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正文

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

(2023-04-03 16:42:21) 下一個
 
          “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慢慢地綻放它留給我的情懷。春天的手兒啊翻動它的等待,我在暗暗思量該不該將它輕輕地摘。。。怎麽舍得攬你入胸懷,當我越是深愛就會脾氣越壞。。。”孟庭葦的歌曲《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曾是我年輕時很喜歡並多次詠唱的歌曲,它細膩地抓住了青春期女孩,特別是東方文化熏染下的中國女孩兒青春戀愛時的心思和感受。現今隨口唱來我還是那般感動。隻是隻是,我已不再是那個容易被歌曲感動,容易被自己易感的心感動的少女。我人到中年了。我早已知道“越是深愛脾氣就是越壞”是多麽的不招人喜歡。是在戀愛關係中輸掉的關鍵。有這種情緒會使女孩兒和她愛戀的人都很累。。。我想起這首歌是因為看了百老匯輕喜劇《KIMBERLYAKIMBO》後會想起自己的青春狀態時,心裏會哼唱起的一首歌,屬於我的一首歌。
         《KIMBERLYAKIMBO》一劇是現在中年的一代人回憶自己在九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生活的集體懷舊劇。他們的青春和我的略有不同。下麵我就回憶一下我的青春。
   誠如我上篇劇評講到的。我中學時是個不起眼的學習比較好的女生。我在普通學校的快班,大約保持在前十名以內的位置。
   我初一下半學期轉到這所較好高中。我考初中沒考好,分到一所普通中學。我母親費心盡力地把我轉入此中學。我剛到初中班裏時,因為有門課沒上過,考試班裏二十四五名(五六十人一班)。一學期後,我就追上了,大約前五前十的樣子。我成績可以了,但是別的方麵還是很自卑。
   比如說我的同桌,是一個白皙美麗的女班長,她家是寧波原籍,她爺爺父親都是研究院的高工什麽的,她姑父姑母也都是設計院的工程師。她邀請我去過她家,是位於北門外的一座三層小樓,是那種樓層層高很高(約三米五左右)的原先是住蘇聯專家(1962年前)的專家樓,據說地震時她就躲廁所就行,因為此樓房特別堅固。我在她家,第一次見到《古文觀止》《語文報》(隨後成了我厚著臉皮一次次借閱的好書),頭一次見到她喜歡收集的西方古典主義油畫貴婦人肖像油畫的書簽,頭一次遇到同學朋友家裏客廳茶幾上放著四樣到八樣幹果小吃。她是獨生女,穿得衣服也是較好,比如說玫瑰灰色的滑製麵料鑽洞夾克衫,襯著她青春美麗落落大方的臉龐,很漂亮。
   隻是這漂亮和青春朝氣,慢慢隨著學習課業的加重,隨著不知什麽事情,慢慢消失了。。。我跟她關係挺好,算是長久的朋友(主要是人家是好女生,我多年愛把著人家)。她高中畢業沒考好,做她父親單位委培生去外地上了四年大學。她畢業後也是在研究所工作。她也是高中畢業十幾年從不參加同學聚會,總有原因不去。
   同理,我還有個個性外向的初中高中女同學,她人是獨生女,愛說愛笑,很是機靈活潑。也是慢慢地越是到高中,她成績越是一般,人樣子越是疏離。高中第三年,她示威一般地搬到最後一排,跟一個長著娃娃臉的高個男生坐一張桌子,她屢次被班主任老師批評說,不好好學習啥的,說話很重很難聽。她也扭著繼續跟男生坐一起坐最後一排。。。知道高中畢業,自到她大專三年畢業,跟那男生結婚。她同我在一個係統工作,偶爾老碰到。每次高中同學聚會,我繞路通知她,她都有原因不去。(我偶爾會電郵聚會照片,她會看的)。這大約就是十幾年時間。然後這期間我慢慢從同學聚會上聽聞了她們的故事。
   原來原來,我的高中班主任老師,是個猥褻女生的壞人。他在我們高中上學期間,就利用把女生女幹部叫到辦公室單獨相處的機會,對人家動手動腳。我的幾個花一般開放洋溢著青春美的出色的女同學都沒能逃過他的髒手。他隨後對下幾界女高中生下手時被人舉報入獄。於是才有我班男生在同學會上議論此事,提及當年他們的猜測。我在同學會上聽了男生的小聲議論,又自己腦補了有關的情節和聯係,氣得呼呼的! 難怪我們班裏那些“花兒”都枯萎了!難怪我那時老是在班裏感受到一些怪氣氛。難怪我高中從來不穿裙子。因為我隱隱覺得女生隻要好看了漂亮了,沒多久就“蔫”了。
   而且這種環境的暗示讓我好幾年都不敢跟年長的男子單獨相處,像上大學期間跟男性輔導員談談心啥的,爭取個機會表現入黨啥的,讓我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我心裏有病,接受不來哦。
   聊點好的。我初中也是有“瘋”的女生愛跟男生周三下午去旱冰場滑旱冰,那女生還跟我同桌過。也是有一種活波勁兒。她還借給我看過《少女之心》一書和《霍元甲》的整四版八版版報紙。也是在我年輕懵懂的小心靈靈裏有過一點兒影響。可惜她們都成績不好,不找老師待見。屬於不被看見的末流。知道中學畢業後,大家四散找路子,有參軍的,有頂替當商場營業員的,有幹個中行業的,如上財貿中專幹銀行(後在銀行賬上施手搞錢被關入獄好幾年的),也有搞文物生意的。總之,改革開放後,我那些後進生同學,鷹飛雲空,魚翔淺底,都變成有想法有做法的人,各自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之路,或者說各自在社會上尋找到自己的位子。變回了中學前期那些個虎虎有生氣的人,而不是被教學大棒壓著灰頭土臉的中等生和差生們。感謝這個時代!
   我沒看這出青春劇前,還沒細想過我這些同學的青春都到哪裏去了?原來是給“萬惡”的高考製度奪取了青春的容顏。哈哈!其實個性強的人還是保留著他們的個性的。
   美國人沒有遭遇高考大棒這一出。所以他們有這部百老匯劇來思念青春歲月。我那同學們的青春歲月要暗淡很多,不管是優等生,中等生或差生,都是暗淡的。
   僅以此記我的青春歲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