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正文

幸福又矛盾的思緒——大戲看梨園社及其他

(2023-11-15 13:47:26) 下一個

上周日下午,我看了一場由紐約梨園社演出的2023京劇武戲專場。(他們還曾另外專場演出旦角專場,醜角專場等,實力很強啊)。主要有《壽州救駕》《挑滑車》《乾元山》《盜仙草》等四出武戲折子戲。甚是好看。

其中,《盜仙草》《乾元山》是小組戲(演員1~3人),《挑滑車》《壽州救駕》是大組戲,演員10人以上,帶上鑼鼓班子,司琴二胡等琴師,整體參演人員達到三十人,這演出真的是發盛乃至紐約華人戲劇界的盛會。
到場的觀眾能有一兩百位,大多是老年觀眾,也有中青年帶兒童的。我身旁是位瘦瘦的長者,看得出他觀劇很投入。我近旁是兩位母女,兩人均著漢服而來,看樣子很沉浸在中華文化之中。我是有此心沒此膽,老覺得單獨穿漢服而來有點行為藝術似的,而且我女兒她們不感興趣,不願前來。她們有時跟我說,“媽媽你怎麽喜歡說以前的舊事兒!”。我也曾總結自己老母親也是喜歡說以前舊事兒。我這有點半古的人,逗媽媽開心就是追問她以前的老掌故,敘談起來媽媽頭腦很清楚,舊事說得有前因有後果,明明白白。我不禁回想,老母親的記憶,我的記憶,對在紐約的生活到底有什麽用處?隻是打法時光的嗎?
我看了梨園社的整場演出,腦補了各折子戲的發生曆史背景,也惡補了相關曆史知識,直覺得是一次自己與中國戲劇文化神交的電場,劈裏啪啦的。
光這武生折子戲就能單開一場演出,在我就是第一次欣賞。
想當年,我童年到少年期間,看眉戶戲或秦腔,大多是全本戲,裏麵文戲武戲摻雜。現代戲和古典戲交錯,我從沒有細細品味武生戲的精彩,以看熱鬧居多。
如《挑滑車》一出,演員李吉嶺出色的扮相,紮實的武戲基礎功夫,用細膩的動作神情表達人物心情,實在是個武威的英雄形象。我看他著全套將軍服的英武扮相及氣場,很像戲劇泰鬥譚炎培演出的著名的《定軍山》電影劇照。
我在劇場裏覺得周圍這一切好親切好熟悉,鏡頭一轉,蒙太奇般的,仿佛我又回到懵懂少年,坐在眉戶劇場中,沉浸在中國戲劇文化之中的時日。譬如說,觀看戲劇演出的場景,估計從四百年前徽班進北京到現在,基本舞台布置不變,人們觀賞過程中大聲叫好的形式不變,(而我偶爾需要轉頻道,判斷演員在台上武生架子花式打得正嗨,合適大聲叫好不?邊上觀眾似不管這些,徑直叫好)。另這些戲劇中使用的道具·,都是我熟悉的(如跑龍套的演員用馬鞭代替馬兒,用畫著車輪的旗子代表滑車,將軍們兩軍陣前開戰前先用言語在氣勢上壓壓對方的做法等等)。
再如,英雄人物也是人,他們在孤勇深入敵後時,他們跟我們普通人一樣有些許猶豫彷徨,但猶豫之後是以往之前為信念勇往直前的決心。《挑滑車》的宋朝高寵是,勇闖敵城欲救駕救夫的宋朝女英雄劉金定在《壽州救駕》中也是,她打入國君受困的壽州城,不斷尋找,不斷攻打另外的城門,終於在某城門下找到被困國君和她的夫君,以無所畏懼的決心打敗敵人,完成自己的使命。大義凜然。
再如,我對比自己看過的紐約昆曲社的演出,比較出京劇等北方戲劇更善於表現比較壯懷激烈的英雄氣節,而昆曲似更擅於人物細膩的情感。江南才子江北將,似也講南北地方氣質的不同。因而有京劇武戲多部。
再如,我在劇院觀眾席坐著,仿佛與四百年來觀摩京戲的曆朝曆代的民眾在一起,甚至隱約的口渴讓我想起北京舊時戲園子裏賣香煙瓜子熱毛巾飛舞的場麵。像戲劇演員學戲的過程也是在腦中回味。即我與曆史,與中國戲劇在這劇場裏交集碰撞。。。
而現場我座位邊上的老年觀眾們,每人腦海裏記憶裏,不定都藏著若幹部戲劇大戲舊影,若幹名角若幹唱腔的回憶,有觀賞經驗的觀眾們的參與,有這些演員們的共同努力,中國戲劇文化才得以源遠流長的吧。
且我曾去過的紐約歌劇劇場/舞劇場/話劇場/歌舞劇場,無不是西式禮服為主的場合,也少國人麵孔。而今,在這華人的京劇表演會場,你能看到年長的老者穿著老派的符合中式禮服性質的著裝——如呢子大衣,對襟中式上衣,或帶著玉石吊墜玉石手鐲,珍珠項鏈,羊毛圍巾等等,他們也是在表達對藝術家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呢。這是我們的場子啊。
這日,我們因著對中國戲劇文化的共同熱愛,在一起重溫故國文化。這時刻挺可貴的。因為大多數時候,我都是在努力融入和欣賞當地美國人的文藝演出,時不時的,就感覺有點寡淡。我要努力去考察本地人戲劇裏與我能共情的人性的部分,忽略其他的不同,有時感覺蠻費力的,有時又覺得疏離。這偶爾為之的中國戲劇觀摩,讓人彌補了遺憾,在對比中思考自己需要的是什麽。
 
