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出門,我在路口遇到兩個高高壯壯的白人市政人員在路邊發呆。我走近一看,原來他們正準備用大叉車挪走原先存放路邊多時的水泥立方管。那立方管方形邊有八十厘米,即尺寸為80X80X180CM,中空,壁厚有7·8CM,下部應是實的,應該挺沉的,有1噸或1.5噸。讓市政犯愁的是,大叉車的叉頭挑裝大水泥件時,大水泥件滑脫歪斜,導向一邊,壓壞了人行道(約80CM寬)上一台小發電機或類似裝置,差一點就會壓壞路邊的私人白色木圍牆約1.5米高。怎麽用叉車杆把它正過來,會讓人很犯愁。叉車員表情是懊悔與不解,啞口無言地坐在駕駛座上盯看著這場麵。其餘兩個路政也挺尷尬地呆呆看著,似沒主意也沒頭緒。我默默離開那路口,不禁回憶起自己工作時遭遇的類似經曆。
那是約十一二年前,我協助我所在的工廠搬遷之時發生的故事。我們的電子廠從南三環平房工業園搬到北三環工業園的樓房廠房。工廠搬遷有若幹考慮,是個“大動作”,牽扯很多籌劃和考量。主要有三部分:新廠房準備,搬運過程,舊廠房收尾。例如搬家公司要擇優選擇,看價格看經驗看其設備。選定一家後,雙方就開始了各種測量。如公司電鍍線就十七米長,好幾噸重,全鋼的,要切隔開才能搬,搬好再焊接好。當時設備部經理因工傷事故手指被搞斷正住院接骨,搬運設備的輔助工作就由其他人來分攤負責。大事小事操心不完:大事像新廠房電纜買裝(電纜入戶總量的核算,空壓機總量核算,如空調係統要拆舊裝舊還要補充新空調(各方麵人都在分頭辦理),設備分幾步運。不適用產能的變賣(公司有台旋轉窯爐是建設之初訂購的,但產能一直沒能上去,擱置不用幾年,新廠房在四樓上,樓板隻能承受500公斤/平方米,而窯爐大部分是耐火磚,重約700公斤/平方米,沒法上樓儲存,得另租平房倉庫,隻得割肉賣掉),小事像搬運工每日中飯要由雇傭方提供,得有人去買,還得每天換樣兒。。。諸事多多,我經常是在舊廠房守候到最晚再撤的人。
跟吊裝相關的情形發生在新廠房吊裝設備時。我們的新設備尺寸較大(有兩立方米大),新廠房沒有大電梯,吊裝是直接從地麵吊到到四樓(四樓外牆留有大豁口,頂上安有定滑輪),小設備還好說。吊裝大設備時,搬運公司也把握不來其重心,隻是當其密度平均綁繩往起吊,那大木板包裝的大家夥(設備)在空中左右搖晃,我真擔心它撞到樓麵外牆上,損壞了怎麽辦?公司籌集起設備款很不容易,再進口一台得猴年馬月了。十幾個人在樓下盯看,若幹人在四樓吊裝處盯看,大家的心都有點懸著。我在那一刻深深意識到,我過去學的力學裏著力點什麽的,在吊裝現場,並幫不上什麽忙,現場不知怎麽運用,吊裝質量完全得靠搬運公司人員的經驗。吊裝現場我們好幾個學電子學材料學機械的,都幹著急插不上話也插不上手。後來萬幸吊裝設備沒出大問題(出問題有搬運合同可以理賠),我記得後來大豁口就堵上了。。。我自己是切實覺得書本知識再多都不如經驗在操作時來得可靠,因為那是多少次在動態實踐檢驗過的,是活的知識。我是在工廠工作以後才開始真正尊重車間的師傅們,因為他們身上凝聚了經驗和動態智慧,那是確實的生產力。。。
頻道換回路邊水泥柱,依我看叉車司機得先用繩子將水泥柱頭綁住往叉車駕駛倉方向拉。似也不對,如立柱倒向駕駛倉砸了玻璃和人怎麽辦?叉車司機他們是專家,應該自有辦法,今天是失手了,估計叉車工得受點罰,至少記過。美國社會也尊重藍領,其實是看重實踐經驗的總結。回想中國社會的巧匠手藝人,也是這類。但大工業化生產和精細的勞動分工,使得行業崗位劃分很細,許多專注於專業崗位的人,看起來不起眼,隻有很懂才知他/她的分量。而這社會齒輪的良好運轉是許多專精的人不懈努力的合力。我真心敬佩那些在專業道路上默默精耕的人們!僅以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