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正文

觀皇後公園台灣蘭花展有感

(2020-05-10 05:33:15) 下一個

 

           夏日得空參觀了“台灣蘭花展”,聽聞有此展已經六年了,才得機會一唔,感慨頗多,累述如下。

         此展覽策劃得頗為精心細致:有精心準備的多品種蘭花,布置美陳都頗具匠心,看得出聘用了此方麵的專才;有適合普通大眾的蘭花培育知識宣講(老中青年人,育花愛好者);有適合孩子的蘭花胸針製作環節(簡單美麗);有適合繪畫愛好者的水粉畫課堂;有適合刺繡愛好者的刺繡蘭花課堂;甚至展室的管理員也都經過適當的培訓,解答遊客關於蘭花展覽的各種疑問;間或,展室牆麵空處,點綴著一些少而精的蘭花題材或花卉題材的油畫/噴繪畫/碳素素描等,相得益彰,看得出策劃者做了多方麵的溝通協調工作。

          蘭花展麵積不太大,分兩個展室約有400平米的空間。一展室大多蘭花盆栽是按組合構圖排列,有低景一組,低中高組合的長方體框式陳列一組,及後部的背景牆設計一組。有重點有相互的呼應,是很好的花卉陳列設計。二展室按蘭花大類品種分了四個陳列架一個低台展位,給人細細比較每個大類的小小不同的機會。最值得稱道的是,二展室有一麵半牆全是落地玻璃牆,玻璃牆外是水塘和草木花圃,水天一色,和著下午的日光水色,堪稱極美的房間,“蘭室馨香”,真是貼切,我駐足在此時此景,久久不願離去。

        再介紹一下展覽背景:據說蘭花幼苗是從台灣空運到紐約,在某栽培基地培育至成花再展覽。此中牽扯到的人力心力,頗為人稱道。先說蘭花新品種,現今的新品種都是人工培育的,從《鬱金香》時代(大仲馬小說講人工培育鬱金香球莖,一代一代繁育出基因突變的新品種,或者說孟德爾培育豌豆突變基因的傳統育種辦法),演變到如今運用新生物科技,如激光照射,溫室晝夜顛倒控製其生物鍾等方式,可較快推出新品種。這裏麵涉及的生化專才,繁育專家,資金支持,種種,一株小小的蘭花,反饋出社會各專業分工合作的係統。嗟乎!

        另外我在心裏把此展和去年三月參觀布朗士植物園大型蘭花展的情形比較了一下,頗為感慨:台灣蘭花展真是小而精,做出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布朗士植物園大型蘭花展,規模巨大,足有五六千平方展廳,參觀者眾,更吸引西方本地遊客,它沒有多的互動講解環節。它的特點是花卉量巨大,用各色蘭花組合造景,有點像中國的大型燈盞造型。因為布朗士植物園在溫室內,人流多,隻有走道可供觀覽,確實沒有多的空間互動教學。而皇後區植物園有教室,有前廳,更合適辦多種互動節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人是最美的風景”:皇後區植物園的工作人員都很和氣,耐心解答問題,相關知識豐富。參觀蘭展的人:有攝影愛好者,繪畫愛好者,花卉愛好者,普通家庭,小情侶。我看著小情侶一起研習水粉畫,看著老人家攝影愛好者對著花卉組合長時間的研究構圖,看著各種膚色,各種年齡的繪畫者環坐在蘭花架前繪畫,這一刻真是平和幸福,天下一家的感覺。

         唯一遺憾是:蘭花本是中國畫四大君子之一,中國畫中“蘭室馨香”的書法條幅,“空穀幽蘭”的水墨畫作品都是很多的,沒能聯係到當代中國畫達人創作相關的中國畫作品,不能說小小的遺憾。另外,據說張學良就是蘭花忠粉,張大千也曾為了采購一盆名貴蘭花坐飛機到日本親購,史間佳話,頗多故事,具體是哪個品種呢?能不能匯總一下多講講故事。故事間傳承中國文化。

        我腦海中還盤亙著四個字“蘭心蕙質”,這是形容女子品質的較高境界,但何為“蘭心蕙質”?蘭花大多生長於潮濕的山穀裏,普通品種也大多是相貌平平的綠葉小白花,但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苦境,方才成長成片,蘊育出清淡久遠的文人意境,這是舊文人自比的心境寫照,又何嚐不是大多數心有蘭香,苦守自我的人的心境寫照呢。

       我希望這樣的活動多辦一些,宣傳中國文化在潛移默化之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