它對我的衝擊與前日看美國本地電影時對自己的碰撞相互交織著,令我產生一種又奇妙又榮幸的感覺。下麵分開說。
 
 
比如前日我剛在紐約電影博物館參觀,並看了兩場電影。
此次電影博物館較新的參觀內容是拍攝電影的設備展覽。從電影出現初期的默片及動畫形式,到現今的各分支發展的各階段使用的設備(來自東芝等公司的老舊設備),並有互動環節讓觀眾自行挑選電影音樂片段,或配音。像我就在電腦前仔細為兩個電影片段挑選配樂。一部是獲1952年奧斯卡電影獎的西部《正午》中警長與四名匪徒在空無一人的鎮子上遭遇的一幕。它提供四段音樂讓我挑選出符合電影鏡頭需要的一段,我仔細聽後,挑出的一段確實和電影實際選用的一致,(在我看來,那配樂與電影片段的氣息是一致)。另一部是《賭場》,女演員莎朗斯通風華絕代地走過賭場人群的一段兒(被男主賭場主事而注視著),我全部聽過四段,選出符合鏡頭需要的一段兒。因為我使勁兒地聽,而且費心分辨,我理解了配樂者的工作。他/她要先從眾多現有音樂中粗選出四個樂段,再從中挑出最符合鏡頭氣質的一段兒,這是很妙很感性有很理性的工作,得理解鏡頭所詮釋的內容,流出男主心中的情緒。。。我因之理解了電影製作過程中各方麵的工作都需要配合影片本身,電影是各個工種集大成後的共同作品。
(其實,我見過一個廣告——為一種起名HIGHNOON的酒做的廣告。我當時並不知它是部1952年獲得奧斯卡獎的西部片的名字。但在反複審視那組鏡頭並為之挑配樂的過程中,我著實被幾位男演員的男性魅力及男子氣質所吸引。這電影中長鏡頭的運用很出色,那些牛仔騎馬飛奔而來像英雄一般。。。仿佛瞑瞑之中,我又看到了美國萬寶路香煙廣告中的牛仔男士,那些極具魅力的代表過去時代的男性美的畫片。原來,不止(1950S~970S)香煙廣告中的牛仔男MANLY,這西部片中的幾個匪徒們也很MANLY。這著實讓我眼睛移不開。這些人,肩寬寬身材挺拔神情堅毅,穿著褲長一米二以上的牛仔褲和有灰塵的格子衫或牛仔襯衣邁步走來,真是好看又驚豔,真是好人物好年紀啊。我周圍的男士們在想穿時尚牛仔褲的年紀時都要剪去相當一段褲長才能合體。像他們這般體格和身長的沒有啊。於是乎,HIGH NOON這部片子,在我腦中落下印象,回家趕緊翻找觀摩)。
同時我也感覺出文化差異,(如果我是音樂師,是做不來美國人喜歡的電影音樂的,文化儲備不夠,差太遠。它粗選出來的音樂段落我都沒聽過)。。
 
另外看了一部2008年法國女導演CLAIRDENISE導演的表現父女情深的影片《35 SHOTS》。我挺驚訝這部法國女導演導的片子似預算很少似的,都是平實場景/沒有電影特效什麽的,她著力挖掘的是人物關係,甚至說親人間真為了對方好可以做隻對對方好的舉措——如單身父親為了女兒好,可以攜她遠途去探望幾乎從未謀麵的生母,也可以為了女兒的幸福同意她大學未畢業就遠嫁。。。
 
我也看了2023實驗動漫影片匯展紐約站的播映。特別是動漫展播中都是年輕學生們的習作,很童話很溫情。在周日下午,在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寬闊放映廳裏,我仿佛回到青少年時代,著迷動畫線條色彩的年代,並帶著對年輕動漫作者擅於表達自己的思想的欣賞,我久久沉浸其中不願此刻時光流走。這小確幸,是我紐約生活是難能可貴的點哪。
 
終歸比較起來,中國傳統京劇有它的表達和表現手段,立意高遠宏大,但表達手段很多年不變,似需要推陳出新點兒什麽了。而現在的學動漫學設計的孩子們,表達自己很充分,很細膩的心思和情緒都表現出來,似更贏得年輕人的心。。
作為一個移民而來的紐約客,在這又古又新的環境中,被交織感染,我覺得又幸福又矛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