:有人稱它為心性或本心,外道則稱它為梵我,聲聞獨覺則稱無我教義,唯識家稱之為識,有人稱它為般若到彼岸,有人稱它為如來藏,有人稱它為大手印,有人稱它為唯一明點,有人稱它為法界,有人稱它為一切種,亦有人稱它為平常心。】
平兄開了個頭。
其實我在回關於“心”的時候,也意識到,這個名詞是要看體係,否者大家說的肯定對不上號。不過還是手比腦快,直接就打出來了。
再一個,當然還是實證重要。否則也不好用。
你在這裏,你心中的佛在那裏,中間就是時空,有時空就會產生衝突,而不是內心的平靜,與佛背道而馳??
你,主體,修行,以達佛境-賓體。你的修行加強了這種主賓關係, 拒佛以千裏之外……
所謂成佛或開悟成道,簡言之就是讓這種主賓關係消失,你與世問萬物融為一體??
因此,永遠不要追求佛或道…….Never be a seeker!
以上這些全是比喻,並不準確,因為上帝現實真理佛道禪不可描述……
Just be quiet and know who you are!No more, no less.
留言裏博主丹哥關於《聖經》沒有橋的分享很有意思。
"所以,小到塵埃,大到洪荒,都是空性的自顯現,都具足佛性,都是可以成佛的。"
你這觀點,說明修行所得極少。認真修行,這答案不言自明。。
我的理解是:空性是妙有真空,它如如不動,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它不會“自顯現”任何物質現象,如果說空性自顯現塵埃洪荒,應該是把空性與妄混淆了。 自成佛一切皆佛,塵埃洪荒隻是妄想顛倒夢想中的泡影而已,無由談其能不能成佛
你這觀點,說明修行所得極少。認真修行,這答案不言自明。。
作者認為這句見地不究竟,本人認為是把這個“心”當成局限於六根分別的,科學研究,油鹽醬醋,愛恨情仇,生死輪回這個活著的心了。
個人妄想,請批評指正
因為心就是佛,也是佛性。禪宗就是講,即心即佛。
我一個師兄,他說早已解脫,隻是今生沒有收徒的因緣。但是他收過一條狗,承諾幫它解脫。當時是那條狗叼了一隻襪子獻給他,他就理解什麽意思。想學佛,他就收了。
嗬嗬,我是相信。
畜生不能修行。
好好修行吧,有一天會領悟的。
先拜讀學習一下,問好平等兄!
BTW,忽然想起YouTube上有一個網名“老蔣”的人,講了很多關於佛學的話題,我比較喜歡,推薦給對佛學感興趣的朋友。在Youtube上搜“老蔣”+“佛學”估計應該能搜到。
互聯網是個偉大的發明,使我們有機會,在網上能看到各路大神的真知灼見並分享......
但站在凡夫修行者的層麵, 這個問題就不能這樣回答了。 在這個層麵, 無情眾生不能成佛應該是正確的答案。 因為在這個層麵的成佛, 需要轉識成智,能夠轉境為心,終於達到心境一如。而石頭瓦塊是沒有識和智可言的。
無論是修佛者,或者是基督徒的信仰實踐,亦或是其它信仰的踐行者,都是追求生命的轉換和超拔。
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無論是靈修,還是祈禱。閱讀之廣,之多;思索之誠,之深,總是一件美妙之事。
“吾性自足”--王陽明,和“逍遙無待”----莊子,以及“一念無明法性心”---天台宗,等等都是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悟道,實現凝思和太一的統一與融合,佛性揉合在於悟,即吾心之在的澄明。
信仰對話在於尋找“共同體的共同體”,悟的關鍵是三個橋:思考之橋,神秘之橋與洞見之橋。
基督徒信仰實踐卻沒有橋,翻遍整本《聖經》,獨獨沒有“橋”這個字,基督信仰的關鍵卻不是悟,是自我主體的拆解與自我生命的重構。
中華文化又另走一脈,是道德人格的修為,中華書法和畫藝是心靈空間的“養心”,中醫之根是“養身”。這也導致華夏佛學的“無住無執”的狀態。
綜上所簡訴,是否有佛性與是否成佛是不同的領域,因為缺“修”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