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3: 尋找我猝死發生的原因(II)】
住院的第七天早上,值班醫生來告訴我:“你可以出院了,但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你必須攜帶一個心髒除顫器,因為你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瀕臨猝死了。”
【兩次瀕臨猝死?】
仔細想想,我明白醫生是指什麽。兩天前,醫生問過我。以前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象這次一樣,失去知覺。我告許他,在這之前我有過一次。二零零八年,一次遊泳完後,可能是太累了,回到更衣室,我毫無知覺地摔倒了,暈了過去。已經是下午快兩點了,更衣室當時已經沒有了人,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自己醒來了,臉上隻覺得碰疼了一點,其它都好著,我就認為可能是太累了,沒在意,換上衣服就走了。以後的遊泳訓練,我就減少了些運動量,再沒有發生類似的情況,也就沒有太在意。
醫生講:“那很有可能也是一次瀕臨猝死(significant cardiovascular event) ,很有可能當時你的心髒實際上不能射血,而腦缺血超過6秒鍾就會發生意識喪失,造成摔倒。隻是你走運,正常電脈衝糾正了異常的心跳,心髒又開始了正常跳動,你才能夠蘇醒,自己爬起來了,否則...。看來問題是早就存在了,就是還沒有找出來而已。如果你不帶心髒除顫器,如果再有一次,造成你心髒聚停(Cardiac arrest), 很難說你還會象你前兩次那麽走運,一次自己能夠爬起來,一起剛好有人來救你。”
【什麽是心髒聚停?】
心髒驟停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心髒突然停止跳動,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嚴重缺氧、缺血,臨床表現為聽不到大動脈搏動和心音消失;繼之意識喪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若不及時搶救可引起死亡。心髒聚停也就是猝死。我前麵發生的是什麽造成的?現在還是個迷,醫生還在繼續調查。在查出來和治好之前,看來必須帶心髒除顫器了。
自動體外心髒除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縮寫成AED。一般的AED都有多項功能,如除顫、心電監護、放電等等。醫院給我介紹了一個廠家,可以為我提供可穿戴式的AED。我穿戴這套AED大約有三個月,總體感覺不太方便,運動不成,這個缺點讓我後來很容易接受植入式AED,也就是後麵講的ICD。但這個可穿戴式的AED給我一個最基本的安全保護,有了它,我可以出院,可以回家,也可以上班了。我當時用的是AED的電擊功能:儀器試測我的的心率和心律失常,如果發現不正常造成心髒停跳,它會向心髒發送電信號去加以修正,讓心髒重新恢複正常跳動。
【準備第二次手術】
在醫院已經做了Cath Lab, 得出結論是:心血管堵塞不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醫生又給我計劃了第二個手術進行心律失常的檢查(電生理學檢查-EP Study)。如果發現心律失常,確定是造成猝死的原因,就要植入心髒除顫器(ICD)以防止心律失常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
平素看起來很 健康 的人,突然發生心髒停止跳動、呼吸停止,隨即出現意識喪失等臨床表現經搶救或來不及搶救而死亡者,均為猝死。根據資料介紹,發生猝死患者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動過速、室顫及傳導阻滯引起猝死的發生率最高。這就是為什麽醫生要我做手術檢查看會不會是心律失常。
【第二次手術:EP Study】
Electrophysiology Study (EP Study)是一種測試用於了解心髒的電活動,主要包括以下二個方麵:1)是測試心律不齊(arrhythmias)是來自於何處。2) 邦助醫生決定是否需要藥物,或植入心髒起搏器(ICD),或者心髒消融手術或其它的手術。
出院大約十天以後,我做了第二次手術。和第一次手術一樣,醫生在我的腹股溝區域做一個小切口,插入導管,並通過靜脈在X光的引導下將其逐步導入到心髒。然後透過導管發射不同的電脈衝,刺激心髒不同部位以期望的速度跳動,導管記錄這些訊號。結果信息會讓醫生知道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如果有不正常的心律,那麽這些不規則的心髒跳動來自哪裏。
【手術結果】
手術進行得順利。EP Study結果顯示,沒有發現心律不齊,也沒有發現心律失常造成心髒可能停止跳動的足夠證據。結論:造成我瀕臨猝死的原因仍然沒有找到。
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