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的晚餐桌”是(紐約客)雜誌的一個食評專欄。它是由美食家寫的關於紐約餐館的評論及欣賞文章,是我這個“吃貨”喜讀的一個專欄。一是它會用很精妙的英語語言來描繪餐廳的氛圍及細微的味覺感受,是我學習英語形容詞的範例;二是它總會比較形象真實地寫出用餐體驗,著實是食評美文。讀得久了,我也想寫一篇(兩個人的晚餐桌)食評文。這文章是評論我最熟悉的包子。
因為疫情之故,很少外食。因為外食他人煮製的食物成了一種榮幸。特別是口口相傳的好食。而我西北人,最熟悉麵食。包子餃子更是“看家本事”,意思是品評別人做得好壞的“口頭”評論家.
紐約法拉盛我最常采買的包子有四家:天津人開的“盛錫”小吃部的菜肉包和白菜粉絲包,99花城小食部福建老伯做的小籠包,金城發超市附近福建小吃店的小籠包,及緬街原新華書店對麵的”秀八珍”天津小吃部的包子。
最讚的是”盛錫”包子。大包,分豬肉菜/白菜粉條的,個大圓潤,麵發得好活得好,裏麵餡料充實,味道是十足的北方味兒。特別是它的白菜包,有種鮮香勁兒,吃起來有種幸福感。。。(當然搭配鹵汁豆腐腦是絕配了).99花城那裏的小籠包,都是冰櫃冷藏的,需客人自己拿回家蒸汽回鍋。它的餡料口味很好,麵皮也是一次活好的,活麵沒加太多麵粉,較鬆軟,屬製作得挺好的家常包。
金城發附近的福建小籠包,發好麵後又活進去的麵粉較多,麵皮口感較硬,肉餡也馬馬虎虎,屬勉強果腹之物(它家的五香煮雞蛋味道很好,主打福建海鮮米線等,我愛吃它家扁肉湯(我愛它不太多,隻有那一點點、、、))。另外”秀八珍”的天津小籠包,菜肉餡口味挺好,肉餡偏小,包子皮稍硬,屬於可以接受的外賣品。。。(就最近,我有次買它家的“天津煎餅果子”,被詢問要“薄脆還是油條”那一刻,我內心充滿了小幸福,這問題可是“一個世紀”沒人問過我了。。。另,法盛各聯絡麵包店的包子 ,大多屬果腹之物,且味道偏甜,好處是包子皮似用了西式發酵粉之故,口感鬆軟。綜上,法盛外食包子品評結束。(勉強為之,看客莫掄)
其實說起美食評論文章,最有名應該算清袁枚[隨園食筆],它所描述的大多南方食物及做法。它的一些篇章,曾是少時的我向往封建士子生活的精致閑適時的參考物。許多食材:如冬筍,覃,泥質的小爐,慢燉的食物香氣的氤氳氣氛,都很文人氣很講究的啦。。。你能想象袁枚先生這樣的士子像我那樣,剛到美國幾年,幾乎沒有味覺了(生活壓力大,沒心情,吃飯做飯都是果腹而已,根本為了生存沒吃過啥慢飯啥精細飯食的).近幾年我的生活才稍平穩些,交流的朋友也多些,才發現周圍朋友(各類國人,如香港來的老移民,江蘇老移民,黑龍江老移民)也有人心態平靜,依舊如在中國一樣,慢慢滋味地品評生活味兒.他們/她們各自煮的食物的精細滋味,是那樣美味美好,充滿了講究和細節。這些其實是中國味兒的傳承來的,也適合於寫成美食食評。。。可惜主渠道西人沒人寫,華人渠道食評類文字大多似營銷類軟文,主推新銳餐家及高端餐飲從業人員(如我記得有本月印萬本的附贈雜誌(餐飲家),應聲不大。。。(因其互動參與性不高).
其實這類文章/視頻國內很多.近期,我關注到比較惹眼的是上海衛視的(人氣美食)美食探店節目。我覺得節目最巧的是讓路人甲乙/食店的老食客講話,評說他們熟悉的食物菜品。真是食評“從群眾中來”,特別接地氣,有溫度有生活。。。我是滿心羨慕地看著上海各飯店/飯館的老饕們,慢言慢語地細致評說食物的味道,用詞精確細膩(比如說豬骨黃豆湯裏頭的黃豆味好,是”酥”的。我的乖乖,個個嘴巴舌頭都細膩得不得了!我是從來沒想到過用酥來形容肉湯煮的黃豆).我看著他們日子過得可真是幸福圓滿,滋潤得很呢!哈哈!
我希望自己某天能投稿“兩個人的晚餐桌”,寫寫紐約的食評文,宣揚一下真正的中餐。紐約,離開了幾個華埠,中餐就西化了,不倫不類,主打便宜快速。(我有天因事兒需在高速沿線吃個中飯,我發覺即使離開法盛,各鎮子中餐點總在不方便趴車,且門庭窄下之地,而且要付現金。。。比起西人的Deli或其他快餐店,幹淨舒適度美感都要差些。。。可是可是,誰讓我有個中國胃呢?)
我願望有個美好的中餐點店,能寫進“兩個人的晚餐桌”食評欄目。
謝謝天寺回複。我寫那係列希望寥寥,盼望你能貢獻一二。很喜歡你的文章及愛思考的特質。
收藏了,寫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