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克說

一個經濟的旁觀者
正文

利率,通脹,就業,解讀鮑威爾最新講話,以及一戰後德國對我們的啟示

(2021-03-21 14:18:30) 下一個

本周,一月一度的美聯儲議息會議結束,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在會後發表重要講話,就利率、通脹、就業等核心問題闡明了美聯儲的立場和觀點,這些講話對下一階段美國經濟和市場的走向至關重要,本期節目將對此進行深入解讀。

此次的鮑威爾講話一共有三個核心:

第一,他認為隨著疫苗接種率的提高,消費者的信心也會很快恢複,CPI會因為消費需求的回暖繼續上漲,由於美國的GDP中有65%來自於消費,因此美聯儲上調了GDP的增長預期,與此同時,消費的增長會提高公司業績,進而拉動就業,因此失業率的預期也下調了。

第二,鮑威爾認為,盡管有人擔心經濟過熱會造成通脹上升的問題,但從數據看,二月的CPI隻有1.7%,和1月的1.4%相比隻增加了0.3%,總體符合預期,說明通脹還不算高,鮑威爾給出的理由是:很多行業受疫情的影響依然嚴重,目前仍舊處於通縮之中,這其中就包括餐飲、娛樂、航空、酒店和旅遊業。而且他堅信,就算疫情結束,消費需求大量釋放,通脹的上升也隻會是短期現象,因為這隻是市場供需關係錯配造成的,一旦越過這個瓶頸期,供應會很快跟上需求,並最終回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到那時通脹自然就降下來了。

第三,鮑威爾強調,美聯儲所有的決策是以現有數據為基礎,而不是根據預測分析來做判斷,現在就收緊流動性不僅會打擊現有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連續性,更有可能會讓經濟再度陷入通縮之中。下一階段,美聯儲的目標是讓通脹率上升到2%以上,至於過了2%之後會怎麽做,將取決於到時候的宏觀數據。因此,在通脹率上升到2%之前,美聯儲是不會改變現有利率和量化寬鬆政策的。換句話說,隻有當通脹上升導致經濟出現不良反應時,美聯儲才會考慮采取幹預措施。

這些表述會如何影響市場呢?接下來就到了解讀時間。
 
首先說說利率和國債收益率:

此次講話,鮑威爾再次重申了不加息的立場,這是符合市場預期的,因為目前的通脹率並不算高,過早加息會讓巨大的債務問題提前爆發,衝擊金融市場穩定。此外,針對國債收益率不斷上漲的問題,鮑威爾的立場是:短期不幹預。這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2月底的時候,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1.4幾突然跳到了1.6,當時三大股指也隨即下跌了幾天,其中納斯達克更是跌了10%,但很快市場就反彈了,美聯儲應該是觀察到了這一點,認為市場暫時能自我消化掉收益率的上漲,所以沒有必要去幹預,除非國債收益率的上漲會造成股災級別的影響,否則美聯儲應該不會提前采取行動。

從目前形勢看,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已經連續上漲了7周,上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還要追溯到2009年。如果按照華爾街分析師們的預期,10年期收益率極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達到3%的水平,這對美聯儲來說顯然太高了,更合理的上限或許是2.0~2.25,但這最終還要看股市的承受能力。

雖然美聯儲對中長期國債收益率的上漲持放開態度,但短期國債卻控製得死死的,特別是3年期以下的國債收益率,基本上還都在0.3以內的水平趴著。美聯儲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3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和短期信貸市場的利率高度掛鉤,它直接決定著政府和企業的貸款難度,以及承受債務的壓力上限。考慮到目前脆弱的經濟形勢,這個利率肯定是不能漲的,這也就造成了短期國債收益率的增速遠遠低於長期國債收益率的增速,導致國債收益曲線越來越陡。

國債收益曲線變陡會帶來兩個負麵影響:1. 由於短期利率被控製在超低水平,隨著經濟複蘇,企業發新債的動力會越來越大,一旦美聯儲為了控製通脹而被迫加息,將會加速企業信貸違約的大規模爆發。2.長期國債收益率的上漲會帶動中長期商業貸款利率的上漲,特別是房貸,這會從一定程度上打擊購房需求,同時造成二手房供應量的迅速減少,最終導致交易量的下跌。

接下來再說說通脹:

