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正文

歌劇《玫瑰騎士》觀感

(2023-04-13 05:03:00) 下一個

 我又附庸風雅了,某日去看了一場大都會歌劇《玫瑰騎士》。

這其實是我在修《美國學》的實踐,身居紐約,在方方麵麵的道道兒我都想了解一二,哪怕看不懂。

         位於林肯中心的大都會歌劇院是個神奇又高貴的所在。我在紐約這些年從沒想過去看那裏看劇。我去年在紐約的電影院觀看過它出演的《圖蘭多》和《狄美亞》兩部歌劇的高清劇院同步版本,感覺不錯,於是我得空就想觀摩一下它真實的演出,無論碰到的是那一個劇目那一場。大都會劇院2022-2023演出季,能提供大約二三十部歌劇,新劇本排練的有六七部,重新排演的有八九部,還有些什麽。這因緣於COVID,COVID期間,大都會劇院有十八個月不能演出,於是劇團就排演新戲很多。如下周就是一部新戲《CHAMPION》是講1968年背景一個黑人拳擊手艱苦獲得拳擊冠軍的故事(不幸點是他的對手在那場重要拳擊賽後十天就因賽傷死亡了)。應該是挺黑人奮鬥的故事。隻是隻是,我不喜歡泰森,也不喜歡阿裏,也不喜歡暴力的拳擊。在我看來,黑人參加拳擊運動是他們不多的上升階梯裏的一種。我不喜歡血腥。我也不想看黑人拳手在歌劇舞台上的抒情。我在偶爾才有的時間精力投注之下,不會選擇看《CHAMPION》這部歌劇。但其實我轉身就在林肯中心外麵的街道上,見到一對兒黑人情侶穿著印有《CHAMPION》中男主頭像的牛仔夾克。我想黑人名拳擊手的故事在大都會歌劇院演出,這要使用很多黑人歌劇演員,也肯定用的是黑人劇作家的本子,對黑人社群來說是驕傲事情。對我,就沒什麽感覺。我可能更喜歡看有名的舊劇,如《唐璜》。

         我上社區大學修《音樂101》時的老師是一位資深音樂人。他在課上要求我們看兩部歌劇,其中一部是《唐璜》。我為了完成作業要求,硬著頭皮花了四個多小時,看了整部的《唐璜》歌劇視頻,另一部也是四小時,好寫《essay》。頭好疼的。沒感想的事兒,硬是使勁兒看要看出一點感想,還是針對兩部經典歌劇。現在回身看來,我挺感謝那教授的苦心,他想讓學生們關注古典,能成為一個有音樂欣賞習慣、有音樂修養的知識人。我的那些勞工階層出身的同學們養成這習慣了沒有我不知道。我自己是在離開社區大學六年後,才又想起這個茬兒來。老師,對不住!我還想起來,我為了完成這老師的課業要求,專程從QUEENS跑到中央公園看它那晚七點的免費弦樂音樂會。我費了些勁兒準時趕到它的演出場,現場早已沒有座位。那四五人弦樂演奏員演奏的小舞台,是在離我四五十米遠的公園露天扇形演出場中心,我在扇形的最遠角。我聽到的真是飄渺的音樂聲,基本無感,能感覺公園內夏日傍晚的餘熱和蒼蠅的小騷擾。(我後來看那些演奏家的視頻演出完成了作業)。場地裏的活動座椅已被曼島本地的老年觀眾們坐滿了(散場後我才得知,那些老先生老太太們下午兩點就到場占座位了)。而且他們散場後討論音樂的字眼兒,他們對音樂的熟悉程度,那可是鋼鋼的啊,我至今兒對任何古典音樂都說不出那麽些個感受來。

         話歸此出歌劇。我看的那出劇目共分三幕。第一場我是在一個放映室的大電視屏上看的(因為記錯時間晚到20分鍾)。它是一個像是貴族大別墅的臥室場景。暗紅的高高的牆麵上,懸掛這近八幅巨型肖像油畫,都是這家貴族的祖先或圍獵或騎馬的大油畫像。很是氣派。也很有點兒不聚氣的非臥室感。貴族嘛,就要的是這個勁兒。我在波士頓參觀某夫人博物館時,也是感歎她家屋舍這樣巨大,巨大的廳,有近二百平米,巨大的臥室,我自己睡那裏會有些害怕。而且那家的牆裙裝飾也是這樣全紅一片,配紅絲絨加硬木的椅子,(加KINGSIZE紅絲絨大床加絲絨幕帳懸頂),一個房間就放了十幾把。太豪華大氣了吧?炫生活。巨額財富無處顯擺?洛可可式藝術在生活方式的延申?另一種生活方式吧。

