毎個人一生中都要做出各種各樣的判斷,判斷是非對錯、判斷利弊得失、判斷風險大小,從而做出一個行動的決定。而一個人的判斷能力是由自己的心態、知識程度、周遭的環境、過去的經驗所決定的。判斷正確常常帶來好的結果。判斷錯誤常常需要為此付出代價。當然如果從付出代價的過程中能夠找出原因,吸取經驗教訓,也不是最壞的結果。因為人生就是這樣成長,社會就是這樣進步的。最可悲的是不去反思、遮掩事實真相或者將責任推給別人,成為甩鍋者。那麼,不可避免地還會在原地跌倒,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失敗不是成功之母,隻有修正才是成功之母。人不是神,隻有不斷修正自己的人才會不斷成長。隻有不斷修正、糾錯的國家才會更發達。反之,你隻會落後於別人,這是必然的結果。
那麼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少付出代價呢?有沒有捷徑,可不可以彎道超車?
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們首先須要有客觀的信息,聽取不同的意見,瞭解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借鑒學習別人符合事實的成功經驗。這就要求我們具備謙卑的態度,開放式的思想,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教育。如果一個人或國家內心剛硬,盲目自大,隻能導致對別人、對未發生的事的誤判,最終為此付出代價。這時如果再不想糾錯,不思悔改,隻能自取毀滅,而且還要殃及無辜。
“判斷”的英文是judge。英文有句話說的好:“To judge, but don’t be judgmental” ,翻譯過來是“去判斷,不要論斷”。
論斷是指對人對事的很主觀地、常常沒有事實依據地或者不準確地概括、下定義。愛論斷是人的常見病。人們常常根據自己尤其是閱歷甚淺時的經驗、自己掌握的單一來源的信息和封閉式教育得到的知識,不加思索地就做出論斷。人們還發現,越淺薄的人越愛論斷別人,越智慧的人越不敢隨便論斷人。為什麼?因為你論斷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可以用同樣的標準來論斷你。譬如,當你說別人傻的時候,聽的人心裡就會問你聰明嗎?當你說別人不守信用的時候,聽到的人就會想你是否有過不守信用的情況。所以,愛論斷的人往往不敢當麵論斷,而在背後論斷、議論別人。正如俗話所說的“無人背後不議論人,無人背後無人議論”。這也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之處之一!
許多人都認同背後議論、論斷人是不道德的。許多宗教的教義和各種“主義”都寫得很好,“勸人為善”。問題是我們做到了多少?許多瞭解教義和“主義”的人更多的是用教義當手電筒來照別人,叫別人“為善”自己依然在隨便論斷人。
論斷人的動機,多數是在有意或無意中抬高自己,貶低別人。或是一種情緒的宣洩(取樂別人),或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常言道“禍從口出”,對論斷人的人來說就是一種禍。因為沒人喜歡被論斷,這種行為嚴重傷害了被論斷者的感情。即使是背後的論斷,聽者也會覺得論斷者的太主觀、太淺薄、人品太差,從而對他敬而遠之。
要改變論斷人的惡習,首先就要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增加自己的信息來源。客觀地看待人和事,改變主觀臆斷的習慣。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學會寬容別人,嚴於律己。學會:
“去判斷,去欣賞,少論斷,不論斷。”
天底下唯獨《聖經》是直接告訴我們:
1「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2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馬太福音第七章1-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