計算通脹最常用的指標就是CPI,即“消費者價格指數”。目前CPI的漲幅之所以還不大,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很多行業還處於嚴重通縮之中,比如娛樂、旅遊和餐飲,這些行業的不景氣在很大程度上對衝了CPI的上漲;二是人們的工資相對於物價並沒有明顯上漲,有些行業甚至因為疫情還調低了工資;三是CPI成分中,權重很大的房租在過去一年中幾乎沒怎麽漲,這主要是拜政府的保護限令所賜,一旦房租延遲交付和房貸還款延期這些臨時性政策結束,房租勢必會顯著上漲,從而推高CPI。而且,過去一年鐵礦石和銅價格的暴漲,目前還沒有反應到商品價格上,一旦原材料價格導致製造業成本增加,終端消費品的價格,比如汽車和電子產品,就會大幅上漲,這些會很快反映到CPI上。

說完通脹再來談談就業:

從勞工統計局的數據看,二月份美國的失業率是6.2%,相比去年四月份最高峰時的14.8%已經下降了很多,但其實這並不能反映真實的就業狀況,要想搞清楚美國真實的就業狀況,不僅要看失業率,還要看勞動市場參與率。很多人以為失業率統計的就是失去工作的人,這其實是不對的,失業率計算的隻是目前正在市場上找工作的人,假設我失業了,但我不去找工作,失業率就統計不到我,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看勞動市場參與率,它計算的是一個國家適齡勞動人口中,已經工作和正在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這一指標比失業率更有參考價值。

在過去20年,美國的勞動市場參與率一直在下降,如果從勞工統計局的數據看,美國目前大約有1800萬人仍舊處於待業狀態,這相當於10%的勞動人口,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政府從去年疫情開始後,出台了一係列包括刺激支票、失業救助金、租金延遲等在內的救濟措施,導致很多人的收入都被政府托底了,他們也就失去了找工作的動力。盡管美國經濟在快速反彈,但依然有大量的勞動人口在領取政府的失業金,加上成本和負債的增加,企業招人的意願其實並不強烈。顯然,就業率要想恢複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也在無形中增加了美聯儲再度放寬貨幣政策的可能性。

最後我還想講一個有關德國的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當時的德國因為打仗花了很多的錢,財政虧空非常嚴重,於是從1914開始,政府就開動印鈔機大規模印錢。從1914年到1918年的四年間,德國的貨幣流通量翻了4倍。在一戰爆發之前,德國的流通貨幣叫做金馬克,之所以叫金馬克,是因為每張鈔票背後都有一定比例的黃金做擔保,人們可以用金馬克去兌換黃金,但新貨幣發行後,金馬克就被改成了紙馬克,政府也不再允許人們去兌換黃金。

起初,由於戰爭的原因,整個社會都很蕭條,人們節衣縮食,消費意願非常低,雖然政府在瘋狂印錢,但紙馬克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貶值,通脹率的增長也始終保持在溫和水平,然而在1918年,情況開始急轉直下。隨著一戰的結束,德國人緊繃的神經終於放鬆了下來,經濟開始回暖,商業活動逐漸恢複,人們的消費也開始增加,而此時,物價開始暴漲,之前買一個麵包隻需要一馬克,到了1923年,這個數字就已經暴漲到了一萬億馬克,而一斤土豆需要450億,一磅奶油需要2.8萬億,寄一封信需要一億馬克,天冷的時候,很多家庭幹脆拿錢來燒火取暖,因為這樣做比買柴火還便宜。
 

(德國人曾經真實體驗過的“燒錢”)
 
這就是當時德國經濟的縮影,由於這次惡性通貨膨脹,很多德國人一生的積蓄被清零,失業率飆升,社會出現動蕩,鼓吹代表社會主義的納粹黨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開始在德國政壇嶄露頭角,後來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現在美國乃至歐洲所發生的一切,和當年的德國有很多相似之處,雖然和那時比,現在的央行擁有更先進的金融手段去控製通脹,但在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就一直處於低增長中,大多數在央行工作的人在過去十幾年裏,一直在和低通脹打交道,實際上並沒有親身經曆過高通脹時代,如果未來高通脹真的發生了,他們真的有絕對把握去控製住它嗎?就算最後真的控製住了,那代價又是什麽呢?我想這個問題是社會上每個人都需要去思考的。好了,今天的節目就到這兒,喜歡的朋友麻煩點讚和轉發,我們下期再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