   第一幕它大約是講貴婦偷情小青年被某親戚的隨意拜訪打亂了。搞得哭哭鬧鬧一片。

   第二幕是轉到一個貴族打獵休息的客廳。也是各種人馬上場。有軍官士兵,有被介紹給軍官的小姐,有追軍官的夫人,反正是某大人物軍官一會兒道貌岸然,一會兒猥褻陰毒,周圍小兵們仆人們一通忙亂。場景裏有兩輛真實體量的炮車,軍人們全副武裝,有槍有行軍背包軍毯,地上有炮彈箱。道具組都很忙的。

   第三幕轉到一家妓院。窯姐們妖嬈地款待各位兵大爺,兵大爺們又要躲軍界的盤查,又要尋歡。長官們要挑最妖嬈的一姐,結果被冒名頂替化裝變身成一姐的另一低階層軍官戲弄,最終那跋扈粗魯大軍官被更大長官抓獲。變裝的小軍官和貴族小姐有情人終成眷屬。而開場被抓奸的貴婦,也悵然地去尋找她的新生活了。

           補一句,銀玫瑰是求愛的信物。先是跋扈大軍官像資產階級小姐求愛,用了它。後是,變裝小軍官像同一位小姐求愛,用了它。是裝在一隻鞋盒子大小的精品盒裏的一尺長的銀葉子銀花的工藝品。

   關於劇情,就這麽多。我也說不了多的。因為是德文演唱,我聽不懂。因去得晚也沒請教誰怎麽看英文字幕。台上沒有,應該是每人座位前麵一個三英寸麵積的小屏幕。但即使我知道英文字幕可以在那上麵讀,我眼睛也顧不上看,台上人馬眾多,各種搔首弄姿的。特別是女演員扮的窯姐們那一幕,一個個肢體語言豐富,挺搶戲的。而逛妓院的軍官士兵們,動不動就裸著上身,穿著白襯褲亂跑,有些場景似乎還有雙方欲性愛,女方在做口交啥的樣貌。把我驚得。

   實話說,這劇趣味不高啊。又是歌劇又是喜劇。還是1911年左右奧地利維也納的背景。據說是一位德國詩人霍夫曼斯塔爾寫的腳本。寫音樂的是理查。斯特勞斯。我看劇時,腦海裏想得多的是《安娜卡列寧娜》裏沃倫斯基的履曆,再就是《戰爭與和平》裏莫斯科軍官俱樂部的種種,再就是《複活》裏聶赫留道夫的蹤跡。總之,歐洲各國那時期可能都差不多,一戰之前,封建帝製衰落,貴族子弟參軍做軍官胡作非為的多,根本像清朝的八旗子弟。一堆兒亂事兒。

          無事生非吧。劇作家為何挑這麽個題材呢?引人入勝吧。小門小戶的平常日子有誰要看?這別版《溫莎家的風流娘們》,可能更適合想入貴族的富戶閑太的法眼。

   我音樂老師帶給我的理想是:去瓦格納的故鄉看由瓦格納的後裔獨家經營地瓦格納歌劇院的演出,那可是一票難求,要提前好幾個月(提前一年多也有可能)預定的大場麵歌劇啊。

   看了這出歌劇以後,我的願景打了折扣。先不說歌劇故事背景你熟不熟,音樂的妙處你懂不懂。就是劇目的選擇,也是良莠不齊,不懂得你就撞倒一部平平的荒誕劇。在西方主流趣味的指揮棒引導下,我對歌劇說不了什麽。我知道那怕是被送到歐洲私立學校的紅色貴族——喬冠華的女兒洪晃也說不了什麽。隻能提高自己的辨別力,這也是要有時間有門檻的。難怪人家說貴族的藝術,歌劇是,交響樂是,打高爾夫球是,玩遊艇是,還有什麽?

   我得有選擇地吸收才好。不能人雲亦雲。

   另話說,我觀劇時遇到了許多衣著講究的老先生老太太。其中挺多男士風度翩翩(中國叫老克臘?),像走下熒幕的格裏高利派克,或者是演過《亂世佳人》男主的克拉克蓋博。讓人有穿越之感。場內除了一些觀摩的大學生們,觀眾們基本年齡在六十往上。銀發族的社交場。不至於啊。我意思這些年長氣質佳的老年人們過著這樣一種,能欣賞藝術演出的有品生活還挺不錯的。不然呢。

           總結一句,紐約大都會的歌劇基本特點是製作恢弘,交響樂隊配置全,演員眾多,經常演的是歐洲保留劇目,是紐約人士想往的歐洲貴族生活表現。那倫敦呢?

   僅以此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居北飛雁 回複 悄悄話 這場戲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名的女高音Lisa Davidsen主演,你太有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