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移民問題是拜登總統當務之急
美國是目前發達國家中唯一一個人口數量仍在以較快速度增長的 國家,是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的位居全球第三的人口大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和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美國人口的動向以及美國政府在人口問題上所采取的方略,不僅對美國,而且對全世界都將會產生重大影響。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同時也是人口增長率最高的發達國家,美國的人口總數已達3.08億,是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的位居全球第三的人口大國。如何實現人口與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這是21世紀人類所麵臨的一個共同而緊迫的問題,在這樣的客觀形勢下,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發達國家,美國人口方麵的動向以及美國政府在人口問題上所采取的方略,不僅對美國,而且對全世界都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2006年美國人口已達到3億。預計美國人口將會以平均每8秒鍾增添1名新生兒,每36秒鍾增加1名外來移民,每12秒鍾死亡1人,即平均每14秒鍾增加1人的步伐向前發展。按照這個增長速度推算,到2043年,也就是再過僅僅26年,美國的人口總數就將會超越4億。
過去兩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始終保持著較快的人口增長速度,從美國建國到其人口增長到1億用了139年的時間,而從1億增長到2億則隻用了52年,從2億增長到3億更是隻用了短短的39年,估計達到4億僅僅需要30年。
中國十三億人口造成的經濟、社會問題是有目共睹。如果美國的人口總數超越4億,那美國的經濟、社會問題將比中國更嚴重,因為每個美國人的能源消耗是中國人的四倍,水資源消耗是三倍,這是生存的最大問題。
要控製美國人口,其中還有一個對移民的認識和處理問題。
被稱作“種族大熔爐”的美國是個典型的移民國家,其移民曆史最早可追溯到1620年。近400年來,美利堅民族已成為由100多個民族組成的混合體,就連矗立在紐約的“自由女神像”也是在1886年從法國“移民”到美國的。移民們懷著各自的夢想,遠涉重洋來到這片理想中的土地,在美國曆史上曾經掀起幾次大的移民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移民造就了美國,是移民發展和改變了美國。
從數據看,從1820年到1920年的100年間,美國一共接納了大約3350萬移民,移民數量占美國人口年增長數的20%以上。
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移民潮,僅僅印度的移民就達到500萬,拉美裔的移民數量更大。
進入21世紀,美國勞動人口的15%在美國以外出生。這些移民在科學和工程工作者中占15%,占有碩士學位工作者的29%,博士學位達到39%。美國醫生的1/5是移民,計算機、物理、化學、天文、生物的科學工作者都占20%以上。
估計再過30年,美國非拉美裔白人人口將從目前的69%降低到50%,移民將逐步改變美國的麵孔。
先看美國人口發展情況,再看美國的移民情況;
美國第一次人口增長高潮出現在18世紀末——1859以前。1808年以前,美國的人口僅為530萬人,其規模,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的數量遠遠不足以推動其不斷擴大的領土內的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解決國內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當時,美國政府一方麵采取為多生養子女的家庭減免賦稅等鼓勵生育的政策,另一方麵采取了一係列在獲得土地等方麵給予外來移民,尤其是歐洲移民與美國公民同等機會的措施來吸引外來移民。例如,國會於1785年專門通過了一項吸引外來移民的土地法。到1859年,美國白人婦女的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達到了5.21,而黑人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則高達7.58,全國的人口總數已增至3144萬人,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增長了近6倍,其中外來移民在人口增長中所占的比例約為21%。由於移民人口中青壯年勞動力居多,並且大多數人都是從事農業生產,這為美國經濟特別是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當時,在美國工業和農業淨產值總和中,農業淨產值已高達62.5%。