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朋友修行的時間不短了,卻總覺得自己提高不大,還是感覺經常受限於妄念。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反應,是我們每個人修行中的真實體悟。我自己的體會是,修行的路漫長曲折,這最開始的第一步就是修心,而修心首先就要誠於心。有了這第一步,就有了超越自我的基礎。
講到修行,第一步就是見地,也就是自己對世界,對萬物,對佛法的認識。講到佛法,當然就會講到空,性,相。什麽是空性呢?空性不可說,因為它超越了我們的想象和概念,但是佛經裏偏偏又處處說空性,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喻,這是我們可以相互交流和理解的手段和法門。能夠明了言說的局限而又能很好的利用它,正是修行人的修法態度。
曾經有師兄以水為例來形容空,性,相。首先,他描述水的體 “天下眾水之根本是水分子, 此其不可變不能變者,是為水之“體”。”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在兩百年以前,沒有人知道分子的概念,但是佛家在幾千年前就提到了極微的概念,認為萬物的體是空,是極微,是不變的。我們現在當然知道分子並不是極微,不過,以看不見的水分子比喻水的體,仍然是一個很好的喻。所有的水都是這個體的具體表象,純淨水,汙水,河水,海水,水分子是它們共同的基。回到大千世界,空就是萬象共同的基。
再到性,同樣用水來做比喻,有師兄認為性就是指水本身的性能。我的理解則是有點不同的,我覺得空性中的性不是指水本身的性能,而是指水分子這個水的體的功德。水本身的功能,像流動性,粘性,表麵張性,等等,都是水自身的性能,我後麵會講到,那是相的範疇。而空性中的性是不同的,它是空這個本體的功德。我以前說過,空性中的性也是超越我們的想象和概念的。實在要說,可以簡單地歸納為現分,明分,和覺分。
現分,是指令萬物萬法顯現的功德,可以理解為所有時空中周遍存在的生機。注意,生老病死,花開花落,都是生機。現分是無處無時不在。以水做比喻,就是指水分子能聚合為水。
明分,是指生起的萬物萬法皆有不同,這種不同不含任何主觀判斷,純粹是客觀存在的。以水為例,我們講每一個小水滴都不同,每一片雪花(恰好也是水的一種表象)都是不同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覺分,這個和我們的修行有關了,是指凡是世間有生命的個體,佛家叫有情,都有認識現分和明分的功能。這裏講一切有情,包括六道眾生,當然也包括佛。因為大家都有覺分,所以一切眾生平等。佛有覺性,一切眾生自然也有覺性,這個就叫做平等性。所以佛能覺悟,我們也能覺悟。這個不太好用水來比喻,大家知道我的意思就可以了。
最後說到相,如果以水喻相,水其實也是千變萬化的,有固態,液態,氣態,不管是哪種態,都不是它的本體。但是,很重要的一點,這些千變萬化的態(相),都是空性的顯現。水的變化是不斷的,可以比喻無始無終的無生。但是,不管是什麽樣的態,什麽樣的變化,對水的體,對空性,都是沒有任何損失的。這裏也正好講講為什麽性並不是水本身的功能,像流動性,粘性,表麵張性等屬性,因為這些屬性在不同的水的狀態是會改變的。比如說,固態的水就沒有了流動性。但是,空性的性,是不會受相的狀態所影響的。而這些屬性,都是相的範疇。
也有些師兄希望我講講用。說到用,我一般都是著重講空,性,相的三無分別和不一不二。如果一定要單獨講用,可以理解是空性如何作用於相上。比如說覺分,其實也可以說是覺性,覺性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現分和明分的功能,進而超越對世間萬物的執著,這樣的用,是我們可以覺悟的基礎。
這都是關於見地的。有師兄問,如果我們已經有了見地,到底該如何脫此凡夫心性,而得生死解脫?首先,思想是識,它是我們有情的功能,但是,和所有的相一樣,它也是空性的顯現,是具足空性圓滿的。也就是說識本身就是空為體性為用的,現分,明分,和覺分一分也不缺。如果我們沉迷於識本身,見不到空性的本來麵目,並不是說本來麵目不存在,隻不過,我們的意識,落在了相的這一邊而隨波逐流。生與死也是一樣的道理,生死都是相,也都具足空性圓滿,如果我們為生而歡,為死而悲,見不到空性,我們同樣是落了邊。其實不論是在生老病死的任何一個狀態,空性從來不離。如果明白了這一點,還有什麽畏懼,還有什麽局限,這就是自由的境界,就是生死解脫了。什麽是智?這就是智了,它和識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麵,從來沒有分離。
現在我們知道了思想是識,是我們有情的功能,也是相的一種。但是,和所有的相一樣,它也是空性的顯現,是具足空性圓滿的。而智和識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麵,從來沒有分離。那麽,為什麽我們很多修行者還是很苦惱,覺得自己陷在了識的層麵,無法超越。這個問題,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到底該如何轉識成智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什麽是智。在佛家的道名言裏麵,有時候講智是正等覺,有時候講智是無漏的思想。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簡單的說,就是見到了第一義。
這裏有一個很常見的誤區。我們很多的修行人都認為自己已經非常明白第一義,隻不過是在修行上還沒有跟上而已。其實,什麽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見第一義。如果已經洞察了第一義,那還有什麽好修的,您已經開悟了!三千大千世界,三界六道,任運圓成,和釋迦牟尼是同樣境界了。而任何的修行,都裏多餘,都將成為雜染。
既然說到釋迦牟尼,我順便多講一點題外話,聊一聊關於佛法和經論的問題。有些人認為佛經就是佛的最高旨意,佛法就是佛所明示的最好的修行之路。我的看法有點不同,我相信釋迦牟尼是覺者,我也相信這世間和超世間有著無數的覺者。但是,不管他們是不是覺者,隻要他們寫出來的文字,講出來的道理,都是方便門,都不是第一義!為什麽呢,這是因為語言和文字都是有局限的,而第一義是超越所有概念和分別的,是不會受任何局限的。當然,佛法和經論都是非常寶貴的覺者智慧的分享,它們是可以幫助我們接近並最終覺悟的。但是,最終的覺悟還是要靠自己!那具體該怎麽修行呢?留著下一篇再講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修行的路,其實無所得,隻不過是解放自己的心性,真正見到第一義,體會勝義世俗不一不異的境界。
我也要慢慢學習,確實有點深奧啊!:)
平等兄周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