這一方麵表明當時的美國仍是一個農業國家,另一方麵也反映了外來移民在美國經濟增長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第一次人口增長高潮使美國發展成為全世界的農業生產大國之一,並為其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人口增長高潮出現在南北戰爭後的1862年——1915年。林肯總統深知外來移民對美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是一位推行移民政策的大力倡導者。1862年5月,他促使國會通過了《宅地法》,規定“凡有意成為美國公民的外國移民均可獲得160英畝土地。”1915年,美國人口已達1億人。大量移民的遷入和人口的自然增長,極大地推進了美國的工業化進程。在1859—1909年的50年中,美國的加工工業產值增加了近10倍,資本增加了約17倍;到19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的汽車、鋼鐵、煤炭、機器製造以及電器等工業產品的產量均已位居世界首位,自此之後,美國的工業總產值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由外來移民和國內人口高自然增長率共同推動的第二次人口增長高潮,使美國成功地完成了由農業國到工業化國家的轉變。
第三次人口增長高潮出現在1946—1965年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外部環境和國內經濟形勢的巨大改善,美國出現了生育高峰,也就是所謂的“嬰兒潮”。此間,美國國內的出生率不斷上升。1965年之後,美國國內的出生率開始緩慢下降。
1965年新移民法的出台,引發了移民進入美國的新一輪高潮,20世紀六十年代進入美國的移民約為330萬,七十年代則增至450萬,移民人口以平均每年近50萬人的規模逐年遞增。1967年11月,美國人口已增長到2億。從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成立開始,美國人口增長到1億用了整整139年的時間,但從1億增長到2億卻隻用了短短52年的時間。與此同時,此時美國已成為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
20世紀八十年代之後,隨著美國經濟發展波動的加劇以及外部環境的惡化,加上美國人對艾滋病的恐懼和避孕措施的廣泛普及和應用等客觀因素,美國的人口增長開始進入波浪式發展階段。2001年—2002年,美國的人口出生率降至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最低點。2007年,美國出生的新生兒為431.5萬人,人口出生率達到了過去十年來的最高值。雖然2006年開始的次貸危機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國際金融風暴所導致的經濟衰退等原因,對美國近兩年來的人口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2008年出生的新生兒還是達到了龐大的424.7萬人,這個增長規模在當下的發達國家中是獨一無二的。
吸引移民曾是美國最重要的外交任務
在美國建國之初,美國國內總人口僅有390萬。除了大約76萬黑人外,其餘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白人,並且絕大部分來自西歐。出於對歐洲拿破侖戰爭以及國內就業環境的擔心,美國開國之初的幾屆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疑慮重重,曾製定過一些限製移民的政策。1796—1815年間,到美國的歐洲移民平均每年隻有大約3000人。
拿破侖戰爭結束後,歐洲重獲和平。隨著大批軍人的複員,歐洲各國失業現象愈發嚴重,移民美國的人數逐年增加。此時,美國也因國內建設需要,改變了限製移民的政策。1848年歐洲革命後,移民美國的浪潮更是一浪高過一浪。從1820年到1920年的100年間,美國一共接納了大約3350萬移民,形成美國持續百年的移民潮。
被美國曆史學家稱之為“偉大的人類遷徙運動”的第一次移民高潮發生在1820年至1860年,這期間移民總數高達500萬。移民主要來自西歐和北歐,其中愛爾蘭人大約200萬,德國人大約170萬,還有大量被販賣到美國的非洲黑奴。同時,移民中也有少數來自亞洲,主要是來美國淘金的中國人。
第二次移民高潮是從1861年到1880年,約有500萬移民來到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迎來了工業化的高峰期,對勞動力需求旺盛。為了吸引歐洲移民來美國,1864年,林肯總統遊說國會通過了《鼓勵外來移民法》。國務卿西沃德甚至向美國駐歐洲的外交官發出通告,要求他們把吸引歐洲移民作為一項最重要的外交任務來對待。為了從歐洲招募熟練工人來美國工作,一些企業還組團赴歐洲招聘。它們在歐洲許多報紙上刊登廣告,印發小冊子,對有移民願望的歐洲人描繪美國誘人的前景。一些企業還對願意移民美國的歐洲人提供所需的路費。
第三次高潮從1881年到1920年,移民人數猛增到2350萬。移民頂峰是1907年,達到128.5萬人。這一階段,美國政府多次立法,限製歐洲移民,排斥亞洲移民。來自英國、德國、瑞典等西北歐國家的“老移民”增長有限,但來自意大利、俄國等東南歐國家的“新移民”卻增長迅速。
美國曆史上的這三次移民潮不但對美利堅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使得美國在短短一百多年裏能夠迅速崛起,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並為以後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打下基礎。可以說移民潮鑄就了美國的強大。
在移民潮中,美國坐享其成,無需教育和培訓就從歐洲得到成千上萬的熟練工人。據統計,1871—1892年間,來自西歐和北歐的移民中,有大約23%是熟練工人,他們帶來了鋼鐵、紡織等工業技術,成為美國工業革命的重要技術力量。
曾被美國第7任總統傑克遜譽為“美國製造業之父”的塞繆爾·斯萊特移民美國後,憑借其盜取的英國紡織業的秘密,在美國成功複製出了高效棉紡機,並辦起棉紡廠,吹響了美國工業革命的號角。電話發明家亞曆山大·貝爾和電報之父薩繆爾·莫爾斯等人也是移民或移民的後裔。此外,亞洲的中國、日本和菲律賓等國移民帶來了農業和園藝技術,意大利移民則在煤氣、電力、自來水等市政建設技術方麵功不可沒。
在這些移民中,85%的人年齡在14歲到44歲之間,並且以男子居多。這些移民正值年富力強之時,為美國的棉紡織業、采礦業、建築業等提供了勞動力。在美國東部的隧道和鐵路工程中,愛爾蘭人、德國人、意大利人和北歐人是主力。在改變了美國早期政治格局和社會麵貌的“西進運動”中,中國勞工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視。
在這場以鐵路建設為中心的運動中,中國勞工用血汗和生命為代價,在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出色地完成了橫貫美國東西的太平洋鐵路西段工程的建設。至今,在加利福尼亞州的鐵路沿線還可以看到一個中文題字的金屬牌匾,上書“加州鐵路,南北貫通。華裔精神,血肉獻功”。誠如招募華工的倡議者克羅克爾所說的那樣:“這條鐵路能及時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貧窮而受鄙視的中國勞動階級―――歸功於他們的忠誠和勤勞。”這句話後來成為美國移民史上著名的“一句話曆史”。
外來移民還在美國南北戰爭時為拯救聯邦、廢除黑奴製度做出了貢獻。歐洲1848年革命後,大批富有軍事經驗的德國移民來到美國,這些被稱為“1848年誌士”的德國移民中,有許多人成了支持共和黨和林肯的中堅分子。他們幫助組織聯邦軍隊,誓死保衛共和製度。其中最著名的是卡爾·舒爾茨少將。他在德國革命失敗後於1852年移居美國,積極投身反奴隸製運動。1861年他被任命為美國駐西班牙公使。南北戰爭爆發後,他主動要求領兵打仗,為了鼓動德國移民支持林肯,他還穿梭於美國各州進行旅行演說,總行程竟達近4萬公裏。
移民浪潮引發排外逆流
在持續100多年的移民潮中,外來移民都經曆過這樣或那樣的排斥。就美國政府來說,其移民政策也並非一成不變。1815年到1882年間,美國政府實行完全自由的移民製度。但是從1882年開始,美國移民政策發生了很大變化。限製和排斥外來移民的法律一個接一個出台。其中的規定更是千奇百怪,例如禁止白癡和意誌薄弱者等入境。1920年以後,美國徹底結束了自由移民的時代,開始實行有配額的限製性移民政策。
由於在就業、宗教和民族問題上的矛盾,1880―1920年間美國排外主義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華人、日本人、猶太人、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等都成為美國本地工人和西北歐移民肆意排斥和迫害的對象。更有甚者,1882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了一個專門禁止華工入美的排華法案,該法案直到61年後才被廢除。在這一時期,由美國本地人和先來的西北歐移民新教徒組成的“美國愛國者聯盟”、“美國聯盟”等排外組織應運而生。其中,影響最大的首推1887年成立的“美國保護協會”,該協會到處煽風點火,把這一時期美國社會出現的政治腐敗、市政建設滯後、犯罪率上升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問題都歸咎為新移民的到來。
二戰結束後,隨著美國民眾對移民態度的理性化,移民對美國的貢獻逐漸被大多數美國人所承認。正如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所說:“美國要感謝移民的貢獻。巨大的移民浪潮給美國帶來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也給美國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現在,拜登總統對控製美國人口和移民有許多新的政令。看看曆史,研究現實,共同關心是每個美國人的責任。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